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10月25日拂晓,美国以东加勒比国家组织的紧急请求和保护美侨为借口,派遣近两千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格林纳达突然登陆,之后又陆续增派到六千名兵力,经过与格林纳达人民军以及在那里修建国际机场的古巴人员的激烈战斗,终于控制了这个东加勒比海的岛国。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是它自1965年出兵侵略多米尼加共和国以来  相似文献   

2.
1983年10月中旬以来,特别是在美国入侵以后,东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的局势动荡和发展,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10月13日,格林纳达总理莫里斯·毕晓普因被指控散布有人要加害于他的谣言和拒绝接受新宝石运动中央委员会的决议,被军队软禁。19日,武装部队司令赫德森·奥斯汀宣称,毕晓普和三名部长率领支持者前往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发生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大事:中美洲危机爆发并不断加剧;波及整个拉美地区的外债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席卷南美大陆的“民主化进程”,等等。围绕这些重大  相似文献   

4.
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已过半年。目前美军虽已基本撤离,但是这次入侵将对这一地区的形势产生影响深远的后果,主要表现在:第一,格林纳大新政府  相似文献   

5.
1979年10月27日,东加勒比海上的美丽岛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正式宣告独立,第一面由蓝、绿、黄三色组成的新国旗在首都金斯敦上空迎风飘扬。这个国家的人民从此打碎了殖民桎梏,获得了新生。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向风群岛南部,地处圣卢西亚和格林纳达之间。它由主岛圣文森特及其南面的  相似文献   

6.
1981年9月1日不结盟运动已创立二十周年。从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到1979年9月在哈瓦那举行第六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拉丁美洲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国家不断增加。现在,作为正式成员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拉美国家有十一个:阿根廷、玻利维亚、古巴、格林纳达、圭亚那、牙买加、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相似文献   

7.
在两个超级大国持续争夺、国际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拉丁美洲度过了激烈动荡的1983年。在过去一年里,美国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武装入侵格林纳达,加紧干涉中美洲内部事务,使这一地区的动乱有增无已。而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形势依然相当困难,巨额外债引起的支付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各国仍在步履艰难地进行经济调整。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挑战,拉美国家增强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的斗争也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暴怒”行动——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始末》一书由吴华、于青编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全书分前言、正文4章,共134页,9.4万字。本书是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的《战后国际重大事件纪实》之七。作者力图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军事及美苏争霸等视角来...  相似文献   

9.
环球世界,五彩缤纷,有许多幅员辽阔的大国,也有不少疆土狭小的国家。对那些“弹丸之国”,人们常以“袖珍国”称之。诸如亚洲的巴林、马尔代夫、新加坡;非洲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欧洲的安道尔、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美洲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多米尼加联邦、格林纳达、圣克里斯托弗~尼维斯联邦、圣卢西亚、圣皮埃尔的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大洋洲的基里巴斯、瑙鲁、汤加、图瓦卢等23国,其国土面积都在1000平方公里以内,平均面积只有388.76平方公里,堪称袖珍国的一群兄弟。这群兄弟中,个…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月里根政府执政后,承诺要扭转70年代美国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势力衰退的局面。这一衰落的表现是:尼加拉瓜和格林纳达出现了与古巴和苏联结盟的革命政权;萨尔瓦多革命民主阵线——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力量日益强大;古巴作为一个革命国家继续存在,并扩大了其在加勒比其他地区的影响;苏联在西半球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存在日益加强;美国与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关系中的摩擦加剧,显然,这是受卡特政府强调人权外  相似文献   

11.
国体:古巴的国体为无产阶级专政,其他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国体均为资产阶级专政。政体:古巴的政体是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制;中美洲6国(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以及加勒比海的海地和多米尼加的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哈马、伯利兹、格林纳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和牙买加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以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由总督代表,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及多米尼克则为议会制共和制国家。摘自《中美洲和加勒比研究资…  相似文献   

