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坚持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近年来,各地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扩大民主,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拉票”现象,有的干部结交大款朋友,让大款朋友出面用金钱拉票;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关键时期,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 出的发展目标,广大群众纷纷表达他们对 未来发展的期盼。 一盼民主法制取得新进展。据不完全 统计,有412万中国公民通过各种渠道为 “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并被充分吸纳到 规划的编制中。上海市佩信科诺律师事务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南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具体展开 ,明确两者指导和展开的关系 ,将对新世纪落实“三步走”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任务,是在不同区域的互动中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过程。内源现代化和外源现代化作为分析不同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方式的特定范畴,同样适用于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化传统不同的各个地区现代化过程的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区域发展是在经济与化的互动中实现的。只有把先进化融入内源现代化中,实现化创新,才能形成区域发展的化优势,形成社会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湖北“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是粮棉主产区,近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作为湖北主导产业之一,战略地位显得尤为突出.根据湖北省情和农村实际来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搞活农产品营销,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8.
杨庆存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文中指出,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要搞清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关系。这三个概念是分层递进、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及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或水平;“先进生产力”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一般指物质生产高度的效率能力和发达的技术水平;而“中国先进生产力”则由于加了限制词“中国”而具有了特指性,不能等同或混淆于其他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二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关系。前者的内涵已如上述,后者是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开放性、容纳性的概念,主要是指保证先进生产力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讲话在阐述这一要求时特别强调的一个“符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实现“三个代表”要求的逻辑引申,是时代先进性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的;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是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更高要求。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兵团实现“率先”的战略基础,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兵团实现“率先”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何为农民增收"疲劳症"?笔者以为,它指的是由于主观上的一些原因,导致推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各种积极因素作用下降,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城市化在今后几十年内都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过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7,(10):22-23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党全国人民绘制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从邓小平当年提出“三步走”战略,到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更加鼓舞人心。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2007,(3):I0010-I00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为推进新疆阿克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阿克苏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实施农民增收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重点抓好棉花、特色林果、畜牧养殖、设施农业四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者(专业化)水平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一是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节本增效”的原则,大力发展棉花产业。二是加快以红枣、核桃等为主的优质特色果品基地建设步伐。三是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四是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五是紧紧依靠四大产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天海绿洲枣业、三江养殖、牛羊屠宰中心、安利达果业、巨鹰、华孚等一批以红枣、核桃、畜产品、棉纺企业精深加工为主,科技含量高、利润空间大、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实施民心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群众基础一是以“道路硬化、环境优化、饮水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为目标,成片推进农村改造整治和环境建设;以城镇为中心,大力推进农村防病改水、改厕、沼气工程,加快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改善人居居住环境为基础,加大对农村小城镇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集中治理农村的脏乱差,在全市各乡镇场大力开展“村庄绿化、道路硬化、院落净化”等活动,全面推行“五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林带、清庭院)、“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五改”(改房、改院、改灶、改厕、改圈)工程,推进村容整洁;深人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改一树”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完成乡村道路建设已铺油使用的达390公里。三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善贫因农民居住条件。全市实际完成抗震安居房12170户,面积970482平方米,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4%,其中农村8646户,建筑面积686840平方米,城镇3524户,建筑面积283682平方米。竣工12170户,面积970482平方米,竣工率100%,人住率100%。四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对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课本费、学杂费政策。三、实施民主法治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制度基础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二是全面推行村务和财务公开,强化了监督,堵塞了漏洞,实现了农村财务问题零上访。四是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飞跃"思想,是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百年认识及实践连接过程的总结和概括,是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谭业明 《学习月刊》2013,(20):33-3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山区、库区、老区的兴山县,更应加快“四化”同步,后发赶超,奋力建设美丽兴山.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06,(6):F0002-F0002,1
东昌儿女多奇志,提升小康五年间五年来,东昌府区101万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强农固本,工业立区、三产兴区”的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扎实苦干, 负重拼搏,乘势而上,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  相似文献   

18.
陈淮 《理论与实践》2003,(1):28-29,3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相似文献   

19.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要密切注意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努力把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中。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因而必须密切注意现阶段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刘华清 《湘潮》2013,(3):4-5
党的十八大号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于小康社会的提法,只改动了一个字,即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字之差,内涵深刻,意味着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探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提法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