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内地相比,新疆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仍有较大差距。新疆目前还是一个法治渊源不长、法律观念陈旧和落后,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影响还比较深、宗教文化影响比较广的多民族地区。近些年来,一些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事件,也表明现代民主法治的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公民法律意识还比较淡漠。要实现新疆从法律精神到法律制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整体变迁,需要从经济生活中培养民众的现代法律意识,建设现代法律文化,进一步强化公民的法律观念及拓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族法得到广泛深入地研究.文章结合当前国内民族法学的研究现状.对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互动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应该继承民族习惯法优良传统,改造消极因素,使之与现代法融合起来,为"法治"服务;对于那些内容上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习惯法,应在协商的基础上取消或找出替代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法治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城市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在城市确立法律在城市社会调整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它实现了对城市社会关系基本领域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市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城市法治建设的主观精神基础,城市法律制度是城市法治化的制度基础,而法律的高效益实现是城市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现代法治国家,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法的存在是实行法治的前提,但法的存在并不是法治本身。法治需要通过法的执行和适用来实现。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法律制定出来以后,能否准确执  相似文献   

5.
自然法精神即正义具有普适性,它不因民族和国度而异。现代法治要素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离不开这种自然法精神,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现代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自然法精神可使我们获得很多的教益,从其中引出的人权保障、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一系列宪政装置对于现代法治的确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朝着法治社会的方向艰难地行进着。亚里士多德说:法治是良法得到遵守。良法需要人来制定,良法的遵守也离不开人的因素,这些人主要是法律人,“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古训,在今天仍然是真理。法律人不是天生的,需要法律教育来培养。现代的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的高等教育,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教育制度,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也应当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的局限性--驳法律万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法律,不实行法治,是无法存在的,也没有其他手段可以完全代替法制的功能与作用.反之,有了法律或法治,也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的功能与作用.所以,社会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8.
法律正义的主要成因在于法需要有正义的进入 ,需要以正义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 ,以导引法和法治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使社会主体从法律秩序中获取正当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为基本价值目标 ,其本身转化为法律正义 ,法的规格和精神品格便也因之而升华。正义是检视或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无以阙失的标准。正义之中包含大量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规范。在法中摒弃或作贱正义 ,便会使法沦为恶法或劣法。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变革的经常性力量。正义也是法之阙失的一个重要弥补力量。法律正义注重以富有理性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重建置富有理性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注重在权利义务分配机制、经济机会、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方面确立、维护并保障实行正义的制度。这是正义的主题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题。法治如若漠视以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为其精神中枢 ,就易于甚至必然会蜕变为精巧的 ,层次更高的专制暴政。实现法律正义价值 ,也需要注重形成和实施合乎理性的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法律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与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无可阻碍的关联 ,这种关联首先渊源于法和正义的天然联系。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之治 ,就是以充分体现正义的良法美制所实行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契约精神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是现代商品经济,欲保障交换的有效性和市场的有序性,法律就要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即体现契约精神,而法律的有效性即法治的实现也就有赖于民众对契约精神的认同和接受。鉴于中国伦理观念向来在法之上和伦理观念对法治实现的重要作用,契约精神的伦理和伦理观念的现代化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法治实现的制度因素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这是社会契约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同时这也对中国政治伦理观念的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民工潮--中国法治的一种入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法律文化同现代法治发展的冲突,造成我国当前法治困境的出现.中国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法治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它同时也是民工潮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除在根本上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外,从思想层面上消除城乡法治观念的较大差异是解决法治困境问题的关键所在.民工潮现象与法治困境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民工在流动过程中无意间成为沟通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法律观念能动的理想介质,他们的自由、平等、契约、权利和现代国家与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现代法治观念因此得以不同程度的生长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工潮是一场以自生自发的行动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法治独特的思想启蒙运动,从而不自觉地为解决法治困境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是中国法治的一种入径.最后,本文从处理演进与构建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法律应如何对民工潮作出积极回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为人所制定,法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精神。我们在解读法律时,既可以从中读出熠熠生辉的理性主义光芒,也可以读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社会的人文发展历程。法律并不是一套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规则组合物,相反,它们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历史的一系列偶然或者必然的选择中,为人类以规则为基石,向前探索并时时修正前进的方向。节录到本专栏的四篇关于物权法领域的论文,虽然文风和探讨对象各不相同,但却体现出了一脉相承的物权法传统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物权法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历史传统和人民的生活习俗,本质上反…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体现在各个领域。在立法中树立创新观念,坚持创新精神,对于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积极和重要的促进作用。一、立法坚持创新精神,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我国的立法一是依据实际情况,二是依据宪法。从总的来说,立法是将成熟了的实践或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党和国家的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制定为法律。但有很多时候,尤其是为了引导社会转型和达到变革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创制新的法律,以保障国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 立法坚持创新精神,首先,要遵循实践是立法的母亲的原则,根据我国社…  相似文献   

13.
任何国家要生成法治的社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无论如何,法律被信仰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它是一个国家形成法治社会的精神基础。本文指出,制定法只有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相契合,与一个国家的公民的道德价值相契合,法律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同。而公众的认同,一方面会促进法治主体的整体性生成,另一方面还会涅出法治的土壤。只有这样,法律在运作中才会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人类才会免于沦为法条的奴隶。  相似文献   

14.
一、法观念变革的价值法观念,即法意识,也称法律观念或法律意识,是指一个社会怎样看待法律,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如何,是人们对法律价值的观点、思想和心理认可。它在一个社会法律制度运作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支配作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法律制度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游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从法史学的视角观之,游侠缘起于社会变动和复仇之风,且随着国家权力集中化逐渐发生了变迁,因其自身的弱点及国家的严密控制致使产生异化并直至消亡。游侠在法律上可以界定为一种私力救济,私力救济的扩张在现代社会仍有必要。从法社会学和法律文化的视角观之,游侠与社会法制状况密切相关,游侠之出现是对于社会普遍不公正的一种补偿和对抗,侠文化可以透视出民间百姓大众的法观念,侠义精神是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基于此,对游侠的研究对于考察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丰 《理论前沿》2004,4(5):20-21
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或一个国度的国民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长期陶铸的结果。因此离开了一定的文化传统,就无所谓民族精神,也没有什么国民性了。反过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一个民族生活实践的历史及其精神史的记录。一个民族总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创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中国下的法治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自我国提出法治建设以来,初期偏重于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建构,忽略了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的培育,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工具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是为了应对国家治理资源的缺乏,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公民精神特别是法治精神。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尤其是法治社会的依法治理应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要求主体必须具备现代法治人格.现代法治人格是以主体独立为前提的,具备权利与责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宽容和耐心,并以法律信仰为最高信念.现代法治人格的培养需要政府法治人格与司法人格的引导,需要科学的法律建设为其提供制度性基础,需要通过对传统人文成果的改造为其提供精神支持,而发展法律教育则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思想基础,对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解决纠纷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法治思维如何形成,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从中可以看出法治思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法治观念、法律知识基础上的。文章分析了法治思维的形成机理,以及法律知识对于形成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theruleoflaw)在本来的意义上 ,与市民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对应关系。因为从历史上看 ,它的确立归根到底有赖于市民社会条件下个人与国家之间博弈关系的建构。就此而言 ,法治构成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大致说来 ,“法治”主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它的基础是民主 ,而不是专制。这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最具前提意义的标志。第二 ,法律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没有超越法律、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这体现为法律至上原则 ,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