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和“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之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刷屏。这四个充满唐韵古风的句子,附在方正硬实的抗疫物资包装箱上,让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日本人恰到好处地用了“我们的词儿”传递友善,这让国人汗颜。  相似文献   

2.
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1]日本或许是世界上拥有庭园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有从1300年前到今天的各式各样的庭园。以日本的特色庭园为切入点,结合禅宗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探讨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借助战争赔款回到东南亚,迄今在该区域的经营已有70多年。这期间,日本产品经历从“大规模的抵制浪潮”到“为东南亚民众所喜爱的国际品牌”的转变,日本国家形象也经历从“经济动物”到“最信赖”国家的转变,这背后离不开日本企业不断调整和改进社会责任实践。通过分析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在东南亚的发展演进,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在理念上、内容上、手段上和对外宣传上都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责任体系,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与东南亚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中国企业应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塑造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因每个人的战争体验、知识结构、职业性质、生活阅历等不同而差异较大,确实也存在保守派、右翼分子与进步派在战争责任认识上的二元对立现象,但简单的二元对立难以说清战后日本人战争责任认识的复杂性。重溯战后日本社会的变迁、国际环境影响和亚洲邻国人民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可见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刺激,虽然改变着部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但未能从根本上撼动日本人战争责任认识的总体框架。这是日本社会难以形成历史“共有”的重要原因,也是东亚历史和解任重道远的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5.
李禾 《同舟共进》2020,(4):27-29
2019年,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热播。导演周轶君实地走访了日本、芬兰、英国、印度等地,用摄像机带我们看到了其他国家孩子的童年。其中有一集拍摄的是日本孩子。在那一集里,出现了一家位于东京都立川市,名叫“藤”的幼儿园。让人颇为吃惊的是,这家幼儿园虽然设施不先进,招生人数也不多,教育理念也不算前卫,但在很多人心中,却是“世界上最好、最酷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6.
刘永辉  邓联健 《求索》2010,(2):59-60,46
在日本传统的“纵向社会”中,等级森严,上下关系严明是其社会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但是在日本南方的冲绳地域,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却显示出不同于日本本土“纵向”社会的“横向”特征。在等级制度上表现出一种暧昧和模糊,注重上下关系却又视朋友,同僚和地域的人际交流同等重要。冲绳在受到日本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的同时,其独特的横向特征却又越来越受到现代日本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沉默--日本人的非语言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朝辉 《思想战线》2006,32(1):111-117
沉默是日本人社会交际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传情达意,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日本人来说,相对于言语,沉默所传递的信息更能体现说话者的意图。在日本,沉默现象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同时它也反映出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耻感文化的主题以及“以心传心”的文化直觉。  相似文献   

8.
据报载,在日本竟然连喝彩也是一门行当。日本传统歌舞剧场里,喝彩者都是特邀的“职业喝彩师”,受过专门的训练,熟谙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喝彩。这些“职业喝彩师”因为精通喝彩这门“高深”的学问,竟能获得很高的报酬,赢得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同演员齐名。由此联想,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该有多少精于“喝彩”之道者?从古至今,抬轿子的,吹喇叭的,溜须拍马的,阿谀奉承的,可谓“人才”辈出、史无绝书。这类人大概不曾到什么“喝彩专科学校”进行过专门的深造,但他们却对“喝彩术”操作娴熟。该在什么时候“喝彩”,该采用什么方式“喝彩”,他们都能准…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统独之争,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台独”在岛内的兴风作浪,有着浓厚的日本因素。二次大战,日本败降,台湾复归中国的版图,日本军国主义者至今仍然是贼性不改,野心未已,他们运用战后遗留在台湾南部的日本人后代连同台湾亲日派的一些“假皇民”,假独立为名制造台湾内部的纷乱,从而于中图利。一旦台湾独立得逞,那将是二次大战以前的“满洲国”,名虽独立,实则“臣附”,日本人可以予取予求,台湾人民又将成为日本的二等皇民、“清国奴”。那些亲日媚日的汉奸们又可以在日本人的卵翼之下,狐假虎威,残虐自己  相似文献   

10.
过去有很多商品从天津传入日本,这些商品的名字前的“天津”二字成了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即使是现在,许多日本的大车站附近都会有一家“天津甘栗”的店面,以至于日本人认为天津是栗子的一大产地,即便在天津并不存在的“天津饭”,也成了中餐馆里的必备菜。在饭的前面冠以天津之名必会受到欢迎,可能是当时这样命名的理由吧。  相似文献   

11.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原住民一直是日本殖民主义者严酷镇压和杀戮的对象,在被杀戮与反抗的过程中,“蕃人”(原住民)被改造为“高砂族”。由于太平洋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殖民主义者多次征召原住民组成“高砂义勇队”奔赴南洋各个战场,充当战争的“炮灰”。随着日本的战败,台湾回归中国,这些原住民组成的“高砂义勇队”也便成了历史难以体认的存在,因为他们从被屠戮者转变为受人驱使的杀戮者,这成为了历史的吊诡。历史学者有责任拨开迷障,揭示历史的真相并给予正确的评判。  相似文献   

12.
依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日本公务员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人”。过去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便是较好的公务员素质,而一系列完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穿过木屐,因而有了“足下”一词。此外,1989年在宁波市慈城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里人们也曾发现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看惯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然而循着木屐之声,回到久远的过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  相似文献   

14.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雨虹桥 《小康》2006,(3):82-82
对日本,尤其当代日本,很多国人感觉很熟悉,其实知之甚少。这非常令人担忧。尽管国人习惯了读日本卡通书,看日本电影、电视和动画,用日本产品和技术,但基于民间深深的历史积怨,又满足于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MadeinChina”产品遍布世界以及奥运会上大把的金牌,国人不肯、不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在接送孩子上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才是个小学生”,而日本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统治旅大的40年间,统治当局把殖民教育分为中国人学校和日本人学校两大系统。他们一方面企图把中国青少年培养成驯服的奴仆和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将日本移民后代培养成“忠君爱国”、“随土而安”、“在世界各地到处开拓”的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包藏的祸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似文献   

18.
正不少中国游客在日本购物时,尽管是日本品牌的商品,也会仔细查看一番,了解产品是否是"日本制造"。如果商品不是,他们可能会立刻就放下商品,不再看第二眼,对于"Made in Japan"的执念之深让人惊讶。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代表的就是"良心品质""匠人精神"。日本人对于产品质量要求之严格世界闻名,甚至形成了日本人自己骄傲的"强迫症"。  相似文献   

19.
韩军 《湖北宣传》2007,(4):23-24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动漫产品制作和输出国,享有“动漫王国”的美誉。据统计,日本动漫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超过60%,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超过80%。全世界有68个国家播放日本动画片、40个国家放映其动画电影。  相似文献   

20.
<正>不管是借“四国联盟”集体行动,还是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一直以来日本就在为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努力。然而,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日前突然将“日本决定正式放弃自己单独提出的安理会改革方案”通知“盟友”德国、印度和巴西驻联合国大使。此举表明日本对争取在今年9月实现安理会改革的目标已经绝望,日本在“争常”道路上再次严重受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