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名人读书法     
厚薄法 :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数学家华罗庚 )有无法 :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 (戏剧家克尼雅日尼 )思维法 :靠积极思维得到真正的知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反问法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文学家巴尔扎克 )发掘法 :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 (作家福楼拜 )古今法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哲学家王充 )三贵法 :读书要“三贵”,即贵博、贵精、贵通 (清末张之洞 )三性法 :读书要注重“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现代文学家鲁迅 )五之法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辩之 ,笃…  相似文献   

2.
名人话安全     
高明骏黄格选高林生祝全国公安民警及《公安月刊》广大读者近日偶遇高明骏、黄格选、高林生,听说笔者是《公安月刊》记者,黄格选、高林生兴致盎然,说他们都在警察家庭中长大,他们的父亲都是人民警察,他们对人民警察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充满敬意,值此新春佳节之...  相似文献   

3.
黄滢 《今日广西》2013,(6):48-48
很多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那么,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呢? ※鲁迅读书时喜欢嚼辣椒。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十分寒冷,常常冻得人打冷战。鲁迅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便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  相似文献   

4.
读书如树木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写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读书如活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  相似文献   

5.
名人读书方法趣谈由精读一篇向四面八方发展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提倡过一种学习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夏丐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  相似文献   

6.
名人名亭     
龙映 《现代人事》2000,(11):39-39
少食肉 俄罗斯眼下流行素食风。他们认为大量食用各类肉及其制品,会加重某些疾病或诱发某些疾病。  相似文献   

7.
名人名亭     
范仲淹与范公亭范公亭在山东益都县外阳河畔。宋代范仲淹曾为青州知府(州治即青州市),居官清廉,遗爱在民,范仲淹建亭醴泉之上,后人称范公亭。 欧阳修与醉翁亭醉翁亭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相传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命山僧智仙建亭酿泉,以为游憩之所,欧阳修常登饮酒  相似文献   

8.
<正> 都说读书苦,读书咋能不苦?将业余时间都交与了读书,没有了欢乐,没有了交流,没有了放松,留给读书人自己的唯有清寂、孤独、紧张,这是一种怎样的苦涩呵!读书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神,他们同样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他们怎么不想把自己的业余生活调制得红红火火、斑斑斓斓呢?然而,读书人之于读书总是那般的执着、渴求而不可分离。为了读书,读书人宁可舍弃那份安逸、舒坦,心甘情愿蜗居斗室,与孤寂作伴,在冰冷彻骨、寂寥无声的时间河床上默默地航行。时间老人给予每个人的份额都是均等的,谁都不会满溢一分,谁都不会  相似文献   

9.
陈伟建 《台声》2003,(10):42-43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们中国,“饮食为人生之至乐,餐桌乃幸福的天堂”的观念,早已深深地扎根到每位国人的头脑中。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更造就了中国饮食业的高度发展。集天下之精华的八大菜系和各领风骚的地方风味流派,异彩纷呈;上万种大莱及数不清的小吃,丰富精粹;全羊宴、烧尾宴、满汉全席,称雄争奇。无数的名流雅士为之诗兴大发,自豪不已。今天,就请几位台湾名人来聊聊“饮食”。祖籍湖南的台北市长马英九先生,以其儒雅的谈吐、俊朗的外表博得许多台湾民众的喜欢。身为市长,马英九先生日理万机,可谓大忙人,但酷爱运动的他,常常会…  相似文献   

10.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11.
祖上世代务农的岳成.如今是北京城的著名律师。他的四个子女.也无一例外地以律师为业。“一门两代人,五位岳律师。”这样的传奇典型,难免令记者心动。  相似文献   

12.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三不——北京大学俞…  相似文献   

13.
季文子戒奢华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 ,官居宰相 ,生活却十分俭朴。他的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 ,而只穿布衣 ;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 ,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 ,季文子答道 :“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 ,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 ,食不果腹 ,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 ,没听说用自己的美妻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这样 ,原来讥笑季文子吝啬的人 ,也模仿季文子的榜样去做。当时 ,因为季文子的影响 ,鲁国上下崇俭戒奢 ,蔚为风气。刘太守清正廉明东汉会稽太守刘庞 ,被调到京城去任职。临行时 ,五六位老…  相似文献   

14.
冯申 《今日民族》2023,(2):48-49
湖南岳阳楼和云南大观楼都身中华名楼之列,而两座楼上,各有一副著名对联,对联的作者都是云南人,一为窦垿,一为孙髯。今天的故事就从两副对联说起吧。孙髯与大观楼长联孙髯,字颐庵,号髯翁,云南昆明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孙髯自幼好学,才华出众,但在参加科举考试时,由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黑暗,不愿被搜身受辱,愤而离去,此后便未再参加过考试,终身不仕。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古代"鹄""鹤"同义,黄鹄矶即黄鹤矶。《元和志》记载:"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一首七律《黄鹤楼》更使此楼名扬海内外。后来,黄鹤楼屡毁屡建,达10次之多。最后一次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1984年,在它最后一次被毁100周年之际,比原楼高二层的第11次重建的黄鹤楼在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原址南数百米处拔地而起。楼共5层,高51米,主楼面积3000多平方米。重檐展翼,60只翘角向外伸展,红柱,黄色琉璃瓦顶。楼体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6.
17.
我天生笨拙,从来不敢问津于政治。政治问题复杂,从政的人也很累。每天看电视,见一些大小领导忙于讲话,这个会上讲完了,马上再到另一个会上讲。一天内不管讲多少场,同样的严肃认真,同样的慷慨激昂。他们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会上都能讲出个一二三来。讲话之外,还得听汇报、还得批文件、还得视察、赴宴、接见各种各样的各人。想他们也是有家口的人,老婆孩子跟了他们,大概也很累很累。也有会讲话的领导,用不着开口就讲报纸上讲过一千遍的大道理,用不着伸手就拿秘书熬夜写出  相似文献   

18.
名人与名人一旦成名,大约都是很看重自家名气的。我见臧克家先生时,他正在为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生气。好像是有一项诗歌评奖活动,未和他本人打任何招呼,便被封为首席评委,且赫然登在报纸上。臧克家气愤地说,这怎么可以呢?这怎么可以呢?他们是向作者收钱的呀!王蒙向来豁达,他似乎不生这种暗气,干脆写文章登报,声明王某人不参加任何收费的评奖事项,于是给那些拉虎皮做大旗的人断了一条生路。另一位女作家,为一篇名为《梅开二度结良缘》的小文章气得躺在  相似文献   

19.
阳岐村位于福州南台岛盖山镇,依山傍水,南临乌龙江,北傍高盖山。一条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将阳岐村分为上阳岐和下阳岐。阳岐村口的鳌头山绿树成荫,小溪蜿蜒盘绕,松涛涌动。严复《怀阳岐》诗中对句赞美此山景色:鳌头山好浮佳气,岐角风微簇野航。古桥横卧河面,河两岸古榕参天,绿村成荫。走进村庄曲巷通幽石板路斑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月26日,湖南省衡南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再次来到该县泉湖镇先锋村10岁孤儿刘冬梅的家,将几百元学费和一个新书包送到她手中。这是该县人大常委会第五次给孤儿刘冬梅送学费。据悉,截至2004年9月1日,由该县人大常委会倡导、该县县政府主持开展的县直各单位捐资助学“民心工程”已全面落实,该县386名孤儿都圆了读书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