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工运》2013,(4):28-30
安阳市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全市各个系统、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创建。在数量上已经由一家发展到一百多家,从广度上已经从金融服务业覆盖到全市各行各业,在作用发挥上已经从促进一家企业创新发展到成为全市职工发挥聪明才智,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贡献的创新大舞台,使劳模创新工作室形成了独具我市特色的创建态势和创建品牌。近期,我们对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劳模创新办法好,星星之火遍山燎;红遍迪庆雪山时,千里藏区春意闹!”这是云南云铜迪庆矿业员工和周边汉藏族群众,对云南省总工会在德钦县羊拉乡矿山开展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来的效应所编的顺口溜。  相似文献   

3.
《时代风采》2011,(24):F0002-F0002
11月22日下午,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民政厅向劳模献爱心活动暨劳模创新工作室授牌仪式在昆明举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运》2014,(2):25-27
劳模高技能传承工作室是指以在技术研发、专业技能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知名劳模、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物为负责人,以本企业、本行业技能人才和优秀职工为主要成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职工素质为目的,围绕生产经营、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高技能传承活动的职工团队。为推进劳模高技能传承工作室的培育和创建,去年,长春市总工会重工机电工委对全市重工机电系统劳模高技能传承工作室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运》2021,(1):58-59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工会进一步完善职工立足岗位全员创新、依托班组团队创新、职工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的“三位一体”职工创新工作体系,不断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运》2014,(6):28-30
一、上海市商业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特点 (一)构成形式多样。目前上海市商业企业已挂牌的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基本上是依据各企业特点和需要建立,没有统一模式。一是从人员组成来看,有一个柜台、一个部门或一家商场(门店)的全体职工,也有从企业不同岗位抽调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组合在一起的。二是从服务方式来看,有经营本岗位商品服务,也有扩大到企业所有商品大类经营服务,有售后服务台,也有网上购物服务工作室,还有服务咨询热线等。  相似文献   

7.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梧州市总工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模工作的新特点,努力做好劳模工作,为劳模特别是困难劳模排忧解难,赢得了劳模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健全劳模档案,强化服务意识为了研究新时期劳模工作的新情况,梧州市总十分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力度。从1999年以来,每年都对劳模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劳模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对劳模集中的企业和困难企业进行重点调研。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郾建立劳模动态管理制度。为了及时掌握劳模工作生活情况,做好管理工作,更好…  相似文献   

8.
《工友》2013,(3):43-43
为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在建设“创新咸宁”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日前,咸宁市总工会发布《关于开展成宁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的通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运》2020,(1):42-43
河南省各级工会大力组织动员劳模先进人物开展技术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就业扶贫、结对扶贫、智力扶贫和先进集体助力脱贫攻坚“6+1”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县级以上工会投入资金1.02亿元,带动社会资金60.6亿元,共有2.28万名各级劳模先进人物和4248家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志愿服务队参与其中,帮助农村贫困户10万多家16.17万人脱贫,培育劳模产业扶贫基地(项目)1100多个,30多万人受益。201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莅临河南调研,对全省工会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流云 《时代风采》2014,(23):23-24
张建波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3月,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研究和关爱艾滋病的路上默默走了十多年,从刚参加工作时皮肤科医生,到关爱艾滋病群体的社会工作者,再到专职研究艾滋病专家学者,张建波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坚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运》2010,(1):17-18
近年来,徐州市总工会着眼科学发展,围绕振兴大局,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2.
劳动模范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战斗在工作第一线的技术能手、革新能手、比武状元。徐矿集团自2004年在全国首家创建了以全国劳模殷春银冠名的"殷春银工作室"以来,目前全集团建成了以劳动模范名字冠名的"创新工作室"24个,以此为劳模技术创新搭建平台,不仅解决了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一些难题,形成了团队学习、攻艰克难的中坚力量,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周围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创建学习型组织,投身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主动性,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劳模精神是引领广大职工和全国人民拼搏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劳动模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劳模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对于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研究认 为,发挥新时代劳模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必须做到: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劳模思想政治引领的正确方向; 发挥劳动模范在思想政治引领中的主体作用;创新劳模思想政治引领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劳模和工匠人 才创新工作室的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劳模思想政治引领的教育培养机制;切实做好劳模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 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了解重庆市省部级以上劳模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解决困难劳模的实际问题,加强劳模的管理服务工作,重庆市总工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市省部级以上劳模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搭建职工创新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宁波港集团公司工会积极搭建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创新示范平台,相继成立了镇海港埠分公司胡耀华工作室、油港轮驳分公司虞成安工作室等8个创新工作室,通过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集聚效应,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工作室创造良好的技术攻关环境。在集团工会的积极争取下,企业先后投入43万元,为8个工作室配备了专属工作间、专业书籍和实操工作台等,制定了课题立项、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6.
劳模精神是劳模运动的精神结晶,劳模运动是宣传、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劳模运动起源于陕甘宁边区,系统梳理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及其成就对于理解劳模运动的发轫、劳模精神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经历了兴起、深入发展及高潮三个阶段,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形成的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精神,是根据地党和人民共同培育的群体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劳模精神孕育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蕴含着大国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方毅 《中国工运》2011,(10):40-41
认真研究劳模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完善劳模的培养、选树、表彰和管理机制,关心劳模的成长,保障劳模的权益,充分发挥劳模的引领作用,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反映时代特点、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人物,是各级工会组织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劳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精髓,"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本文以海淀教育系统贯彻群团工作精神为主线,把握劳模工作时代脉搏,适时大力推进劳模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探索劳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内容,推动教育系统劳模工作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对部分企业劳模调查走访时,我们感到当前在劳模的工作和生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对劳模拔高式的宣传。有的单位在对劳模事迹的宣传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真现象,特别是对劳模的政治思想水平任意拔高,引起了劳模的忧虑和其他职工的不满。二是过量的社会活动。一些职工被评为劳模以后,特别是成为省市级以上劳模后,各种会议、座谈、采访等社会活动不断,根本无法沉下身子干本职工作,使劳模形象大打折扣。三是工作中超负荷加压。也有的企业为了增加劳模榜样的力量,有意拉大劳模与一般职工…  相似文献   

20.
劳模作为工人阶级队伍"闪光的群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历史主动精神,建立了不朽功绩。作为新时代奋斗者和领跑者,劳模及其先进性,已升华为时代精神。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加强劳模教育和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多视角切入、多方面展示、多学科丰富,作为基本的逻辑遵循。高校在推动劳模教育和研究中,应充分利用不同学科和专业资源,在多学科、跨学科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努力探索创新路径,形成"劳模+"的理论创新局面,建构劳模学,推动劳模教育和劳模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