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庚寅 《前线》2013,(2):83-83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烧掉自己书稿的故事,那是曹操中了张松的计。过目不忘的张松,说他的《孟德新书》“吾蜀中三尺小儿,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曹操怕“古人与我暗合”,“令扯碎其书烧之”。此乃小说家言。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第17回有这么一则故事:曹操在麦熟时节行军途中,下令凡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斩.然而不久,曹操所骑之马却突然受惊,践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当即要拔剑自刎,被大家劝住后,他便割发掷地道:“割发权代首.”好一个“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可借曹丞相说得好听,却不能身体力行.一个“割发权代首”,不但没能显示出曹操以身作则,反而使他成为后世圆滑投机者争相效尤的对象.“割发代首”,妙就妙在一个“代”字,本应是“铁”的刑罚律令,却用“割发”一“代”了之!其实,古代类似曹操这样割发代首者不乏其例.中国古代虽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然而,一旦王子真的犯法,或者是由其老师代为受过,美其名曰:“教导不严”;或者是将王子的衣服拿去枝打了事.可笑这些虚伪圆滑的执法者,自以为可以用“代”字瞒天过海,遮人耳目,殊不知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举动却使他们沦为千古笑柄.  相似文献   

3.
曹操哭奉孝及其他谷正雄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曹操身边的那个郭奉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死里逃生来到南郡,众谋士于帐下劝慰。突然,曹操顿足捶胸,仰天大哭。众人问他何故,他说:“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败!”说罢,继续嚎啕...  相似文献   

4.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曹操被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已是铁案如山。千百年来,偏见掩盖着历史的真实。毛泽东却不然,他在熟读《三国志》中《魏书武帝纪》等有关曹操的篇目时,做了不少圈画批注,认为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另一次在北戴河,毛泽东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  相似文献   

5.
唐代史论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原则.他说:“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史通》卷7《直书》第69页)笔者认为,不独修史应如此,做人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刘玄德为了称雄天下,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孔明出山辅佐,历来为人称道。“三顾茅庐”确实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然而,我觉得更耐人寻味的,倒在“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在请到孔明时,即欢喜不迭地赞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而他的两位老弟关羽、张飞却不以为然。在诸葛亮上任之日,二人站在一旁翻白眼,瞧不起。当曹操派兵来  相似文献   

7.
说“贵”姓     
两人打交道,不知姓名,于是握手寒喧,要问一声“贵姓”。这“贵”字是敬辞,并不是说姓有贵贱之分,但也有“并非如此”的时候。读鲁迅《阿Q正传》,在介绍阿Q的姓氏时,就写道:“有一回,他(阿Q)似乎是姓赵。赵太爷儿子进秀才,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听赵而起敬,这“赵”姓自然是真正的“贵”姓了。读到后来,这印象越发被证实了:第二天,赵太爷一见阿Q便满脸怒气,甚至给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相似文献   

8.
诸葛孔明与识人赵兴寒山诸葛亮《心书》中阐述了很好的识人之道,可谓他一生识人的总结。诸葛亮一生痛恨“奸伪悖德”之人。何为“奸伪悖德”之人?《心书》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人的特点。一者“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也就是拉帮结派、嫉妒贤才、陷害忠良。二者“侈其衣服...  相似文献   

9.
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辉煌的一面。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0.
西安碑林有块名叫《官箴》的石碑,上书短短36个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块碑,是清道光四年西安令张聪贤受陕西延绥道台颜伯涛之托摹刻的。据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颜伯涛在闽浙总督任上,恰逢英人入侵,英国人放了几炮,他就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道光皇帝非常恼火,将他革职还乡。还乡途中,有六七百名扛夫为其搬运行李,整个队伍“几三千人”。这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责人刻这则“官箴”,还不是为了“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假廉以成贪,内险而外仁”。(阮…  相似文献   

