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日法西斯崛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全力应对希特勒德国的同时,又力图避免与日本发生战争,制定了通过开辟陆路交通线,从物质上援助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达到制约日本、保全自己的战略,"打通国际路线"就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方针。"打通国际路线"既是苏联的需求,也是中共的需求。中共中央及红军在长征后期和长征结束后积极实施这一方针,对中央决策和红军的军事行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中共及红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苏联与共产国际的原因,中共及红军始终未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德,一个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此后的长征路上,李德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七八月间,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  相似文献   

3.
正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曾用名华夫,早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8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1933年初,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对李德十分依赖和支持,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李德。李德推行军事教条主义,导致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引起红军广大官兵的不满。但博古、李德不认真吸取教训,改变错误做法,反而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了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4.
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中,只有朱德经历了两年长征的全过程.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在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方面,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方面,对红军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方面,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方面,以及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1.现代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A.意大利;B.德国;C.日本 2.《我的奋斗》一书的作者是谁? A.墨索里尼;B.希特勒;C.戈林 3.德国何时向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 A.1941.5.15;B.1941.6.22;C.1941.11.1 4.哪个战役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天下无敌”的神  相似文献   

6.
李德三问     
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9月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城郊的伊斯玛宁镇.早年曾参加德国工人起义,19岁时加入了德国共产党.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多次被捕入狱,又多次成功越狱,后被送往苏联.到莫斯科后,他按照共产国际的安排,参加了苏联红军,曾任红军某骑兵师参谋长,并被选送到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2年春,他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即以优秀学员资格被分配到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工作.李德到苏联后能平步青云,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背景,而是靠自己作战勇敢.他既富有实战经验,又具备很高的军事理论素养.所谓李德不懂军事指挥,只会照搬军事操典的说法,其实不足信.  相似文献   

7.
正东北是日本法西斯经营多年的军事基地,更是中国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日本法西斯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当时东北的局势是,日本关东军迅速投降,伪满洲国彻底崩溃,东北政局更是出现了暂时的权力真空,苏联军队几乎成为东北唯一的主宰力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在中国东北却面临着极其复杂的问题。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根据的是雅尔塔协定,苏军的行动不能不考虑到国际关系,当时苏联政府和  相似文献   

8.
王炳毅 《世纪桥》2005,(4):63-65
在前苏联红军的军史上.诺门坎战役是永不褪色的光荣一页。在这场短促而空前激烈的战争中.杰出的红军将领朱可夫指挥苏军与蒙军重创了咄咄逼人的日军几个堪称一流的精锐师团.迫使正陷于侵华战争泥潭中的日本帝国暂时放弃了进攻苏联的野心.并很快与欧洲的德国、意大利签约结盟。那么.诺门坎大战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如今依据俄罗斯和日本两国已解密的二战时期若干军事档案披露其内幕.将能给世人以有裨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苏联文学,相信我国上了年纪的人对之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其中军事题材的作品在当年人民军队的广大官兵中更是拥有大批读者。这些作品对于解放军部队建设、行军打仗影响深远,解放军高级将领活用苏联军事文学,演绎了中国解放战场上的一段佳话。《日日夜夜》描述了苏联红军两个典型的军事干部苏联中篇小说《日日夜夜》,是苏联著名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是一部反映苏军抗击法西斯德军、英勇保卫斯大林格勒的作品,写作时间是1943年夏天。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不仅是第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遭到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英国首相丘吉尔前往美国,向罗斯福总统请求军火援助,共同抗击法西斯德国,罗斯福却举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主要包括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等方面。斯大林依靠人民群众把苏联建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与实践有某些脱节,在他领导下发生的肃反、清洗损害了某些群众的利益,出现的特权和官僚主义等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又要从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巩固抗日民主阵地 (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倡 导和促成 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 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 深刻变化,对中国抗战产生了重大影 响。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对 苏联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苏联军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14.
卢苇扬 《理论导报》2005,(11):12-13
苏共的丧权亡党,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悲剧,而最可悲的是在“八·一九事件“时,苏联广大的人民与党员,却太过于平静了.苏共有过执政的辉煌,领导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将一个落后农业国建设成了一个工业国、军事大国.我深思着,2亿9千万苏联人民和1500万苏共党员,怎么会那么平静地接受亡党和国家解体的现实!苏共怎么会由一个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甘愿为人民利益流血牺牲的党,竟演变成了一个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党,而终于被人民群众疏远、舍弃的呢!……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积极有效领导全民族抗战,党中央提出"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打通国际通道、"背靠苏联"是中共这一时期的重要战略意图。苏联和共产国际一直支持中共打通国际通道,在红军落脚陕北后更为关切,并作出给予军事和技术援助的承诺。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希望与日本过早发生冲突,加之当时绥远伪蒙军与中国军队冲突升级以及日本特务遍布绥远的状况,遂变更援助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军打通国际通道的军事实践。  相似文献   

16.
正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然而近年来却遭到极少数人的质疑,其中"蒋介石‘放水’说"最具代表性。有一位海外女作者甚至推断:"蒋介石放走红军还有一个更秘密的纯私人动机:他要斯大林释放在苏联做人质九年的儿子经国。"事实上,这一观点根本不能成立。第五次"围剿"后期,蒋介石为了避免在进攻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时损失过大,故运用"驱其离巢"之策略,在西面留出缺口,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造成苏联远东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开始实施"联华防日"的对华政策,在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的同时,又对日本奉行中立、"不干涉"的政策.从1933年起,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法西斯侵略战争在欧、亚洲的不断扩大,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其"联华防日"政策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这种对华政策的变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45年,是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恶魔的一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14年,终于驱逐了日寇,位列世界反法西斯大国,却依然遭受美苏两大国的摆布。因为中国是战胜国中的弱国。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上雅尔塔举行三国首脑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讨论远东战局。对此,三国首脑商定,苏联必须在法西斯德国投降之后三个月之内参加对日作战。美、英两国为了促使苏联参战,就想方设法满足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具体要求早在1944年底已经透露给美国特使哈里曼了。在雅尔塔…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的爆发,消除了斯大林对中国的不信任,中苏关系更加紧密。美国为了分裂中苏关系,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加大中国对苏联援助的需求,增强中国对苏联的依赖,从而在中苏之间制造不和。但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美国“以压促变”的策略遭到失败,中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陆续派出一批骨干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以此推动中国革命发展。苏联也希望通过对中共干部进行培训来保卫苏联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应对日本的威胁。这一时期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苏联院校主要有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与东方大学合办的短期军事速成班,学员范围涵盖了中共和红军的各级干部。这一时期的留苏教育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支援了中国革命,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脱离中国国情、师资严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