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界标榜思想革命的旗帜高高举起,对当时的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鲁迅先生无疑是这场革命的擎旗手,他对国民性的改造更是扩展为众多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主题。陆蠡与鲁迅同为浙东作家,他的作品同样以写故乡人,故乡情,故乡事为据点,展开自己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关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痛恶,最为痛心的是,他对于民众的愚昧性与国民的劣根性的揭露。文章通过对陆蠡散文作品语言的分析,挖掘他写作的心理路程以及他在写作过程中隐含的精神世界,探讨他与当时的文学领袖鲁迅文学思想的契合。再者,陆蠡也是在鲁迅先生文学火炬的照耀下,探索文学的创作。他们同样把文学作为擎在手中的武器,向恶势力投去强硬的匕首。  相似文献   

2.
《福建党史月刊》2014,(3):37-37
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在世人的印象里,大多是冷峻犀利的,其实他也有着一颗侠骨而温情的心。对前来求助的文学青年,鲁迅会给予慈父般的关怀。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还要求鲁迅一定要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就找郁达夫,让他为这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  相似文献   

3.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8,(3):113-117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前者创作成就超过后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4.
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形态,是关怀思想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关怀理念,运用关怀方法,通过具有关怀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怀关系中,开展以关怀自我、关怀他人为主线的道德观、人生观教育,以关怀社会为主线的政治观、法制观教育,以关怀自然为主线的世界观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感知关怀、回应关怀、实施关怀的被关怀者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怀性和政治性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和动态性、自然性和伦理性、情感性和知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闫恩虎 《唯实》2002,(5):78-7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但鲁迅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是所有人文研究都必须正视的精神高度。鲁迅思想和鲁迅人格的凝结和升华 ,形成鲁迅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现代与传统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许是因为鲁迅的独特地位和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表述便“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郭沫若以其绝世横溢的才华曾在鲁迅故居题过一联 :“孔子之前无一孔子 ,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毛泽东和瞿秋白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但是在相当的高度对鲁迅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两位伟人.毛泽东是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文学造诣很高.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同为思想家,毛泽东与鲁迅看问题都很深刻,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7.
由辽宁省鲁迅研究会、辽宁省社科联主办,渤海大学社科联和文学院承办的辽宁省鲁迅研究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于2015年9月19日在渤海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鲁迅普及与国民素质教育",来自省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赵京华先生和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董炳月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如何打破鲁迅研究的困境、鲁迅作品教学、鲁迅思想与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其最大亮点是,凸显了一种在"多重对话"中全力突围的意识,即通过与现实的对话、与民间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鲁研专家、地方研究者与一线的鲁迅传播者之间的对话,努力推进鲁迅研究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人文”是相对于体现自然现象的“天文”而言的,本义是要按照人伦常理的为人之道去充盈心灵、修身养性,在超验追求的精神生活中实现人生的某种意义和价值。人文之修为不能没有物质条件的支撑,“人文关怀”必然地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关怀。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内含着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个体关怀与类群关怀等不同层面。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人文关怀的目标诉求与着力重点也不相同。在稳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当代中国,作为人文关怀之重要方面的思想关怀,应该着重关注个体的思想困惑和精神痛苦,解惑去苦、丰富生命的意义应该是当下思想层面之人文关怀的诉求指向。  相似文献   

9.
鲁迅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独创性对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仍是一面旗帜;鲁迅的“立人“与“立国“思想,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鲁迅的“业余性“昭示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应积极关注整个民族和世界的发展;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仍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方针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鲁迅一生中与之论战过的有二三十人之众,鲁迅批评过的同时代人有近百个。鲁迅“骂”过这么多人,他为什么老爱“骂人”呢?正人君子们、同一阵营的战友们于是说他“多疑”。“多疑”这个词儿与“尖刻”、“刻毒”等一起,是鲁迅同时代以及以后的人们评价他的常用语汇。另一方面,忠诚于鲁迅的人们,也许考虑到“多疑”是贬损鲁迅的,所以为尊者讳,对鲁迅确有“多疑”之处的实例,多持避而不谈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姜建 《唯实》1999,(11)
在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鲁迅是一座精神丰碑,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无法避开或绕过的存在,几乎所有进步的知识分子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层面上接受鲁迅的影响。这其中,一类人直承是鲁迅的学生,以继承鲁迅遗志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比如胡风,始终高举鲁迅大旗并以鲁迅的衣钵传人自居;一类人原与鲁迅处于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营垒,因历  相似文献   

