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颖冬 《唯实》2023,(2):29-3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景化和立体化,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的时代性。因此,在充分认识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明确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突破重点难点,补齐民生短板,对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省财政厅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大民生投入保障,不断提升财政工作"民生含量",有力支持了各项民生政策落实见效.2022年,省财政厅将紧盯增进民生福祉目标任务,"压一般"、保民生,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提升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  相似文献   

4.
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旋人民谋福祉。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7,(12)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就是关注和改善民生。基层党建工作理应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以民生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始终。针对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特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改进民生,构建和谐校园,长沙环境保  相似文献   

6.
唐志萍 《新长征》2009,(4):14-15
税收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在财税政策上进一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将更多财力投入到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实到税务部门,就是要围绕做好“公平、公正、公开、公共”这篇大文章,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切实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作为"现实的人"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即以"民生"为本。民生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和文化民生三个方面。民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要从一定的历史境遇出发做具体分析。民生的根本是利益,因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说到底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要将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的要求与当下条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本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创新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以保证民生建设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不断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首要原则,始终贯穿民生建设整个过程;合理确定民生福祉的范围和标准,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全体人民共享民生发展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进行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条:党的领导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推进民生建设的主体力量;发展经济是推进民生建设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是推进民生建设的基本方法;制度创新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有力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践行党的宗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本文阐述了在新时代以人为本理念下改善民生问题要坚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以高质量发展固民生之本;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增进福祉创民生之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全民共享织民生安全之网;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以精准扶贫施民生之策;积极建设公共文化,以文化自信铸民生之魂五个方面,以此为当下改善民生问题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解决民生问题,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10)
<正>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作为总书记考察期间到过的地方,锡林郭勒盟牢记总书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嘱托,并把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魏建国 《奋斗》2012,(12):45-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袁凌云 《理论导报》2013,(3):12-12,22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公平”“共享”等词语成为报告中的高频词,这是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社会建设重点不动摇,始终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群众提供日益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新的一届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人民观的内容和形式,全面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以改进作风建设为切入点,践行人民主体观;以顺应人民意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人民价值观;以民生建设为重点,践行人民利益观;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践行人民幸福观。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人民观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同样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进程中。从理念维度看,民生建设在新时代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民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内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目标;从实践维度来看,民生建设在新时代立足于新的民生问题并体现出新的特征,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更加注重底线公平和制度化建设;从价值维度来看,民生建设在新时代不仅满足了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谋求自身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