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提出“不争论”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背景下的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改革开放能顺利推进,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因争论而耽误时间,体现了以时间换空间,使思想和行动由不同步到同步的发展思路。但是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整个环境和条件要求全党和全国必须形成统一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论述了邓小平提出的"不搞争论"的时代背景;概括了"不争论"内涵的两层意思及其精神实质四方面的内容;同时讲了要正确认识"不争论"与讨论、民主、自由、争鸣、社会主义的五个关系;最后阐述了"不争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其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思想.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纳入到实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之中.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与他所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水乳交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刘毅强 《理论学刊》2008,3(1):47-50
邓小平"不搞争论"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具体说:一是坚持实践优先,二是坚持实践探索,三是坚持实践勇气,四是坚持实践标准.不搞争论凝聚了党的若干历史经验.不搞争论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针对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现实提出的"争论"与"不争论"思想,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战略的坚定性与战术的灵活性.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就要实事求是地决策,分清本末主次,把握处理好"争论"与"不争论"问题的度,目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总结经验中提出的"不搞争论",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回答,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必须全面、科学、准确理解。在邓小平思想中,"不搞争论"和"不动摇"两者是统一的。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不容搞争论、"动摇不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上不能搞争论,实践中还没有经验需要"试""闯"的问题不必争论。无论是"不搞争论"还是"不动摇",都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提出的"不争论"与胡锦涛提出的"不折腾"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脉相承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均是针对过去与当前党内外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存在误解的澄清;其思想实质是主张不搞无谓的争论与折腾,但决不是反对"大胆闯"的改革精神;其思想所要实现的主要目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其思想的核心主旨是排除"左"与右的干扰,坚守真理,抢占机遇,乘势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产生渊源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和“不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需要一步步地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改革反思中有不同看法即争论是正常的。邓小平推进改革17年,就是在争论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不断争论的17年。邓小平既反“左”,又反右,就是他同两种错误倾向的争论。改革多久,争论就有多久。认为“不争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和"、求"和"、为"和"的主流式态.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尚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等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和"思想的认知与认同,是中国文化实现超越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思想不利于坚执党的某些基本原则,有时甚至会与这些基本原则发生抵牾。其实,不争论思想只是邓小平同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实践检验标准”的特定表达而已。对此,我们必须对不争论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环境、理论内涵及其重大意义进行全面的考察,以澄清理论事实,斧正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行"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解决"入行"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力求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为"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两课"教学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三进"方面创造新的更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亲自倡导和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并在实践中对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现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爱茹 《党的文献》2005,2(6):18-24
邓小平的"先富"、"共富"思想,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历史演变:1975-1978年,"大政策"的提出阶段;1979-1984年,根据改革初期的实践对"大政策"的进一步思考,提出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1984-1992年,在经济改革全面铺开后对"大政策"思考的侧重点,是强调先富带后富,东西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990-1992年,提出对"大政策"具体走向的时间和方式的初步设想;1992-1993年,对"大政策"的最后思考,提出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七一"讲话是瞩目中外的大事.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际举证相结合的思路,从中外今昔的广袤视野下,进一步展示了它的硕果形态、瑰宝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与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秋冬至1928年上半年土地革命战争初始阶段,中共在实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方针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在武装暴动和游击战争基础上创造农村割据局面的思想,这可称之为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这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最初表述,是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整个过程中的第一步成果.六大前,周恩来是"农村割据"的大力倡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之一;六大期间,当对"农村割据"思想产生争论、出现否定这一思想的声浪之时,周恩来以鲜明的态度维护了这一思想.对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的倡导和维护,是周恩来为开创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龙志毅 《当代贵州》2010,(13):54-54
离休多年的徐老穿着十分朴素:上身是蓝的卡干部服。下身是黑色毛料裤,脚套一双“剪刀口”布鞋。都显得很陈旧。汽车司机的一连几个“不像”。又使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杨家寨的往事上去了。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前."无为"这一古老的哲学观念和实践原则有其值得重视的生态价值."道法自然"表现出尊重自然、依循规律和崇尚自然道德的精神追求.有着深刻的深层生态学意义;"无所作为"突出了自然自组织演化的力量和趋势,是对自然智慧的肯定和信任;"清净无为"、"知常"、"知足"的生活态度彰现出一种朴素生态主义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出强调了先进生产力,强调了生产力当中人的作用,突出了科技对先进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