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知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国成 《今日浙江》2006,(11):22-23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  相似文献   

2.
树立荣辱观重在知耻、有耻--论羞耻感与荣辱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验证,仅有知荣,很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而已。显然,在价值观的范畴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有“耻感”。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止力和为善的激发力,是为善祛恶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显露无遗的情况下,当应特别重视“耻感”的问题。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尊重和自重人格,也就是保护和激发耻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这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条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漫谈荣与辱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荣辱观念,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从来就把荣辱看得很重。“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这些都说明“荣”“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官宦黎民,修身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修身只有建立在知荣辱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和发展。“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和条件。趋荣避辱是最基本的人格需求。朱熹有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羞耻心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人若一萌邪念,便生羞辱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惧之感,便会因此而停止邪念恶行。因此,趋荣避辱是保证…  相似文献   

5.
王西冀 《当代广西》2006,(11):31-3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明辨当前社会思想领域内的是非、善恶、美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我们通过学习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就能知荣明耻,褒荣贬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真正弄明白做人之道,做事之理,做官之责。做人要有底线做人怎么做,众说纷纭。我认为最基本的一条是要有底线。所谓做人的底线,就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做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泰山上有个黑龙潭,上临万丈绝顶,可谓风光无限。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为了欣赏风景而失足掉落潭底。有人在绝顶边拉了一条铁链,名叫…  相似文献   

6.
论“耻”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作为德目的“耻”系指羞耻心、知耻心。所谓羞耻心,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  相似文献   

7.
桑士达 《今日浙江》2006,(14):62-62
荣辱,属于道德范畴,凡人皆有荣辱意识。做人德为先,先贤哲人皆倡导“志于道、据于德”,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孟子则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东汉的王充讲“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北宋的司马光则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王安石亦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历史昭告人们,一个具有高尚人品、完美人格的人,才是“大写”的人;有大德的人,才能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建大功。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社会集团和社会的人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问题非同小可,它关乎人的思想品德、民族素质乃至国家形象。不…  相似文献   

8.
耻,是人培养德行的基础。《说文解字》上对“耻”的解释为:耻,辱也。从心、耳声(“耻”字原写为“和”)。“和”是一个会意字,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因耳为听闻的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和”从耳声。当人心生惭愧的时候。不觉会面红耳赤。《孟子》上说:“耻之于人大矣!”意思是说,“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人如果一有恶念。便生羞耻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恐的感觉。又耻又恐,一定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恶念恶行。  相似文献   

9.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聪惠 《前沿》2008,(9):166-16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资源。我国耻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基础。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耻感独具的内外兼修特性使它成为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吸收耻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抓好耻感环境建设,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概括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不仅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  相似文献   

11.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许多令人思索再三的深刻美学思想,而这些美学思想寓于“水月镜花”、“羚羊挂角”等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以禅喻诗”,“附物显理”,其思维方式是以彼推此,据此推彼,具有类比的特性。一禅宗是关于心的宗教,其思维是内向性的。认为只要返观自心,绝念内省,就能把握真如佛性,因为佛性与人性相通,它就存在于非实体的人之心灵之中,体悟到本心,自然就体悟了真如佛性。于是,禅宗的大量公案都是在描述、阐释内观本心、体悟佛性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这种宗教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海南》2007,(1):18-18
良心“八荣八耻”集中点击人的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14.
官员是社会的标杆。当某些“社会标杆”患了“权耻感”缺失症时,许多社会成员就会受到传染,必将出现缺乏“名耻感”、“利耻感”等  相似文献   

15.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八荣八耻”的内容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归于个人的荣耻则是对体现三观的每个人的良心的激发。这种良心的激发,按照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解,可以集中到一点,就是“知耻”。把道德要求集中于知耻,就是直击道德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点击每个人“彻头彻尾地隐遁在自身之中”的良心。这是使人摆脱狭隘…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底线     
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就是羞耻之心。耻辱感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只要是人,就具有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和善恶判断的能力,常言道: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一些人心中,这杆秤的“准星”失了灵,他们为权势所驱,利益所诱,私情所致,名利所蒙,使这杆秤称不出真正的“斤两”来。“性耻感” 没有了,荒淫无度和纵欲猎艳竟成为有权有钱的外在标识;“食耻感”没有了,嗟来之食和盗泉之水竟吃喝得津津有味,美乐无穷。有许多例证表明,道德的底线是最先从“食”和“性”这两个环节开始崩溃的。 冲击道德底线的浊流,是奢…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伟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伦理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发展。伦理学是以道德为特定研究客体的科学。考察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其不同的伦理道德。因而道德的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的道德沉积深厚,乐于并善于从德性的角度来定义人生,赋予整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厚重的历史感和道德感。奉行“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信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倡导“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在古代社会里的最耀眼的闪光点。伦…  相似文献   

19.
周琦 《思想工作》2006,(10):15-1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正反对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荣辱观是既古老又新鲜的道德话题。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八荣八耻”呢?我们知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崇尚文明、崇尚礼仪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不知耻则无所不为.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到近现代遭受外强欺凌多少仁人志士发出“勿忘国耻”的呐喊……可见,知耻之心从古至今有之.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提出了“八荣八耻”,汲取中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各级妇联组织做好新时期妇女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的强力支撑。荣辱观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依据一定思想道德标准提炼形成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荣明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也是关系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知耻而后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