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瑾 《法制博览》2013,(8):51-5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的犯罪行为经常发生。近些年来,没有其他领域能够像环境保护领域这样受到如此关注。刑法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方面发挥了"最后屏障"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从环境责任、法定刑等几方面进行思考,以期提出有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玲 《法制博览》2013,(6):132+131
为遏制当下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正之风,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入罪门槛得以降低。然而这并未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出预期遏制污染势头的良好作用,污染环境罪面临立案难、定罪难的司法困境。针对这一尴尬局面,本文试图运用刑法学的基础理论和行政学知识探究问题原因,寻找解决对策,以期发挥出刑法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社会公众的安全感由此比以往更为降低,社会对刑法的安全需求日益强烈,为了应对风险,有必要制定风险刑法,转变刑法被动局面。在风险刑法中,坚持行为无价值论,将刑法防线提前,以风险刑法弥补传统刑法功能上的不足和漏洞,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刑法的预防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我国环境违法现象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这一现况,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一刑法规定的典型环境犯罪,基于理性层面对其若干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该罪的若干问题,并简要阐述了作者对于该罪立法执行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小梅 《法制博览》2015,(2):184+183
面对社会群众对刑事立法未能达成刑法实践共识的局面下,刑事立法难以形成公众认同的社会效果。面对刑法研究中瓶颈,为了使刑法得到公众认同的效果,在刑法实践中,必须考虑公众认同,包括生活利益的重要性和规范有效性,使建立的共识刑法观作为国家促进长期利益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主题导引】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刑法保护的法益范畴越来越多,对于法益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这给新时代的刑法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刑法该如何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对法益进行保护?当前刑法理论界存在积极刑法观、消极刑法观与折衷刑法观等理论观点。如有学者认为,积极刑法观适应了当前刑事法网适度犯罪化的总趋势,不但符合严而不厉、刑法谦抑的刑法理念与思想,也对当前日新月异的法益保护需求进行了积极回应,有效满足了社会治理的需求。那么,积极刑法观到底是何种刑法观?积极刑法观如何回应法益保护的需求?积极刑法观如何有效运用?积极刑法观是否意味刑法对公民自由的过度干涉?这都是积极刑法观在理论形成初期进行回应的命题。为此,本期主题研讨特邀请学界新锐对积极刑法观展开研讨,以期为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江南燕 《法制博览》2015,(4):293+292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从远古至今,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给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人类也遭受了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带来的疾病与灾难。本文结合我国环保现状,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当建立起何种关系,借以此种关系,更好的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一体化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法制博览》2015,(8):136-137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继而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京津冀环境保护一体化,三地政府必须充分认清当前区域环境形势,加强合作,联合治理,建立科学的政府环境责任机制,实现政府环境责任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刑法体系,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速度飞快,如今的刑法体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笔者研究了刑法解释目标的选择问题并探索了刑法解释目标实现的路径.对刑法解释目标选择与实现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并分析了刑法解释目标选择与实现的路径,为解决刑法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逐步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可以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为全球性的综合病症,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便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对未成年犯罪特有的双向保护原则为切入点,探讨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及价值底蕴,并用这一原则检视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以期解决这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贯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