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山再起的浮夸风林云梓,徐建安弹指一挥38年过去了,亩产万斤放卫星的故事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并且早已受到广大民众的耻笑和痛恨。但历史发展到90年代,早已被人们唾弃的虚报浮夸之风竟又“东山再起”,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1994年全国第四次统计执法大检查有...  相似文献   

2.
病毒,可谓是灾难的代名词,其发展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破坏力之大让人闻之色变。而经济的浮夸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却比病毒更猛。50年代末中国那场特大浮夸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让人们心有余悸。可是,今天还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的领导干部迷恋浮夸,弄虚作假,给党、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巨大损失,这怎能不让人们痛心疾首。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31个省、市、自治区1999年GDP统计的结果竟比国家公布的数字无端多了4700亿元!国家统计局官员指出:尽管去年全国共查处统计违法案件9100多件,其中虚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 如何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我想谈三点体会。一过去,由于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及其哲学根源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的影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过严重的急性病、浮夸病,如在大跃进的时候,宣称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农业生产大放假“卫星”。不少地方明明受灾减产,群众没有饭吃,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谎报丰收,不要国家救济。急性病、浮夸风,伴随着我们的很不完善的干部管理任免体制,至今还未彻底根  相似文献   

4.
首先,我想从自己终生难忘的一个上当受骗的故事说起。那是在“大跃进”初起的1958年初夏,全国开始大刮浮夸风,竞放小麦高产“卫星”。最起劲的河南省,已“放”到小麦亩产七千多斤。我当时任新华日报编委会委员兼农村组组长,也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口号所迷惑,正在为江苏没有高产“卫星”而焦急。一天,省委农村工作部发来一条捷报,说句容有一块田小麦亩产3200多斤,要求报社赶快派记者去采访报道。这可说是正中下怀。我当即决定前去采访。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天已经黑透了。好在县委、乡党委有关人员还守候在那里。我们一到,他们…  相似文献   

5.
人们不会忘记“大跃进”那个疯狂的年代,为实现虚妄的“赶超”神话,越刮越大的浮夸风终于酿成了历史的悲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浮夸风又死灰复燃,历史的悲剧会不会重演?!警惕又起浮夸风将向世人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6.
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漠 《小康》2007,(11):50-55
悠悠黄河将华北平原一分为二,平原上的南北二省皆由河而名,又因那个时代紧密相连。河南省遂平县的查岈山人民公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当年一颗震惊全国并把浮夸风推向巅峰的小麦"卫星",使得3个月就有30万人前来朝拜,它的"人民公社简章",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文件,可谓"风光无限"。但其间,社员们却饱受其苦,深受其害。文革结束后,它已死寂无声;河北省晋州市的周家庄,被媒体称作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在那个浮夸肆虐的年代,周家庄则坚决抵制浮夸风,使村民平安熬过了那个灾难岁月;而在全国的人民公社瓦解之时,周家庄则断然延续了那一时期的模式,今天仍然健康地发展。不难发现,这"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同样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不曾记得,1958年“大跃进” 时期,浮夸风盛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之类的口号曾风行一时,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遗憾的是,事过境迁,几十年后,湖北省丹江口市又升腾了一颗数字“卫星”──数宇泡沫吹出的“五毒”书记,原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书记张二江。 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痛斥张二江是党内的败类,“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吹” 张二江,山东寿光人,1954年1月生,长大后当过兵、做过邮递员。上学时读书勤奋,曾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  相似文献   

8.
陈芳 《北京观察》2001,(9):9-11
中国人吃虚报浮夸的苦头还少吗?虽说今天逼人造假的“高压气团”不存在了,但一些地方的浮夸造假之风仍在恣意泛滥。更令人痛心的是,面对浮夸造假这一“公开的秘密”,许多人熟视无睹,有的甚至知假护假。记者就此深入部分省的20多个县市作了一番追踪调查。“注水数字”撑出“超高指标”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在个别地方实行的“一手乌  相似文献   

9.
浮夸、说假话在某些地方猖獗肆虐,是一大隐患。有些干部群众发出惊呼:浮夸痼疾复发,应当警钟长鸣。假话欺上瞒下,误导决策;上层领导不知虚实,造假者连连荣升,干群矛盾加剧。再不揭掉假话的“迷彩”,改革开放就有失败的危险。浮夸风正在抬头 1996年初,记者在湖南一个偏僻山村看到一个“荣光满堂”的“先进”村。这个名叫龙潭溪村的干部竟被迫在欠债2.8万元的情况下,先后购置71块达标牌。在不到4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里,71块造价共1万多元的达标牌似乎制造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  相似文献   

10.
据《湖北日报》载,枝城市在统计乡镇企业产值中自觉向虚报浮夸开刀。这则消息恰如一阵和风,看后心头不觉为之一爽。按说,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继承这一传统,如实反映情况,本是人民公仆的职责,实在没必要惊喜一番的。枝城市委在乡镇企业超常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尤其是在虚报浮夸“山雨欲来”的时候,明确指出“发展靠干出来,不能靠做数字游戏,掺水份统计出来。”并付诸实践,仍不失为英勇之举,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毋庸讳言,目前,虚报浮夸风正在一些地方重新刮起。较之于以往,不推范围日益广阔,渗入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领…  相似文献   

