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毛泽东生前虽未亲自踏上香港这片土地,但却是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最早决策者。他长期关注香港问题,主张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并为香港回归做好了战略和政治外交方面的准备。他重视香港,关注香港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为香港长期保持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民生幸福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王志坚 《党史文苑》2007,6(6):30-33
本文从论述毛泽东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入手,揭示毛泽东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观原因,力图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期对我国当前实施的依法治国战略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论述毛泽东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入手,揭示毛泽东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观原因,力图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期对我国当前实施的依法治国战略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1957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派”运动。7月上旬,毛泽东来到南京。找来部分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毛泽东对江苏省的反右消极态势不满意.严厉地批评了省委书记江渭清。  相似文献   

5.
《党史纵览》2008,(5):55-56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由于接触较多的是没上过学的穷苦工农群众,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文化知识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启发式”教育,善于用比喻(即“打比方”),将复杂的问题深入浅出,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尚柯 《党史纵横》2003,(6):31-32
在"大跃进"期间,李锐作为毛泽东的兼职秘书,先后给他写过三封信.三封信的内容,都是反映自己对"大跃进"的观感.今天看来,这些信的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客观现实,虽然不乏一些尖锐的批评.但是,这同当时的狂热势头显然是太不协调了.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本文就讲述了毛泽东几次鲜为人知的“借钱”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0):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4):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1947年春,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来到安塞县王家湾驻扎下来。有一天,毛泽东得暇,背着双手健步向双羊河畔走去。途经中央警卫团手枪连的驻地时,他猛然听见窑洞里有人在急促地呻吟。他问道:“谁病了?”战士回答:“‘小马驹’。”“小马驹”是中央警卫团手枪连的通讯员,那年只有17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风风雨雨30年。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几阵风.动摇了为害已久的“左”倾教条主义与“左”倾空想共产主义的根基;几场雨.冲刷了闭关锁国几世纪所积累的愚昧落后.力挽狂澜使我国摆脱了“文革”所造成的险境,并奇迹般地闯进了世界大国之林。尤其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人们在重重迷雾困厄之中顿见一片社会主义“好山色”.即终于见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2.
梁柱 《党员文摘》2008,(3):12-12
“官国”(“官国”传统是中国长期封建专制政治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特征是“人治”而非“法治”,官僚享有超越法律的种种特权——本刊注)的特权思想在中国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土壤,从古代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告别特权思想、特权作风、特权享受等“官围”遗产的历史起点,其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环境是一个社会实行“法治”或“人治”的根本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法治”或“人治”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治”之所以打上了深深的“人治”烙印是由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现代法治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全面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要实现现代法治必须完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华波 《理论文萃》2005,(2):35-41
一、大国法治: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国法治”是“法治”和“大国”两个概念的复合,简单说来就是在“大”的国家如何进行法治建设。要弄清什么是“大国法治”,我们首先必须对“法治”和“大国”的含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9,(6):119-119
毛泽东曾经四次虚心听取朋友们的建议修改诗文,他这种虚怀若谷、不断学习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重点论述了法治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法治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法律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滥用职权,导致了无法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因此,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难以根除。针对于此,文章提出了大力加强法治,促进农村发展的建议。并呼吁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牙膏、牙刷、肥皂,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湖南的农村,以前用牙粉清洁牙齿,这算得上是一种“环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大义  小玲 《湘潮》2006,(7):7-11
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敌强我弱的危急时刻,曾多次神奇地使用空城计转危为安,显示了他的非凡胆略。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一种“人治”的社会,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0.
戚义明 《党史文苑》2013,(10):11-14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和邓小平分别被打为第一号“走资派”和第二号“走资派”。刘少奇被迫害.于1969年含冤去世。邓小平则得以幸存并再度被启用,这与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刻意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