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茶文化     
为了喝到茶而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后的世界。——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1875—1912)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做出过许多非凡的贡献,其中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被称为“四大发明”,世人皆知。而另外一项功不可没的“一大发现”则相对很少被人提及,就连国人也未必尽人皆知,那就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知道如何利用茶叶和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国家。茶,这一古老饮料,在中国从发现到利用已经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荼”即是古  相似文献   

2.
林长华 《侨园》2012,(7):42
《红楼梦》第25回里,王熙凤当众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为何吃了人家的茶,就得给人家当媳妇?原来,自唐代“茶圣”陆羽撰著《茶经》后,茶在中国人生活中便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在台湾,人们习称茶叶为“茶米”,把茶冠于米之首,有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大部分人会说到四大发明,一提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科举制必然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缺陷。正如19世纪中叶英国有些议员对中国文化的攻击那样,说中国文化是“小脚,鸦片和科举”。鸦片不是中国的特产,倒是英国人用军舰和大炮强加给我们的。可笑的是英国人反诬是中国的文化特产。小脚算是中国的土产,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它为时并不算很久。唯有科举制既是我们自己的土特产,又有比小脚长得多的历史。而且恰恰就是  相似文献   

4.
导言近年有过一种理论:中国今日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中国没有在鸦片战争时代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如果中国人当时向英国殖民者代表的那种“蓝色文明”拱手奉献河山,那么中国今日早已富强如英、美了。如果此说成立,则鸦片战争又何须纪念?鸦片又有何可禁之理?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反倒是千古罪人。而开门揖盗、拱让主权如琦善者流,倒应该讴歌顶礼为开风气之先的“圣之时者”也! 如果此说成立,不知道印度人民将作何评论。他们从19世纪以来,就前赴后继,不用不挠,以百年的牺牲奋斗追求摆脱英国殖民地地位的民族独立。曾领导这一独立运动的精神领袖泰戈尔、圣雄甘地,难道也都是印度民族不识时务的“历史罪人”?  相似文献   

5.
在湘、鄂两省交界处的京广铁路线上,有一个只有一万二千居民的小镇。但它声名远扬,连一些外国商人也知道这个地方。这个镇就是出产“砖茶”和“松峰茶”的赵李桥。赵李桥位于鄂南丘陵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土质湿润,宜于生长茶叶。境内松峰山地形奇特,峰回路转,泉水日夜涌流,溪涧萦绕山岗,所产“松峰茶”出类拔萃。早在唐代,品茶家们就有很高的评价。有的说,它不但能使“喉  相似文献   

6.
李侃 《瞭望》1988,(35)
“反思”是时下颇为流行的字眼,用普通话来说,恐怕就是“回头想想”的意思。中国的许多事情,有时确实是需要“反思”一下,“回头想想”的。 就说鸦片这种毒品吧!近代中国100多年的灾难,就是由这个东西引发的,历史上把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叫做“鸦片战争”。当年英国的鸦片贩子把杀人不见血的鸦片私运到中国销售,使得很多中国人吸食成瘾,耗费大量白银。许多有识之士对鸦片流  相似文献   

7.
工作之余,泡上一杯清茶,等到温度适宜,啜上一口,顿感津液似乎瞬间到了四肢百骸,舒服之至! 我们的先民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汇《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荼”就是茶的古字。中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且不说品种繁多、色香味各异的茶叶,也不说泡茶瀹茗用水的诸多讲究,也不说千姿万态质地不同的茶具,更不说各民族、各地域独特的饮茶习俗,仅品味古代诗人的咏茶诗,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喝茶而吟咏茶诗,有趣!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说:“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但是各个国家达到共产主义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英国人“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马克思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一条典型的德国人的道路,他每向科学社会主义迈进一步,都是在现实斗争的推动下通过哲学理论的思考形式,通过对哲学的批判改造取得的。马克思从哲学达到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和论证经过一个艰辛而深刻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9.
晓秋 《党政论坛》2009,(6):46-47
“一”虽是个普通的数字,却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而始,关注自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健康的人格精神。 有位长寿老人说:“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饮茶的好处人所皆知,《茶经》上说:“宁可终生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  相似文献   

10.
张乐 《瞭望》2001,(16)
清明刚过,全国各地的茶叶 专卖店里,就铺天盖地打 出了“新茶上市”的招牌。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龙井茶,被放到了每个店堂的最显眼位置,招徕着街边来来往往的爱茶人。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茶叶专卖店生意最好的时候,也是龙井茶的价格和销售量最高的时候。西湖龙井冠名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它的采制和饮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 从古至今的不同时期,茶叶分别充当着祭品、菜食、药品、饮料等不同的角色,茶叶本身也经历了从咀嚼鲜叶、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燕青做饼、炒青散茶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并…  相似文献   

