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嗜好”乱弹申太运人生在世,必有所"嗜","嗜"者爱好也。孟子曰:"见人必问所欲,求所嗜。"历史上有个冯谖,想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孟尝君问他:"客所好?"答曰:"无好也。"又问:"客何能?"答曰:"无能也。"其实他并非无嗜,更非无能,不久便叹"食无鱼...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孟尝君委托他的门客冯谖到封地薛地收租要债。适逢薛地遭受自然灾害,百姓民不聊生。目睹此景,冯谖当着百姓的面将契约付之一炬,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3.
子产嗜鱼     
子产任郑国相,权力极大。他喜欢吃鱼,是人所皆知的嗜好。有一天,有人给子产送了鱼米,子产不肯收。别人就问:“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肯收别人送的鱼呢?”子产说:“正由于我嗜鱼,所以不收别人送的鱼。我收鱼,就是受贿,就要失去国相这个职位和厚禄,那么,我就吃不上鱼。到那时,我失职无权,也没有人再给我送鱼。我不收鱼,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保住相位,获得厚禄,我还怕买不起鱼吗?我不收别人送的鱼,才可以终生有鱼吃。”(《新序》卷七)古人爱吃鱼,孟子有“鱼,我所欲也”的话,冯罐怨言“食无鱼”。鱼也成为馈赠的…  相似文献   

4.
得一士足矣?     
得一士足矣?金诤《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礼贤下士,秦王软禁了孟尝君一行,不放他们回国。孟尝君门下一个善于“狗盗”的门客便从狗洞钻进秦王府库,偷出白狐裘转送宠姬,于是宠姬当晚便向秦王耳朵边吹了一夜枕头风,第二天秦王果然释放了孟尝君。...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于是,有人便给他送鱼。但宰相拒不接受。有人问他:“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如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会因此而失掉俸禄,就没有鱼吃了。我不接受馈赠而保住俸禄,就终身有鱼吃了。”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子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经常吃野菜充饥。长大后,子路总是想:怎样才能让父母吃上好一点的饭菜呢?  相似文献   

7.
《上海人大月刊》2008,(7):17-17
战国时,冯谖曾对孟尝君抱怨“出无车!”而今,随着交通工具的极大丰富,老百姓不仅要求“出有车”,更渴望提高出行质量。尤其是上海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出“公交优先”战略以来,市民越来越希望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准时、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今年市人代会期间,4件代表议案、148份代表书面意见,不约而同地聚焦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8.
有两个关于“人才”的故事,笔者至今感悟较深。春秋战国的孟尝君,手下有两个门客(按现在的话说是聘用人员),一个会学狗叫,可以叫得看家狗真假难辨,丧失职责,致使盗贼人室得手。另一个会装鸡叫,能叫得方圆百里的雄鸡,跟着瞎起哄,守卫误开城门。就是这两招低级的技能,使得身陷秦国的孟尝君,能顺顺当当逃离敌国。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的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奉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不妨称之为“一口井”哲学。  相似文献   

10.
备课卡片     
毛泽东让省委书记写检讨备课卡片毛泽东主席虽日理万机,但生活简单,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他每餐吃腌辣椒、马苋菜,足有7个月未吃肉。陕西省委书记陶鲁茄听说后,送来了四只剥了皮的羊,毛主席板着脸问陶书记:“陕西人民都有饭吃吗?延安人民生活过得怎么样?”陶书记低头不语,手主席手一挥:“你把羊带回去给人民吃,还给我写个检讨来!”陶书记写了检讨交给中央办公厅,硬是丢下学走了!毛主席看了检讨后说:“把羊交给大食堂给大多吃,按市价算好款,把羊肉价款汇给陕西省委!”不久,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也以井冈山人民的名义给毛主…  相似文献   

11.
史载: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但均被拒于门外,下人问他:您喜欢吃鱼,为何不受呢?公仪休深刻地分析道: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难免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要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有可能被罢官。如果我的相国职务没有了,这些人也  相似文献   

