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隽鸿飞 《唯实》2004,4(7):13-17
人们对发展内涵的理解经过了一个从客观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过程 ,体现出人类对发展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发展既标示着人类社会现实的变迁 ,又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对发展的不同层面的关注 ,揭示出人的生存的不同层面。人类社会的发展 ,最终表现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只有当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出来时 ,发展的深层内涵才有可能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思想,其中涉及很多问题。本文以《手稿》述说的人类解放和发展进程所经历的阶段和环节为线索,就其中涉及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哲学人类学角度进行解读。主要包括"类的生活"和"类的本质"问题,人作为"类的存在物"转变为人的"自我异化的存在物"的问题,外化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重要的是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手稿》确定并论述,作为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通过创建的社会"共同体"和塑造的"社会的人"即"完整的人",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并且把社会"共同体"和"社会的人"评断为实现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实现和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最后,本文对《手稿》给予的启示做了一个简要的评说。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6,46(1):67-70
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5,(6)
马克思非常重视对人的研究,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主题。马克思青年时期从《博士论文》时期的自由意识哲学中抽象的人到《德法年鉴》和《手稿》中的人本主义的人,发展到《形态》里的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转变体现了其哲学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技术既有积极地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已经认识到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技术的批判方法论经历了由人本主义传统向社会历史批判的转换.对于技术发展的意义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审视,一方面既保持对技术异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批判维度,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超越技术自身困境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需要层次理论作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探索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关注人本身、尊重人自身需要及人的价值的突出特点,展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特征。文章将需要层次理论引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对于教育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教育方法的不断丰富、教育环境的改善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朝着人性化、人文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思想脉络的一条主线,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向。这一转向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转向萌芽和转向完成。转向萌芽主要体现为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与重构,转向完成主要体现为对人本主义的彻底清算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转向的理论与现实启示,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对传统物本、人本主义理念、当代人类发展的实践反思基础之上,在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贯穿于其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并将以人本理念贯彻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对人本理念关照下的人本实践的新认识,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一人来源于自然界 ,更确切地说人来源于动物界。但是 ,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摆脱狭隘的自然动物的生存法则 ,创造人自身的生存法则。人离开自然动物界的法则越远 ,人类便越自由、越人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又是自然界的真正复归 ,其最高境界是自然界实现其彻底的人本主义原则 ,而人又反过来实现了自身彻底的自然主义原则。这一境界是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境界。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这一表述简单地认作旧哲学的痕迹 ,忽视这一境界背后深层的人类学意义。而这一境界的达成 ,需要社会关系原则的确立 ,其前提性基础是人…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进行深刻地批判与反思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见解,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应运而生。它提倡非理性主义,反对思辨形而上学对人的消解,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强调人的主体性等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孕育着对自身的变革,在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终极目标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应着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的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佳 《世纪桥》2010,(3):75-75,79
在善恶是非道德标准失衡的今天,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克.弗洛姆,在其《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一书中指出:人的破坏性,即人的恶性侵犯的根源,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作用下的性格结构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破坏性的分析,提出了如何使人类正确看待自我,建立科学的、健康的性格结构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以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的跃升过程,具有自身的内在演进逻辑。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革命民主主义的视角论述了人的解放理论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孕育了共产主义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从人本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人本主义与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在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途径与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共产主义是实现了人类解放的理想社会,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将人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实践意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与更新,人的需要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动机,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延庆 《求实》2003,1(8):25-26
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唯物史现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错误理解,一种是对唯物史观中人本主义思想讳莫如深,另一种是把唯物史观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看作与以往的人道主义思想无异的抽象人性理论.本文认为,唯物史观不但不是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史现或经济决定论,相反,它是一种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重大作用的人本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的科学人本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个以人为目的,关心人、尊重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健全的充满爱心的社会。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法兰  相似文献   

17.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凭借理性的力量迅速、广泛地改变着客体世界。人类在为自己所征服和驾驭的自然力兴奋不已的同时,却又越来越严重地被日益尖锐化了的人的异化问题所困扰。在高度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思考着诸如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人的生存意义、人类的命运、现代经济价值取向中人的尺度,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等一系列问题。本世纪初以来,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勃兴便是这种忧虑在感情上的渲泄和在理论上的思考。虽然西方现代人本主义诸多流派在某些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和关注,但仅就他们把个人的主体性作为整个理论框架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点来看,东方文明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就显示出更多的潜力。人类注定要带着这个困扰了自己百余年的难题进入一个更加难以捉摸的新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理由自信,面对着这个跨世纪的难题,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他们对人类前途保持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以下问题:(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含义;(2)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的区别;(3)坚持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根据;(4)人的发展为什么是历史矛盾的过程;(5)为什么在过去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历史观;(6)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与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能否统一;(7)坚持以人为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把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区别于一般生物、动物的需要,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比照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一是人的需要具有丰富多样性,二是人的需要具有社会交互性,三是人的需要具有历史发展性。  相似文献   

20.
正贵州历史文化的事实状况,决定了贵州人文精神的形成。而对于贵州人文精神的凝练,将会对贵州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文精神",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现象。从内涵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深切的人类自我意识,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尊严、价值、命运的思索、追寻、关注、维护,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首肯和塑造。"人文精神"这个词来自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这个词(humanism)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同一个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