12.
一 非正规经济的起源、发展与现状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非正规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地区产业结构失衡。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 ,城市工业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被忽视 ,大量农村人口或因没有土地无以谋生 ,或者为改善生活状况纷纷涌入城市。而城市中的生产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不足 ,移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找不到就业机会 ,便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谋生形式大致可分为微型企业 (包括摆摊、开小铺、小手工作坊、小修理店、小运输站 ,等等 )、家庭佣工和自谋职业 3大类。从这种意义上说 ,非正规…  相似文献   

13.
10月1日巴拿马运河新条约正式生效。卡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就苏联在古巴驻军问题提出五项对付措施。 1—3日拉丁美洲钢铁协会年会在圣地亚哥举行,呼吁拉丁美洲国家在发展钢铁方面加强合作。 2—12日阿根廷总统魏地拉到日本访问。 6日圭亚那、牙买加、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对卡特总统为对付苏联在古巴驻军而采取同加勒比地区有关的措施表示关切。 9日美国开始在加勒比海举行军事演习。 10日墨西哥和西班牙签署了一项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方面进行合作的协定。 10~12日拉丁美洲十三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4.
老挝是一个领土面积只有23.68万平方公里,现在人口也仅530万的印支内陆小国。在1960年6月一位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农民来到万象以北约100英里的小镇上,他吃惊地发现"老挝当地居民还未进入轮子时  相似文献   

15.
2006年5月29日,由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在拉美所召开,论坛的主题是“两大地区的互动:欧洲经验背景下的东亚和拉美比较”。来自外交部,中联部,人民日报,中国社科院拉美所、世经政所、亚太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德国美因茨大学,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智利帕尔帕莱索天主教大学的学者、官员和记者,以及墨西哥和格林纳达驻华大使、巴西和智利驻华官员等参加了此次论坛。拉美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阿登纳基金会驻新加坡代表科林.杜…  相似文献   

16.
越南的傣族     
傣族是越南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傣族约有40万人,他们大多数聚居在越南西北地区原傣族——苗族自治区一带。另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清化、义安省的高原地区。傣族村庄往往修建在江河沿岸的小山岗上,或在田野之间。在田地集中的地区,很多村庄的居民密居一处,房屋彼此相连,整然有序,宛如一座座小的市镇,也有一部分傣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起点相近。中国实行经济改革比印度“小步子改革”早两年,但拉奥政府一年来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使人刮目相看。现仅从农业改革、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将两国的经济改革作一比较。一、农业改革 50年代初,中印农业发展水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等方面极其接近。不同之处是,印度的人均耕地是中国的3倍。1950年至1979年,中国农业产值增长2.26倍.印度增长1.32倍。中国的优势表现在改变封建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处理同拉美国家的纠纷时,推行动辄出兵入侵和武装占领他国的政策,即通常所说的“大棒政策”。这项政策公开侵犯了拉美国家的主权,遭到拉美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强烈反对。从30年代起,美国政府改变了对拉美扩张的手法,放弃了“大棒政策”,代之以“睦邻政策”。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偶尔也向拉美国家挥舞一下“大棒”,但由于此种政策不得人心,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它一直未敢公开派兵占领某个拉美国家。直到1983年10月25日里根政府派兵占领格林纳达和1989年12月20日布什总统下令武装入侵巴拿马,美国在拉美重操旧业,又挥舞起“大棒政策”。由于美国最近两次武装入侵带有某些新的特点,我们把它称为新“大棒政策”。  相似文献   

19.
南亚次大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在经济上是世界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南亚七国本约占世界人口的20%,而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9%左右;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更小。从1972—73年度到1981—82年度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0.9%下降到0.6%,进口也只占1.1%。而且极不稳定,近年来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同时,地区内各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小、增长率低且发展缓慢。随着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成立,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有了进一步的扩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近年来食物供应和人口的差距不断增大。平衡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一直增长的世界人口出生率和较低的死亡率(特别是儿童死亡率),而食物的生产却没有显著的增加。对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来说,不仅食物的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也低于维持健康的需要。为了对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营养,估计世界的食物供应到1980年应增加一倍,到本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时期应增加两倍。为了克服食物的这种巨额匮乏和限制人口的增长率,都需要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