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境刑法法治理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但却仍忽视了对污染环境罪危险犯的处罚,我们环境刑法是否应当将刑法介入的时间提前,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污染环境罪设立危险犯问题进行论证,并提出污染环境罪设立危险犯的立法建议,为污染环境罪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区嘉明 《法制博览》2023,(29):166-168
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罪名。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客观归罪、公共场所认定不严谨以及超出该罪保护法益范围认定的情况。司法机关亟需通过克服客观归罪、严格公共场所的认定以及严格依照该罪的保护法益进行定罪来避免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成为新的“口袋罪名”。  相似文献   

3.
李婧妍 《法制博览》2015,(2):187+186
嫖宿幼女罪自被划分出强奸罪独立规定为一项罪名起,就一直饱受争议,以贵州习水案为典型代表的嫖宿幼女案也使嫖宿幼女罪的存废成为争论热点。本文将从未成年幼女性合法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研究嫖宿幼女罪在立法上存在的缺陷及完善。笔者在总结我国学者对于嫖宿幼女罪的各方意见之后,认为应当从立法方式、年龄、法定刑等方面对原有罪名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法治思想与刑法的学科属性、刑法的法律属性结合起来所形成具体的刑事法治思想,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刑法立法应当与时俱进,切实发挥好保护人民利益的基本功能""刑法立法对性质不同的犯罪要坚决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刑法立法要追求公平正义""刑法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罪刑法定原则""刑事立法要加强对公民民主权利、政治权利的保护"。由此,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都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胡占伟 《法制博览》2013,(6):56-57,52
目前,社会上刑事处罚虐童行为和设立"虐童罪"的呼声较高。作者从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运行角度出发,根据刑法通说和扩大解释,分析了虐童行为不符合寻衅滋事罪、虐待罪和侮辱罪的犯罪构成,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指明了罪刑法定原则司法运行的科学路径。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认为设立"虐待罪"没有必要,并批判了刑法万能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虐童行为不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不能以寻衅滋事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虐童行为达到严重的危害程度,可以构成伤害、侮辱等罪名。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已经足以规制频繁发生、轻重不一的虐童行为,刑法并无增设“虐童罪”之必要。增设“虐童罪”不仅无法达到有效预防虐童行为的效果,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弊端。虐童行为的发生有其深层次原因,盲目增设“虐童罪”只会让刑法承受不应承受之重。着眼于虐童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重预防、重保护才是我们的应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是刑法第八修正案中新增的一条罪名,该罪名的规定,对于完善刑事立法、限制器官买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项新的罪名,该罪名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该罪名涉及到三方主体——供体、需体、中间人,使得本罪的实施难度更大。因此,本文拟从保护法益、构成要件、立法完善,来实现该罪的准确适用,希望对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嫖宿幼女罪自从被刑法典单独规定为一项罪名起,就一直受到理论界对其存废的争论。本文针对嫖宿幼女罪与相关法条的矛盾、嫖宿幼女罪对刑法基本原则的违背等方面对嫖宿幼女罪的立法缺陷进行一系列的思考与讨论,以求实现我国刑法体系的更加完善及对幼女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入罪标准特殊化,既是基于未成年人自身特殊性而在立法层面上为其提供最大程度保护的关键所在,也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司法制度的核心环节。为了避免对现有司法体系造成过大冲击,也避免对立法资源的浪费,可以采取在刑法典中设立专章的形式规定未成年人入罪标准。对未成年人常见罪名进行试点立法,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构罪要素,包括构罪主体要素、构罪主观要素和构罪客观要素。在对未成年人入罪标准特殊化的同时,也应当为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体上设置较为轻缓的刑罚体系,但在量刑上应当避免基于"未成年人"这一特殊要素进行重复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王健铭 《法制博览》2015,(8):184-185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但"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语义模糊没有类型化,最高法院在2000年出台的司法解释本身又增加了更多歧义,造成司法运用的困境和理论的争议,需要以立法条文和司法解释为出发点,着重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进行类型化分析和定性,并重建该罪的刑事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