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话剧从写实传统向现代主义转型是在1960年代后半期及70年代.姚一苇等戏剧家为了真实深刻地描写现实和表现人,为了给已呈衰颓迹象的台湾话剧注入活力,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并融合民族戏曲传统去求新求变,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泊来品”,中国话剧(Chinese Drama)是在本世纪初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源自西方的戏剧(Drama),较之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它是后起之秀。从话剧在中国兴起,到1949年,此间的话剧发展,虽曾有过“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分野,但在民族危机之中,抗敌卫国的目标和艺术风格并无二致。1949年以后,祖国大陆与台湾在政治隔绝中,话剧艺术各自发展,直到八十年代以后,两岸的文化交流才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3.
沐泽 《台声》2007,(7):79-82
清末,改良图存呼声撼动着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根基,催化民智的需求呼唤着社会价值与人生观念的变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馆演出《茶花女》片段,被史学家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到今年整整100年过去了。回首百年,中国话剧在跌跌撞撞中一步步成长,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之路上沧桑无数,亦荣光相随。 1921年由从大陆返台青年学生组成的“鼎新社”在台湾上演《社会阶级》、《良心的恋爱》等剧目到今天,台湾话剧也走过了她近90年的风华。当我们回望台湾话剧发展史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台湾话剧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更是台湾话剧中所承载的对民族历史、生命体验的反思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4.
潘晓曦 《前进》2005,(6):51-54
从上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文明戏,到焦菊隐先生提出“中国学派”;从以北京人艺《茶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颠峰,到上世纪80年代《绝对信号》吹响“实验戏剧”号角,中国民族话剧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它以直击人性、直击时代和直击人们心灵的思想性与集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灯光为一体的艺术性,不断地征服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精彩的话剧让观众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的撞击和思考带来的快乐。而当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之后,话剧的不景气有目共睹。在影视及多种娱乐形式使观众分流的情况下,话剧艺术陷入前所未…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7,(3):80-80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4月18日,胡锦涛会见了“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并观看了话剧《立秋》。会见时,胡锦涛发表了讲话,他勉励广大话剧艺术工作者,牢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热情讴歌时代精神,努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是中国话剧一百年的纪念年。百年来,话剧这朵来自异国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在中国的土地上傲然盛开。它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完美地与中国的民族精髓、历史渊源,以及现实生活的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走过风雨飘摇的动荡年月,走进繁荣昌盛的21世纪,不仅成为表达中国民众心声的、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战斗力的艺术形式,更在舞台格局多元化的当代,成为一种兼具时尚与魅力的艺术品种。  相似文献   

7.
“这两年来,我们始终被一种无名的困惑所困扰:难道在这红绿钞票冉冉上升的年代真没有话剧的活路吗?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又重新披挂上阵。比起两年前,我们的队伍扩大了,我们更耐心,也更有韧性了。”“一旦我们选定了剧本,有了发动的燃料,就看想象的翅膀把我们带向何方了。”以上两段话,引自《罗慕路斯大帝》演出特刊的第一页。这个由杰出德国戏剧家弗·杜伦马特创作的、不太好懂的“非历史剧”,去年盛夏由林兆华导演,曾以小规模试验演出的形式在北京上演。这个戏的风格体现了林兆华的艺术追求和戏  相似文献   

8.
杨红 《前沿》2010,(12):126-129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校园戏剧繁荣的时代,但在以往研究中大都肯定了校园话剧在20年代的主流地位,却缺少对20年代校园话剧的细化梳理和研究。本文将以20世纪20年代的校园话剧作为考量对象,着重梳理该时期校园话剧的谱系图式。  相似文献   

9.
正百余年的中国话剧发展历史表明,话剧作为一种现代舞台艺术样式,促使其产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时代趋势、反映人民心声、谋求民族强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大本营和排头兵,在历任领导的指导下,在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七十年来创作出了大量真正顺应时代趋势,反映人民心声的话剧作品。《人艺海报的故事》一书,以海报为主线,相当于以"剧目"为纲,不时增补背景故事,回顾初心来路,不仅形式与内容的呼应别具一格,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代代人艺人锻造艺术作品、传承艺术品格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政协公报》2013,(8):43-44
<正>戏剧门类的碰撞,不单是中国民族戏剧的碰撞,还有中西方戏剧艺术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导致的相互吸收、渗透和融合,也孕育出了新的表演艺术的胚胎,这就是中国的话剧。我国的话剧是从外国移植过来的,所以称"新剧",也称"文明戏"。它的引入渠道主要有两条,这两条渠道都是由天津人搭设起来的。一条渠道,是以上海为中心流行南方的话剧,通过李叔同创立的"春柳社",从日本间接移植到中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东  相似文献   