11.
浮夸造假忧思录张纯科眼下,浮夸、虚报、造假之风,已成流弊,遍及各行各业,渗透每个领域,群众深恶痛绝,笔者忧思有九:忧思之一,救出多门,花样回贸。一些干部为了达到谋绩谋官谋利的目的,把数字作为一种魔术游戏,巧妙变幻,层层“加水”,级级“膨化”。难怪群众...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曾激起国人奋发图强之志。然而不幸的是,有些人光有“图强”之心,而不甚求“图强”的科学途径,这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图强”的努力陷于事倍功半的难堪状态之中。以史鉴之,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以远观之有:产生于“大跃进”年代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土法炼钢”的政治笑话。以近观之有:产生于改革年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等。事实上,这种以口号代替科学,以冲动代替理性的“图强”操作行为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它使我们空耗了不少的时光和资源。同时,它还使我们渐忘了科学的严谨和理性之…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胡国成30年代经济大危机(1929—1939)在美国人的心灵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时至今日,每当经济发生动荡时,人们难免要心有余悸地联想起那次可怕的“经济怪物”的肆虐。从美国经济发展史来看,1790年以来经历过数十次经济...  相似文献   

14.
“红瓷”,一个连资深收藏家也不太熟悉的词儿,九十年代中期,在成都文物币场上蔓延开来。乍一听,叫人纳闷。莫非中国历史上多了段生产红色瓷器的年代?其实不然。原来,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故事和人物为题材的彩绘瓷器,被人们简称为“红瓷”。这种瓷器多生产于民国时期,过去并不为人重视,因年代不算久远,专门收藏和研究的人实在少见。家后成都玉林小区的龙介生,偏偏独树一帜,不仅收藏了大量"红瓷",还把成都的文物市场鼓了起来。在地的影响下,市场上的“细瓷”一下被闹得个沸沸扬扬,身价倍增。有话从头说在知识#子堆里…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是当前热门话题。我认为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过去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刮浮夸风。解放思想是分析实际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云南要解放思想,必须从本省实际出发,分析国内国际情况,研究新问题,分析新现象,才能解放思想大胆前进。进入九十年代,从云南省面临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三个特点:第一,九十年代一开始中央除了继续  相似文献   

16.
浮夸现象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历史,表现为古代官吏们好大喜功和自吹自擂,表现为现代“大跃进”时期“早稻亩产达824525斤”的人间神话,表现为当代某农村办公室中悬挂着的70多块“达标牌”。浮夸现象的存在也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领域里各级官员们个个政绩“显赫”,经济领域中美丽的泡沫不断滋生,甚至文艺创作中也存在着大肆加水、加酵母而不断膨胀的“面包”作品;浮夸的手段有正有反:成绩可以无中生有、以小见大,而过失则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浮夸的花样更是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在社会飞速发展、信息不断“爆炸”和强调…  相似文献   

17.
科技成就是智慧和勤奋的结晶,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很难有大的作为。吴文俊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和袁隆平的“水稻杂交”都是30多年艰苦奋斗的产物,他们两位又都是长期在第一线上干活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告诉我,80年代末一个农历除夕晚上8点多钟,他在数学所院子外散步,看到吴文俊先生还在计算机房上机。那时PC尚未进入家庭,上机条件也是比较苦的,年近古稀的吴先生比年轻人的上机时间还要多。近年来浮夸、急功近利、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媒体)快速成名,或千方百计走门路争取获奖等等风气有所蔓延。前一时…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海南岛是流放的边地,违逆犯上,读乱纪纲的臣于常被驱逐到这里服刑。如此凶蛮不吉的穷荒之地,人们自然不会把它和富庶休祥,人文鼎盛的文献之邦联系起来。可是,中土的文明就像涨溢的河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润泽到逃荒绝域。到了十三世纪中叶,“淮南布衣”朱元库建立明王朝之后,海南岛的气象便不同往昔了。在“学而优则性”的年代,科学考试从这海外孤岛上选拔了数以百计的进士、举人。终明之世,从这批令内陆人瞠目的进士举人中,涌现了几十名享誉天下的干臣大吏。至此,琼岛的形象便由海外蛮荒变成了“滨海邹鲁之地”。琼人…  相似文献   

19.
从夷到洋商称谓的时代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商”这个词,是西洋商人的节略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至七八十年代则较广泛地使用。此前,来自遐方的西方人“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如称欧洲人为“红毛夷”、“白夷”、“英夷”、“法夷”、“米夷”等。称外国商船为“夷船”、“夷舶”、“夷艘”等,洋官为“夷酋”,外侨住房为“夷房”,租界为“夷场”,洋商为“夷商”。为什么将西洋商人以“夷”视之?以往有的论者据字义上考证,认定“夷”并无褒贬之意,但“洋”与“大”相通,“洋洋乎大哉”,褒意明显,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夷”是对异族或外…  相似文献   

20.
去年初,突尼斯、埃及突发动荡,西方国家欢欣鼓舞,视之为西方式的民主化革命,称之为“阿拉伯之春”。但一年多的形势发展并不符合上述预期,今年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将之称为动荡、动乱或“阿拉伯之冬”。我自己将之视为一场历史性的阿拉伯大变局,这场大变局是二战后,阿拉伯世界继上世纪50年代初纳赛尔革命民族运动和七、八十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之后,第三次寻求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努力和尝试。而由于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分量(四个阿拉伯人就有一个埃及人),埃及的变革在阿拉伯大变局中具有指标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