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周瑞云 《学习月刊》2010,(16):66-66
“朋友”是一个美丽的“称呼”。“朋”字由两个“月”字组成.喻意月光下两人并肩行走。不要问你走得多么远.就看你与谁同行。“朋友”是“敌人”的反语,朋友不怕多,冤家怕一个: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朋友是人生的财富;朋友是自己的影子或参照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识一个人,最好先认识他的朋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相似文献   

2.
段子     
《廉政瞭望》2014,(9):78-78
“可以做朋友吗?”是一段故事的开始:“还可以做朋友吗?”是一段故事的结束;而“我们还是做朋友吧。”是一段悲伤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朋友口中的巴拉克·奥巴马和他笔下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他的回忆录役亲的梦想》一书中,年少时的奥巴马迷茫、愤怒,在白人和黑人的身份中间摇摆不定,不断质问自己“我是谁?”他在现实中苦苦挣扎,只能在毒品制造的幻象中寻求解脱。然而,这不过是奥巴马精心设计的片段——一个老掉牙的“发现自我”的故事,结局无非是主人公浪子回头。故事中的奥巴马和现实中的奥巴马之间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4.
罗郎 《当代党员》2014,(11):56-56
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有很多关于朋友的故事,其中有好几个是讲“误会”的,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成语“管鲍分金”讲的是历史上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传诵千古;而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没有那么伟大的心灵,他们只会按小人物的观念和情感思维去处朋友。十分世俗化,但非常真实。  相似文献   

5.
张培元 《廉政瞭望》2005,(12):44-45
近翻古籍,看到《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汉安帝时,苏章当了冀州刺史,他有个老朋友时任清河太守。在巡察中,苏章发现这位朋友严重贪赃枉法,于是令其手下备了一桌酒席,两人共叙平生友谊,十分高兴。这位太守更是喜不自禁地说:“人皆有一个天,我独有两个天!”苏章听了立即言明:“今昔与故人饮者,私思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敝人只有一个天。”果然,苏章便将这位自称有“两个天”的太守依法治罪,从此,也就“州境肃然”。  相似文献   

6.
耻辱之戒     
孙亮 《学习导报》2012,(6):61-61
朋友在加拿大留学,前不久,他的一个工程设计方案获得了国际大奖,于是,邀我去加拿大参加庆祝晚宴。晚宴上,我惊奇地发现包括朋友在内的很多嘉宾左手上,竟都戴着一枚奇怪的不锈钢戒指。 面对我的疑问,朋友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在加拿大,有一所大学,久负盛名,在国际上也是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7.
耻辱之戒     
朋友在加拿大留学,前不久,他的一个工程设计方案获得了国际大奖,于是,邀我去加拿大参加庆祝晚宴。晚宴上,我惊奇地发现包括朋友在内的很多嘉宾左手上,竟都戴着一枚奇怪的不锈钢戒指。 面对我的疑问,朋友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在加拿大,有一所大学,久负盛名,在国际上也是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8.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9.
“遛逛锤”变成了大忙人,叫许多人啧啧称怪。这天兑现了,“遛逛锤”忙了两个月就盈利9000元,他请了朋友在饭馆庆贺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小康——康忠新,绰号“康师傅方便面”。刚初中毕业的待业期间成了“遛逛锤”。父母怕他呆  相似文献   

10.
有个在小学当老师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学校有个女英语老师身高不足1.4米,但口语教得非常好,在省市县各类比赛中多次获过大奖,多次被上级评为“教学能手”。有一年,她作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谈起他的小孩在体校学游泳的故事,说那是一个足令家长担惊受怕的过程,所以体校是一定不许家长在场的。家长在场,孩子有依赖,教师受干扰,终是难学成。这位朋友没有在那个时候让“父爱”起作用,孩子竟是大有进益,如今已是可以“拿名次”的泳坛好手了。这使我想起了这些年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游泳”的乡镇企业和国营大中型企业。  相似文献   

