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周桂芹 《前沿》2010,(1):29-33
"总体异化"理论是马尔库塞第一次提出的,也是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表征。他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病态社会、人是单向度的人、劳动是工具性的、爱欲是压抑的、需求是虚假的,这些理论观点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综合",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对我国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他对异化现实绝对否定的思维模式和对社会历史演变所作的形而上、非实践性的考察视角则是致使他这一理论有违历史唯物主义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围绕人生存境遇中无法摆脱技术理性主义以及大众文化的异化、现代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的异化,从生存境遇、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交往实践三个维度,对异化及其扬弃做了充分的探讨。其理论核心强调的是人,高扬了人文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两住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考察人与自然关系上,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生存异化根源、本质、解决的途径等进行了探讨。马克思从劳动的异化的角度提出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海德格尔则通过对技术的反思,希望回到思的本源,将人类从无家可归的生存境遇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4.
王鹏伟 《前沿》2014,(7):57-61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描述了由于科技进步及其异化和政治谋划,发达工业社会成为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的单向度发展的社会,人成了没有否定和批判精神的人即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人的形成、表现及其原因的揭示和批判是深刻的,然而他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的论断却是不充分的,他给出的回归双向度发展的对策是乏力的,特别是基于异化的批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指出,当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表面富裕的背后是全面的贫困与异化,这种贫困表现为物质富裕下精神的贫乏、价值的消解与虚无主义的横行,而这种异化则表现为对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异化.人在这种异化中,失去了原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否定性力量,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面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异化,马尔库塞指出它的可能性出路在于以实践领域的大拒绝和理论领域的审美乌托邦建构.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何以走向审美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朔 《求索》2004,(12)
马尔库塞的审美之思建立在他的两种理论推导下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冲突,额外压抑与操纵原则的控制,导致爱欲与文明的对立、人的本质的异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理性的统治,现代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现代人失去了否定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把机器置于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境遇中,批判性地探讨了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建构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中的根本作用。从文明面看,机器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城市的形成;从悖论面看,机器的推广和应用使人的存在进一步异化,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在机器所开创的历史性的生存境遇中,人的异化得到进一步凸显。作为一个行动纲领,《宣言》不可能就机器及其相关问题展开长篇大论,但《宣言》对机器的双重阐释的思路却极大地影响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理论。  相似文献   

8.
李杰 《前沿》2010,(19):34-37
马克思发展观面向的时代问题:把工人阶级从异化的生存境遇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并分析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马克思发展观中蕴含着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龙钢华 《求索》2011,(5):203-204,162
《〈诗比兴笺〉序》是一篇体现魏源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章,集中表明了魏源对文艺的基本功能——担当意识——的精辟见解。魏源一方面盛赞古代诗文睹物起兴、感时伤怀的优良传统及"《骚》、《雅》之旨"和"风云之气",另一方面直截了当地批评了前代诗文选注家及诗论大家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弊端,从而凸显了文艺的担当功能。这种思想在当今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异化、自然异化,尤其是文艺的崇高意识矮化的语境下,更能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10.
谢俊 《桂海论丛》2012,(5):70-74
虚拟自我是近年来活跃于人学界的主要概念。作为自我的重要内容和人学研究之核心,它不仅促就了自我人性的丰富和发展,是自我的精神性表征,也是对自我虚拟人性的总结和概括。由于虚拟实在技术所造成的多种非确定性的存在,虚拟自我陷入虚拟异化的生存困境之中。随着人文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与接洽,虚拟自我必将会在痛苦境遇之中找到摆脱异化之路,并以芬芳之花朵绽放在人学百花园地。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提出的"单向度"理论,揭露和批判了在西方发达工业国虚假繁荣背后的异化和危机。然而,技术及由其代表的"发达",并没有决定性地导致"单向度"的形成。现代官僚代议制民主以"不可或缺又无可取代"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工业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扩张。在确立强势支配地位的同时,官僚制和代议制的固有特征又孕育着支配者集团的多元性。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和被支配者的进步,多元性民主成为打破"单向度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唐圆梦 《前沿》2010,(7):43-46
马尔库塞是整个新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单向度的人”理论中,综合弗洛伊德的“爱欲论”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特征,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单向度性”的、“攻击性”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要想根除这种病态状况,恢复单面人的否定性方面,就必须进行“文化大拒绝”。马尔库塞这种“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虽然对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提供了新的启示,但由于否认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因而是抽象的、片面的。  相似文献   

13.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对总体的人的论证和诉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别具特色的理论主题。其基本理论指向是通过揭示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其对人之存在和发展造成的单向度倾向,寻求实现人的总体性存在的理想路径。总体的人的理论构想进一步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传统,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及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阈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变成了一种操纵和统治人自身的异己力量.科技异化造成了人在现代化的大机器面前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形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感和生活无意义感.对科技异化的考察应该立足在人的生存矛盾上,这种矛盾已经不仅仅涉及到人在世界中能否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问题,更涉及到自身的生存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卢文忠 《传承》2009,(6):122-123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阎建锋 《前沿》2013,(20):55-56
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在“现时”时间观保证下,以“临界境遇”为发生点,开始了个人生存历史观的展开,并进一步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交往,最后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交往扩大到对社会文明的理解,表现其将存在哲学贯彻到底的思路.其存在哲学的思想促进我们思考和正确评价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境遇.  相似文献   

19.
段栋峡 《前沿》2011,(23):68-73
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彻底"祛魅",但其过度地据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容易产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物性的张扬与人性的幽暗导致了"单向度的人"复活,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一片开满罂粟之花的诱惑之城。因此,克服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在历史辩证法中再现"社会主义理想国",挣脱意识形态的纠缠是"脱魅"和信仰回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谭沧海 《前沿》2007,(6):178-180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思想”极其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