11.
处理中西化关系的“全盘西化”模式,在20世纪的中国影响深远。此一模式的始祖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而不是学界常说的胡适。理由有二:吴虞是明确摧毁“中体西用”之“体”的第一人;吴虞是明确使用“西式”武器摧毁此“体”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二百年前的八月二十八日,一艘载重三百六十吨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了我国广州黄埔港,从这一天起,开始了中美两国之间直接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中国皇后”号的来华有它当时的历史背景。早在美国获得独立之前,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就由东印度公司经英国运到了北美洲新英格  相似文献   

13.
名牌的话题     
报刊上,“名牌”成了热门话题。 有说振兴经济就要振兴名牌的;有说振兴名牌就能激发爱国主义的;有说要保护名牌的;有说名牌就是市场的;也有说要警惕合资吞噬中国名牌的……。 议论蜂起,不是坏事。它至少表明,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中国生产了什么或能生产什么,而且关心中国的产品有多少是真正的名牌,足以自立于世界产品之林而略无愧色。这标志着中国人名牌意识的觉醒。 不能说中国人过去毫无名牌意识。“酒好不怕巷子深”就可以说是名牌意识初始阶段的一种表述。然而,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市场分割、生产规模狭小的时代,这种初始的名牌意识与当代名牌意识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英国,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往往带有强力的金融价值意识。“与其让通货膨胀贬值,不如及时消费保值”是英国人普遍的消费心理O这种存在于寻常百姓中的消费心理,对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旅游业为例,节假日外出旅游度假是英国人除抵押贷款购房和日常饮食费用外的第三大支出。然而,它在英国已不是什么时尚,几乎已成了人行1日常牛活的必须n正b为如此,旅游业已成为英国经济中的第二大产业。英国旅游局的一位官员说,旅游与人们的生活如此密不可分,哪怕是领取政府津贴者也会想方设法在旅…  相似文献   

15.
上纲     
记不得是看哪出戏,舞台上地主婆嫌丫头送上的茶太热,生气地骂道:“你想烫死我呀!”把这种小事的性质无限扩大到性命交关的程度,在政治运动中称之为“上纲”。这种“上纲”的特点,是随意性想当然的。“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在“反右”运动中所上的“纲”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在“文革”中也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经济希望中国昌盛富强,是中国人的一个梦。鸦片战争150年以来,中国历尽磨难,唯此梦不灭,且越来越强烈。早在鸦片战争以前,一位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市场以后有这样的感叹:“中国有四万万人,假如每人买一顶英国产的睡帽,英国的纺织工业会长久不衰。”这位英国商人的逻辑不错,但他的那个  相似文献   

17.
恺蒂 《党政论坛》2014,(16):56-57
英国全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指的是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英格兰人对联合王国的其他人常有不敬之辞,说过最多挖苦苏格兰的名言的要数约翰逊博士,约翰逊曾说:“苏格兰人能见到的最好的前景,就是那条能把他带到英格兰的大路。”  相似文献   

18.
邱会作这个名字,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颇为熟悉。1929年邱会作参加红军,亲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刚满20岁的邱会作被任命为军委四局三科科长,负责军委直属纵队的行政事务,被周恩来称为“娃娃科长”。据邱的回忆录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不但和他这个“小兴国佬”相识,而且还说,“我在你家的茶摊上喝过茶,知道你的爷爷、父亲、母亲都是村干部,你和哥哥都当红军去了”。新中国成立后,邱会作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沦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判处16年有期徒刑。2002年逝世。  相似文献   

19.
程超 《瞭望》1996,(22)
时下,在各级领导干部讲话中以及在报刊、文件、广播、电视里都经常要求广大党贫、干部、群众要说真话,这足以说明说真话的人少了。 为何尽管一再提倡大家要说真话,但是说假话的指数却未降下来呢?是否听真话的市场还未建起来,或市场还不大,说假话的仍有很大市场呢?我国历来有比较繁荣的假话市场。笔者未读过几天书,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在中国最早爱听假话的不知是何朝何人,“指鹿为马”是否可排上前几名?反正这件事的结果是说真话的人掉了头,说假话的人升了官。李世民算是比较爱听真话的,还不是差点儿把魏征给宰了?再说六十年代彭德怀的为民鼓与呼的“万言书”和马寅初的利国利民的“新人口论”都是真话。可后来说真话的这两个人遭遇如何呢?这在中国大地上是妇孺皆知的。然而,那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挤眼泪,暗地下毒手”,一贯以“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为信条的人一时竟成为中国的“红人”。流风所及,原首钢党委书记管志诚,  相似文献   

20.
《各界》2012,(12):F0002-F0002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