12.
郭庆晨 《党课》2006,(11):64-65
朋友,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儿。什么是朋友?按郑玄的说法:“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自古以来,“亲朋好友”就成为—体,分不清亲人和朋友哪一个更亲近。难怪《论语》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慨和“朋友信之”的教诲。大概正是这一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才有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让朋友负我,我决不负朋友”之类令人动容的“朋友情结”;难怪人们会将“重朋友、重感情”的赞语郑重地送给“朋友情结”深厚的人。  相似文献   

13.
修改     
解放前,上海有一个叫盛锡福的制帽商。起初,他帽店的招牌是这样写的:“盛锡福帽商,制造并出售帽子,收现金。”第一个朋友看后,觉得“帽商”二字纯属多余,因为后面已有交代。于是盛老板去掉了这两个字。第二个朋友看后,觉得做生意收钱天经地义,没必要特别强调它,于是盛老板又去掉了“收现金”三个字。第三个朋友看后,觉得除“盛锡福”三字外,其余的字都显得累赘,不便传诵,建议也去掉。  相似文献   

14.
真友与伪朋     
郭庆晨 《党课》2009,(8):125-126
有没有朋友、有多少朋友,以及朋友的身份地位如何,是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没有根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从这些久传不衰的谚语中,可以感觉到交友对人生的重要性。是的,人不可没有朋友。混得再没有人缘,也不免会有一两个朋友。俗话说得好:“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言外之意,连秦桧这样千人指、万人骂的奸贼还有几个好朋友呢,何况常人乎?  相似文献   

15.
四华 《前线》1988,(10)
作家秦牧在一篇文章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澳大利亚,有两个中国人在路上走,一个忽感不适,另一个就在路旁给他刮痧。当病人肩背到处出现红痧点时,一个警察走过来了,认为给人刮痧者犯了虐待他人的罪行,准备抓他去审讯。两个中国人竭力辩解,说这是治病,并不是什么虐待。谁知,这一来,警察又认为是犯了“无牌行医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道德建设之根本,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源。诚信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不讲诚信,会使一个人丢失朋友,一个企业失去客户,一个地区失去发展,一个国家丢失民心。我们中华民族素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的传统美德,许多人从少年时代就熟悉“训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这样的名言警句,记下了许多关于诚信的感人故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能产生现实生产力,转化成有形的财富。诚信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朱钅容基同…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一个千年去了,新的世纪款款而来。历经这千载一逢之机的我们,在新春佳节的贺岁中,能不情怀激越!此时重温世纪伟人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警句,更是引发我们无限的感慨。 春寒料峭,捧读这期刊物,读者朋友的心当被《“为了61个阶级弟兄”和它背后的故事》这篇文章捂热。41年前的2月,在山西平陆,发生了一起震撼中外的“为了61个阶级弟兄”抢救事件。本文作者是当年的平陆县长,  相似文献   

18.
艾迪 《党课》2006,(1):80-81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一觉醒来,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看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19.
近日翻书,竟从不同的两本书上看到两位名人异曲同工的廉洁故事。一个是关于美国平民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1837年,林肯辞去新撒伦邮政局长职务,前往春田镇担任律师。一天,州政府来了一个人,向他收取一笔未曾缴清的邮费。还没等那人把事情说清楚,林肯就从身上摸出一个钱包,数也不数就交给那个人,说:“过去你们是每个月都来收钱,这一次却过了五个月,我很着急不论走到哪里,这17元公款总是带在身上”。其实,在那几个月里,林肯生活窘迫,一直靠借钱维持生计,但他从没打过这笔公款的主意。“我就是饿死,也不会动用这笔钱的”,林肯对借钱给他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解开缆绳     
在恋爱得如火如荼的季节,我真的很巴望象某些电影故事一样,男女主人公一结婚就万事大吉了,终于在一个纷纷扬扬的雪花飘满大地的日子,我们走进了简陋的洞房。 我当时觉得婚后一生的日子都将会很甜蜜,不必再担心“好事多磨”,也不再会顾及别人“另眼相看”,我们可以温馨地相拥整整一生一世,然而两床被子两只饭碗相组合的生活并非如此简单,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已花去两人工资的大半。俗话说:“叫花子还有三个穷朋友”,况且“来而不往非礼也”,只祈盼朋友们的好日子不要挤在某一月,让我们处境维艰;而我们也不是喝露水长大的,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养大,送到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