11.
翟文晰 《小康》2007,(12):84-85
世事浮沉间中国话剧已写完百年历史,然而这100年来的白云苍狗,对于中国的话剧艺术来说,也不过是刚刚度过了永恒的第一秒。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都为话剧的不景气而担忧。但北京“人艺”却在上海掀起了“话剧热”。这说明什么呢?近年来!中国的话剧界观众的减少、舞台的冷清一道感到忧虑。一篇题为《冷清的话剧令人担忧》的文章,于今年元月十四日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  相似文献   

13.
蜗牛话剧社是一个民间业余话剧社,其成员几乎都是“80后”白领。每个周末,他们在位于北京CBD地区的写字楼里排练话剧,并希望通过大家的摸索,有一天将自己的剧目搬上公演舞台。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如此,教学亦然。新课开课引子应该像话剧的序幕、一本书的序言一样引人入胜。恰到好处的引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投入”欲,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学识、智慧、口才的综合艺术体现。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常用下列几种“始课”形式。  相似文献   

15.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7,(11):119-121
本文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趣味对戏剧家的影响入手,分析比较元代杂剧作家与西方戏剧作家们喜剧观念的区别。这种富有民族个性的喜剧精神,使元杂剧家庭伦理剧在伦理叙事过程中体现出:富有"间离效果",注重趣味性,追求创造妙趣横生的戏曲意境的喜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戏剧大师曹禺诞辰90周年,这位几乎与20世纪同龄的戏剧家以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话剧为中国戏剧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个人──曹禺 可以说曹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将西洋的话剧艺术非常精妙地移植到了中国,与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很好地结合.成为一门中国人完全接受又将其发展的艺术门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禺被人们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9月1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境况良好的家庭,他的父亲曾任当时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曹禺7岁时就可以对黎元洪所出的对联。10岁…  相似文献   

17.
大唐  爽儿 《今日广西》2010,(14):34-35
1957年前,苏民进入刚刚成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很快,他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艺术高峰。30年前,改革开放启发对“人”的关注,北京人艺也在试验,开创小剧场话剧先河,濮存昕继承父业回归人艺,父子二人在炫目的舞台灯光下聚首。  相似文献   

18.
上面的这首七律条幅,出自我国名戏剧家、中国地方戏曲改革的开拓、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诗人田汉之手。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遊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一部重要作品。后来,白先勇又和杨世彭把它改成话剧本,在原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进行了新的开拓,增添了别一种艺术魅力。台湾戏剧理论家陈怡真、欧阳子称赞这次探索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综合各种艺术于一剧,第一次成功的将意识流搬上我们的戏剧舞台,成为沟通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多媒体”。我们考察一下《遊园惊梦》就会发觉,几个有着不同艺术形式甚至相隔时间很长的同名作品,形成了一个圆环,即从梅兰芳、俞振飞主演的昆曲《遊园惊梦》到白先勇创作的小说《遊园惊梦》,再到白先勇、杨世彭改编的话剧《遊园惊梦》,从立体的戏曲舞  相似文献   

20.
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如众所知,有歌剧的成分——唱,有话剧的成分——念,有舞剧的成分——做,有武术的成分——打;而且,作为以汉代“百戏”为前身的戏曲艺术,还保留着杂技的成分,我称之为“戏曲特技”。戏曲演出要获得成功,除思想性、艺术性外,还要有观赏性,使观众赏心悦目,得到赏鉴的愉悦。要做到这一点,演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外,还要合理地运用“戏曲特技”。如《周仁回府》的“甩发”,《李慧娘》的“喷火”,《打镇台》、《徐策跑城》的“帽翅”,《打柴劝弟》、《阴阳河》的“担子”等等特技。我在《梳妆迎亲》剧目中扮演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