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红 《德国研究》2006,21(4):16-21
本文以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为背景,探讨德①美关系互动的主要特征。两极国际格局下德美关系经历了从依附到被依附、到中间冷淡、再到后来双方共求合作这样一条发展脉络。当然从历史发展的主线来看,战后的德美关系仍然是一种主仆依附关系,随着西德经济实力的提升、外交政策的更新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两极国际格局开始发生衰变,由此也导致了两国关系逐步开始发生变化,德国力求完全打破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而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历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战结束以来 ,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变化。“9·11事件”的发生 ,使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本文主要分析二战以来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9·11事件”给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今天,共产主义范围以外的东南亚国家(具体地说,就是东盟五国),正面临着两重危机。第一是经济危机。尽管这一地区取得了世界上少有的高速度经济成长,但存在着贫富差别扩大化、固定化的倾向。原来,这些国家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其结果是苦于经济上严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的科技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新加坡科技发展概况 新加坡在历史上是一个港口商业城市,科技发展的历史几乎等于零,真正致力于科技发展,只是在最近10年的事情。正是在这短短的10年,新加坡的科学技术“迅速起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韩国科技发展战略述要●辛欣40多年前,韩国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而现在,它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国家之列。这一切得益于韩国的“科技立国”战略;这一战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促进...  相似文献   

6.
台湾科技发展战略摆析刘霜桂当前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台湾以贸易加工为基础的经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多年来,台湾由于发展科技的方针政策系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开发为辅;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造成今日发展经济后劲不足,经济发展的源泉——科技实力日显疲...  相似文献   

7.
8.
9.
自2005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开始,到2008年12月前,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包括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渝、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在内,我国仅有6个区域发展规划获批。而2008年12月以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有12项区域经济规划陆续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构建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描绘了蓝图,也为各区域经济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前言德汉科技语言教学与科研的完善和统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实际方面看,以同济大学为例,可以看出随着中德科教交流的不断发展壮大,而相应的德汉科技语言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全面统一地规划。从理论方面看,如何借鉴德国洪堡教育思想的有益经验,也必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当代亚太》2012,(5):4-32,157
文章对中国崛起背景下东亚格局的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在性质上改变了东亚格局的面貌,在东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中心与安全中心相互分离的二元格局,该格局的形成是中国的经济崛起、美国的"接触加遏制"的对华政策以及众多东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两面下注的政策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格局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东亚国家两面下注的政策。二元格局的存在,对东亚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地区内大国和重要行为体更多地把地区制度作为战略性工具来使用,使地区制度安排成为服务于权力竞争的手段。总体来说,东亚二元格局会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持续,我们需要在这一前提下,探索东亚秩序的稳定持续与有效运作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东亚秩序的稳定和效率,需要中美探索共处之道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波、匈、德、罗和捷等东欧国家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以总体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东欧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进入80年代以来,以高知识、高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太空工业化构想”的“高边疆”战略计划,西欧“尤里卡计划”的“欧洲技术共同体的战略设想”,日本“技术王国”的“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等相续问世。面对这种严重挑战局面,东欧各国普遍存在着紧迫感与危机感,认识到若现在不采取措施急起直追,势必对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带来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中美科技关系可以划分为初期探索、平稳发展、深度发展和不确定四个阶段,尽管美国科技实力仍然强大,但伴随中国科技实力上升,中美科技关系受到影响,面临不确定性。多年来,在科技外交理念引导下,中美科技合作取得很大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重点关注技术转移、外企国民待遇、跨国研发、自主创新及产品认定、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问题。受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中国科技发展未来方向以及其他国家与中美的博弈的影响,中美科技关系将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双方在全球创新村基地、中美科技创新园、中美技术转移中心、中美联合研发中心等方面仍有深入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韩两国科技发展与合作李惠国当前,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在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国际性战略调整的新阶段。作为友好邻邦的中韩两国,应相互了解双方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协调两国的科技政策,寻求...  相似文献   

15.
郑华  张成新 《德国研究》2021,36(3):46-61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使科技在外交中的地位上升,科技外交受到各国重视.科技外交是科技与外交的结合,旨在促进科技发展、实现外交政策目标.欧盟在全球科技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二战以来欧盟科技外交的发展进程的考察,剖析欧盟科技外交的战略目标及手段,探讨欧盟科技外交的实践特色.研究发现,欧盟正在形成较为完整的科技外交战...  相似文献   

16.
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系统性危机的集中爆发与世界秩序的变化一直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世界秩序仍是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现有国际组织和机构却无力预防和解决危机及冲突。北约东扩最终导致了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了特别军事行动,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制裁,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向东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力量的相对走弱,使美国主导单极格局力不从心;“全球南方”力量上升,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正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多极世界逐渐回归。面对如此复杂且严峻的挑战,国家层面应作出适当的政策回应。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基础之上的中俄两国,走出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合作的相处之道,成为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大国间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对此,中俄两国还需进一步加深相互信任和理解,通过人文交流夯实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政治基础和民意基础;推进双边各领域务实合作,助力两国实现各自发展振兴目标;进一步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基础上,推动...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日本构建了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提高国民收入、提升供给质量、扩大内需形成了内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展进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形成了外循环发展格局。内外循环格局之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成就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但是,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结构性问题凸显,内循环陷入困境,双循环发展格局趋于失衡,出现了长达30年的大萧条。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成败经验对当前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中国应高度警惕经济泡沫化的发展,推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8.
戴启秀 《德国研究》2011,(2):4-10,77
日本福岛核危机在德国引发了全社会对人类核安全的大讨论.根据德国民众要求退出核能这一主导民意,联邦政府快速制定了退出核能的时间表,并加快了德国能源行业的转型和能源供应的根本性转向.德国政府提出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成为首个弃核的工业国家.本文在对后工业文明反思的基础上,对日本核危机对德国政治格局产生的深刻影响、德...  相似文献   

19.
韩国科技的崛起与跨世纪发展战略●刘昌明韩国的科学技术,在其建国初期几乎是空白。伴随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1966)的制定和执行,韩国的科技事业才开始起步。30多年来,韩国的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进步。一、韩国科技崛起的标志韩...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构筑高水平全国统一大市场新体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塑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局面,加快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赢得高水平全面竞争与合作新优势,加快推进新旧发展格局的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各种干扰因素对冲效应加剧、沿线国家整体营商环境欠佳、国内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等困境和挑战,需以更高标准的合作提高“双循环”层次、以更为有力的创新驱动“双循环”转型、以更加强大的韧性支撑“双循环”发展、以更为有效的制度对接促进“双循环”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