12.
汪金友 《前进》2014,(4):64-6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有一个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接着,他解释了自己拒鱼的理由。那些人为什么会给我送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如果我  相似文献   

13.
多吃粗粮,多吃鱼肉、豆制品,饭菜咸淡适中。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上了年纪的人不能在饮食上马马虎虎,否则就不能“健康七八九”,百岁就成了梦了。  相似文献   

14.
周洁 《人民公安》2011,(9):61-61
公孙休在鲁国任相国时.由于公孙休喜欢吃鱼.所以有许多人争先恐后把鱼往他家里送.全被他拒绝了。他弟弟就劝说他既然喜欢吃就收下吧。公孙休说:如果我因喜欢吃就收下的话,就难免徇于私情.徇私就会枉法,枉法了我就可能会下岗,当不成这个相国了。真到那种光景,虽然我喜欢吃,可是没了工资,怎么买得起呢?而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至于因此被罢免相国而下岗.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陷阱     
当人类遭到毁灭时,只剩下了两个人。这时,上帝来到了人间,带来两样宝物:一大篓鱼和一把鱼竿。他说,你们每个人只能选一个宝物。其中一人,一下子抢走了那篓鱼,另一个则不慌不忙挑中了那把鱼竿。上帝笑着问拿鱼竿者:你为什么不选择那篓鱼呢?那人答:一篓鱼再多,也会吃完的,而我有了鱼竿,就会钓到比那篓鱼多得多的鱼。这是一个传说,一个被无数非法传销者讲过千万遍的美丽传说。他们与受骗者都希望得到那把鱼竿,以便钓到更多更多上当者兜里的钱。在这里,每天灌输给他们的是如何通过传销快速缔造一个百万富翁梦。去年10月6日中…  相似文献   

16.
郎政 《人民公安》2000,(3):24-25
一 一天,预审民警范建来找我:林松执意要见见你这位“公安记者”。林松其人,我还是有印象的。1998年8月22日,山东省临沂城个体户朱涛被杀,林松是凶手。我在当地报纸上作了报道。从道义和法律角度考虑,觉得对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应该尊重他的意愿。 第二天一早我到了临沂市看守所,与范建来简单地策划了一下。片刻工夫,林松坐在我的面前。 他极认真地问:我是快上路的人了(意指不久要执行死刑),今天咋想的就咋说,行不?我也挺痛快:行。 他一气说了整个上午。为了多给他点时间,我们中午给他打了饭边吃边谈。下午回监室时应…  相似文献   

17.
老冯瘦高的个子,自称“骨干”分子。他给人的印象是精干、练达、透一胜英亏。者冯请38年的工作历程,他道:从根杆子到笔杆子。相杆子显ZI注的军担生活,笔杆子里是17ff的党史生适了。五笔者的一码要求下,者冯终于同意抽出的阎觎教地清2‘平凡’的经历。一杯清茶,一日‘红袖”,治局娓妮退出一番酸甜苦辣。笔者从中采③几个片断。转移战场六十年代初,菩冯进入军委挂甲兵工程学院,王学电合奏业,毕业后再坦天结上了经。那时,他g经历过国目辆坦克在东望大平原上风驰电掣追逐演练的宏大壮观场面。在坦克团队四练10多年后,转到地方武装…  相似文献   

18.
大陆承诺两岸“来去自由” 1975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周恩来已经病得很重,连走路都很困难。但是,他仍然到长沙汇报工作,关心台湾问题的解决。毛泽东提出释放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不久,他又更具体地指示说,都放了算了!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放战犯的时候要开欢送会,请他们吃顿饭,要多吃点鱼、肉。  相似文献   

19.
同样的恩赐不同的结果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肥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儿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  相似文献   

20.
好马也吃“回头草” 在现代企业人才管理上,好马不吃“回头草”的观念已经过时。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一个人与企业有过一段联系(如曾经在这里工作、参加过面试、曾拒绝过企业的录取或提升意向等).雇用他就比较容易.因为如果一个优秀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你的企业,把工作推销给他会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