12.
张秀琴 《理论学刊》2007,6(8):124-127
鲁迅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严厉冷峻、横眉冷对,他的为人及其作品似乎总缺少些爱与温柔。这种理解其实是掩饰着一种巨大的遮盖的。事实上,鲁迅对文学青年、对朋友、对爱人和孩子都充满了温情与柔情,对他的国家和民族,更是充满了至爱之情。本文通过对鲁迅的另一种解读,试图发掘鲁迅饱满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充溢在鲁迅身上的浓厚的爱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鲁迅则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据查证,鲁迅与梅兰芳生前并未有过深的接触与交往。20世纪50年代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作为全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便是勉强来了,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梅兰芳对鲁迅反感,皆缘于鲁迅生前对京剧及梅兰芳个人不留情面的批评、挖苦和讽刺。  相似文献   

14.
忆华  于利国 《党史博采》2009,(11):44-44
<正>鲁迅生于1881年9月,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毛泽东较鲁迅小12岁。虽毛泽东与鲁迅未有一面之缘,亦无直接地书信往还,而毛泽东却断言:"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那么,是藉助何物  相似文献   

15.
韩琛 《理论学刊》2014,(5):117-123
新世纪以来,有关鲁迅原点问题的讨论已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不仅事关鲁迅文学的发生学辩证,是"重写文学史"的崭新内容,而且与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未来想象密切相关。从鲁迅自述的寓言式原点到日本学者的原点重构,再到本土研究者的原点再生产,鲁迅原点的知识生产构成了一个序列完整的历史谱系。然而,与新世纪中国鲁迅研究的整体状况一样,本土的鲁迅原点叙事在试图超越"启蒙鲁迅"和"左翼鲁迅"论述的同时,亦呈现出一种失却价值立场、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思想创造的倾向。而分析有关鲁迅原点的知识生产的历史内涵,则需要从这个去意识形态化的市场化时代本身获得理解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1932年,鲁迅在上海寓所,通过地下党,秘密会见来上海治疗腿伤的红军著名将领陈赓,听取陈赓介绍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战斗情况,并让陈赓画了张有名的“鄂豫皖红军作战示意图”。鲁迅曾打算以这些素材创作一部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中篇小说。这次会见对鲁迅后期的思想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是鲁迅政治生活与创作道路中的一件大事;同时是中共与鲁迅密切关系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泽东语)。阅读了《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一书后,我对于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这一高度评价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图鉴》采用了图文对读的形式,作者为鲁迅原文中的经典艺术形象刻制了人物插图,作者精湛的刀法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8.
小卫 《党史文汇》2006,(9):31-34
毕磊,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湖南澧县,是中共在广州早期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5日被捕遭杀害.在毕磊短促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最为光彩耀目的一页,就是他与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之间战友般的密切关系与革命情谊,以及毕磊在沟通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密切联系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本文撷取毕磊与鲁迅先生在那段特殊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故事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19.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5,(1):31-33,36
毕磊,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湖南澧县,是我党在广州早期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之一,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5日被捕遭杀害。在毕磊短促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最为光彩耀目的一页,就是他与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之间战友般的密切关系与革命情谊,以及毕磊在沟通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密切联系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本文撷取毕磊与鲁迅先生在那段特殊岁月里不为人知的故事,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20.
肖珩 《世纪桥》2013,(1):32-33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写作小说的目的。他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形象,关于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具体分析,以往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已做了有力的佐证。在研究鲁迅作品及其思想中的著述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然而他们在"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中相互观望的复杂关系鲜有研究者涉足。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这一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