11.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12.
曹操与同学     
邓洪卫 《廉政瞭望》2010,(20):47-47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人物以他独特丰富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曹操令陈琳用讨伐他的檄文来祭奠袁绍那一场戏如山峦起伏,酣畅大气,充分展示了曹操政治家的风度。在兴味不尽之际,翻阅《三国志》,这一段故事说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任记室,大约相当秘书长之类的职务,受命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痛骂了。打败袁绍曹操得到陈琳后问,“你替袁绍写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曹操思想的主干裴传永自从晋代陈寿作出曹操“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评曰》。下引该书,只注纪传)的评断、傅玄提出“魏武好法术”(《晋书·傅玄传》)的观点以来,曹操便被归入了“法家者流”中。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由郭沫若的《谈蔡...  相似文献   

15.
三兄弟     
在农六师六运湖农场,只要人们提起戴龙贵和他的维吾尔族兄弟吾买力、回族兄弟马生贵时,都会由衷地称赞道,这三个人真是和亲兄弟一样.我们都是一家人吾买力家有一台拖拉机,他靠运输赚钱贴补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1990年夏季,吾买力的拖拉机正忙着跑运输时,拖拉机坏了,需要换新的柴油机.本来日子就不富裕,这可急坏了吾买力,东家借、西家凑钱总是不够.于是吾买力试着向戴龙贵借钱,没想到戴龙贵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的2000多元钱借给了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吾买力心里由衷地感谢这个汉族同志.到了秋收时,因为当时运输设备短缺,戴龙贵家的甜菜都堆在了地里,运不出去.看到这种情况,吾买力放下自家的甜菜主动帮戴龙贵家运甜菜.戴龙贵的妻子刘兆华说:"当时我们真的很感动,就觉得吾买力是个重感情的人."  相似文献   

16.
“自讼”语出《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看来孔老夫子是机‘自讼”当作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的,以至于对人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持怀疑态度,所以他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有谁看到自己的过错就能‘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呢。”说来也是,悠悠往古,能够像“汉大丞相”诸葛亮那样,因错用马稷,失守街亭,就上疏自责“明不知人”,“授任无方”,请求“自贬三级,以督厥咎”的,能有几人呢?然而“自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批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却是不可须臾离之的传家法宝。在我们党的历史上…  相似文献   

17.
“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就有“贪婪无厌”之说;屈原在《离骚》中也慨叹“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可见,贪婪者自古有之。贪婪,不只局限于对金钱美食的欲望,对权力的渴求同样可以唤醒内心深处贪婪的本性。贪财的人不因得到财富而满足,恋官的人也不因得到禄位而遂愿。德国有句格言“贪婪是恶德之母。”弗罗希说得好:“贪婪的人必定会葬身在用自己毕生索取的金钱而垒起的坟墓中。”萨迪也说过:“贪婪的人,为了追逐金钱而在世界各地疲于奔命,殊不知,死神也紧紧跟在他的背后。”贪婪缘于贪心。巴尔…  相似文献   

18.
对 于我 们 长期 生 活 的城 市 ,“贵阳 ”一名 ,人们 习 惯地 以 为 源 于 明 穆 宗 隆 庆 三 年 ( 年 )建 置 的 贵 阳 府 。 1569但查 阅史 料 ,我 们发 现 ,“贵阳 ”一名 早 在 贵 阳 府之 前 就已经 存在 ,明 弘 治《贵 州图 经 新 志 》曾 有 两处 就 提 到 “贵阳”二 字 ,有 “贵阳 八 景 ”记 载 。为 什 么 叫 “贵 阳 ”,有 “贵山 之 阳 ”之 说 ,也 有 贵 阳 是 贵 州 的 别 称 之 说 ,至 于 哪 种更科学 更准 确更符 合历 史,还有 待考 证。 旧 时的 城,由 于防 御…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义利观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肯定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求富疾贫是人的天性;他肯定了“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的行为准则,要求在求利时摆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主张平均、平等的思想。以现代的新视角来观照孔子的义利观,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7,7(4):58-61
张载的“天人合一”命题是他在批判佛教时明确提出的,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他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的,因此必须对它做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最后综合起来才能得到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张载在《西铭》中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我与也。”这段话实际上概括了他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的层次和角度。他是从本体论、伦理观、价值观三个角度,从天人一气、天人同本、天人和谐三个层次,论证“天人合一”的。张载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