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揽过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围剿"总司令,调动30万大军,由北而南,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军冒着酷暑,绕道千里,从闽西经根据地到瑞金再到兴国高兴圩地区集结,于8月7日清晨在莲塘全歼国民党上官云相所部一个旅,下午又在良村将敌郝梦龄所部的两个多团歼灭.  相似文献   

2.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1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参加长征的红军三大主力之一。1930年3月,由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武装起义建成的红军第十一军改编为红军第一军,开辟了广阔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1月,红一军与鄂东南地区的红十五军组成红军第四军,随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又建立了红二十五军。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全军约3万人,在鄂豫皖地区赢得了多次大规模战役、战斗的胜利。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向西转移。19…  相似文献   

3.
1933年10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1934年9月初.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红1军团、红9军团、红24师及福建苏区地方武装奉命在松毛岭一线构筑工事.抗击国民党东路军从连城向长汀推进。连城松毛岭郭公寨.是松毛岭阻击战的前线指挥部。  相似文献   

4.
一、接受中央军委任务挺进敌后配合主力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将进攻十九路军的反革命军队近十个师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的东面向我们进攻,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四月,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占了龙岩县城,上杭永定县城也为广东军阀占领,福建苏区人民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形势日益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5.
正赖荣传,永定县合溪乡汤湖村人,1911年出生,1928年6月加入乡赤卫队,参加过永定暴动和稔田暴动。1929年红4军入闽后,赖荣传被推荐到龙岩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先被分配到红4军第4纵队当宣传员,部队编入红12军后,他任红12军政治部青年干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主力红军开始战略转移,赖荣传所在的部队与其他部队合编为红9团,团长吴胜,他任政治部主任。红9团奉命留下来坚持敌后游击战争。1935年4月,红9团与红8团会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处于激烈斗争时期。蒋介石在第一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失败后,又纠集几十万军队向我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更大规模的二、三、四次“围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处于艰难时刻。方志敏、周建屏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采取“集中兵力,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两次挺进闽北,既保存了  相似文献   

7.
党史知识     
《湘潮》1992,(8)
1930年10月,蒋介石相继调集10万余人的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当时,红一方面军约有4万多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军对敌人的这次“围剿”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针。红军主力由袁水流域东渡赣江,又向根据地中部退却,待敌军疲惫后,寻找战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12月16日,各路敌军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进攻。敌先后进至富田、东固、源头、洛口、头陂等地,战线东西相距800里。敌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弱点暴露。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2月21日秘密集中在黄陂、麻阳地区,隐蔽待机。29日,当查明敌前线  相似文献   

8.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未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将士在长征中历尽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我概括为“四多”。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后,主力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沿途突破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万水千山,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结束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行动,对党和红军是一次最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它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更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10.
在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中,十万大军排成八百里的长蛇阵,由北向南,长驱直入,对红军分进合击。 在这个八百里长蛇阵的敌军中,处在中路的是张辉瓒第十八师。这个师和谭道源第五十师是南昌行营主任、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的嫡系部队,又是这次“围剿”红军的主力军。张辉瓒初任第一纵队司令,后来鲁涤平又授意他为前敌指挥。  相似文献   

11.
甘孜会师     
《党课》2006,(10):92-92
红二十五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领导发展起来的一支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即以留下的第二十五军军部及其第七十五师、第九军第二十七师以及部分地方武装,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了第二十五军。1934年4月与红二十八军合编,仍名为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人为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经湖北北部、河南西部,击破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于12月胜利到达陕西南部。随后,粉碎了敌人两次“围剿”,创立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1935年7月为配合红军主力北上行动,挺进甘肃。9月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同陕北红军在永坪会师。两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为军团长,程子华为政委,刘志丹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相似文献   

12.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3.
(九)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年)一、主力红军长征后的政治环境由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没有被粉碎,主力红军乃于一九三四年冬,在江西会昌一带突围,离开中央苏区,实行万星长征。当时在中央苏区还留有部分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由项英同志领导,以坚持“保卫苏区”的方针。在长征的主力红军已远离苏区而转战湘、桂时,国民党仍然保有很大兵力在中央苏区进行“清剿”。我们的红军虽然在瑞金、会昌之间进行顽强的战斗,并消灭敌之第三师的一个旅。但由于硬拼硬打,不仅不曾挽回严重的局势,并且整个中央苏区都  相似文献   

14.
三、艰苦转战粉碎敌人第一次“清剿”一九三五年以后,杭永岩漳地区形势日益紧张起来。主力红军长征前,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向苏区进攻,但在敌后广大地区布防对付红八团的兵力比较薄弱。他们主要守卫在龙漳公路上,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红军长征以后,汀州、瑞金被敌侵占,我军在铜钵的战斗以及红九团与红八团在永定金丰会师,引起敌人很大的震惊。敌人从进占汀、瑞的兵力中,抽调了第十师、八十三师、三十六师增兵龙岩,布置对我实行“清剿”。此外,在上杭、新泉、长汀苏区有敌第三师、第九师进行“清剿”,在岩连宁苏区有敌五十二师进行“清剿”。  相似文献   

15.
仇恨反动派的红军战士将敌人的发报机砸了个粉碎,只留下一部收报机红军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是在反“围剿”中创建起来的。1930年10月,蒋介石陆续调集10万余人的兵力,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企图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消灭红一方面军的主力。12月6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向中央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根据国民党军队部署在西起江西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800里地带的态势,毛泽东、朱德确定实行“中间突破”的战术,先打敌主力谭道源师或张辉瓒师,分敌为远距离的两群,以便各个击破。29日,张…  相似文献   

16.
1931年7月.不甘心前两次“围剿”失败的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术,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从福建建宁千里回师兴国,以寡击众,连战连捷,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令人痛惜的是,战斗中三位红军悍将阵亡,永远长眠在了兴国的青山绿水中,他们就是红一师师长李实行、红四师代理师长邹平和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  相似文献   

17.
1933年9月开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博古等人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至1934年10月初,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决定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的.当时各级的准备工作,都是在中央“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一切为了支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等公开口号下展开的.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号召,大规模地开展扩红、捐物、捐款运动,为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底,蒋介石集中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动了4次大规模“围剿”,但在红军的英勇反击下,均告失败。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的无线电侦察从无到有,并迅速走向成熟,开辟了一条无形战线,为红军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  相似文献   

19.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混战之后,马上抽出手来,准备对我红色根据地大举进攻,指令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 面临敌人大规模反革命“围剿”的严重局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进驻新余县罗坊,召开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联席会议,批判了“立三路线”对红军的危害,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必须做好反“围剿”的一切准备.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集中解决了不能继续冒险进攻南昌、九江中心城市的军事行动方向问题.接着,会议就反“围剿”的作战问题作了专题讨论.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决定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好、群众条件好、且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岩南漳游击队和红八团密切配合,同数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团匪展开殊死搏斗,在漳平境内形成了以永福为中心,辐射官田、拱桥等乡镇的游击形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龙)岩南(靖)漳(平)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漳平人民竭尽全力支持红军游击队,使漳平成为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远殖游击反"围剿"1934年4月中旬,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