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人权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人权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权观念 ,这些观念与西方的人权观念可谓殊途同归。自由观是人权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自由观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这种自由正是现代人权观的应有之义。善恶论是人权的人性基础 ,中西方的人性论在本原上都以性善论为基础 ,但西方的性善论在近代被启蒙学者颠覆 ,促成了法治 ,进而弘扬了人权 ,而中国的性善论始终未被颠覆 ,进而无法形成法治 ,人权观念没有变成人权现实。理性观是人权的文化基础 ,这在西方表现为自然法 ,中国古代也有自然法 ,中国的自然法在抽象层面上表现为“道” ,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乐”。“道”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的人权观念 ,“乐”所营造的氛围催生了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2.
性善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性善论”的来源及其发展与变异,重点讨论了“性善论”对中国文化中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科学意识的多方面影响,以及对耻感意识、内倾人格之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改造“性善论”以服务于新文化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惩罚的合理性--福柯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罚合理性”涉及惩罚在社会中何以能够存在,何以被人容忍乃至接受,何以长期有效运行。福柯通过考察西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惩罚变革,对惩罚合理性和人道主义作了一种批判分析。福柯试图表明,作为人道主义惩罚变革出发点的“人”实际上只是真实的人的副本,是现代哲学基于人的有限认知而对人的一种知识建构;人道主义惩罚变革主要不是出于人类的道德情感,而是出于惩罚权力技术的需要;人道主义惩罚变革导致了身体规训和监控加强的消极后果。福柯有关“惩罚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的批判分析促使现代社会反思作为人道主义出发点的“人”观念,反思权力循着理性和人道之名对人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监察》2010,(17):44-44
中央党校教授林醋认为,国有企业“一把手”权力过大、重大决策独断专行、缺乏有效制度监督是导致腐败和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预防国企腐败,必须打破企业大一统的集权制,使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力受到制约。而健全企业内部的民主制是避免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权力过大和一个人说了算、破除企业家长制状态的最有效途径。同时,企业选任干部要避免由上级部门直接委派,而应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监督制度不仅要健全,而且要日常化。  相似文献   

5.
论公证权的监督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的思想家阿克顿勋爵就提出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至理名言。这一有关权力的定律似乎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公证权也会导致腐败。因而公证权也应受到监督”的论断。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权力,公证权的腐败和滥用一方面会导致公证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受损,另一方面则会摧毁公证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信用基础,导致公证行业自身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刘婷婷  雨晨 《政府法制》2014,(10):20-23
对于现代语境下的法治中国,2013年足以载入里程碑。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诸如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改革目标,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政法大改革轮廓。  相似文献   

7.
权力是一种政治资源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由于资源所固有的稀缺性 ,导致了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行使者的分离 ,从而使现今的民主演变为选举精英的民主 ;另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使国家这一“大家长”有可能过多地干预权力。为了防止这一恶果 ,法治和道德因素成了限制精英权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宪法与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核心部分 ,也是邓小平有关民主政治和宪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过去历次的工作失误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主张 ,对权力监督与制约作出了初步构想。邓小平在谈到权力监督与制约时 ,特别强调了制度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邓小平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立和健全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借鸡生蛋”已被现代中国人作为成功经营中的一大决策。然而,随着我国法制的日益健全,在许多领域,已不能“借”你没商量,否则,借者极有可能会被推上被告席。  相似文献   

10.
“诉累”是司法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从法经济学的角度看“诉累”的产生原因在于普法力度不够、司法权力寻租、低下的司法效率、委托代理、较高的诉讼成本、行政机关对司法活动的干涉、较低的司法素质。诉累导致“租的耗散”、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司法公信的丧失和“理性”的违约行为。应加强普法活动、切实保证司法独立、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确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张集体 《政府法制》2012,(23):58-59
人类历史表明,腐败是权力的滋生物,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常作为“权力腐败”的代名词,权力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党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权力具有二重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能成为损害人民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凡是了解并关注乡镇国家机关现状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乡镇国家机关是不够健全、功能较弱的一级国家机关,与其承担的职能是不相适应的.首先是乡镇国家权力机关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现状与其职能不相适应,亟待健全和加强.宪法总纲第二条中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组织法第二章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据此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即是乡镇国家权力机关.但地方组织法中却又规定只有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才设立常务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有关职权;同时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主席和副主席一至二人,“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并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腐败象一个毒瘤滋长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机体上。“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这是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过的话。没有制约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已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于是,在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对拥有国家权力的机构进行制约和监督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原则。 腐败,也同样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些年来,中国高举反腐败大旗,查处了一系列腐败案件,其中包括一批涉及高级干部和涉案金额巨大的大案要案。在清除腐败分子的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整个国家监督体制的建设。 1997年5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一部关于行政监督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相似文献   

14.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对权力实行监督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这一铁的事实,却很少为人提及。本来,权力接受监督,不仅对于监督的一方有利,对于权力本身更为需要和必要,从监督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在使人腐败堕落的一切原因中,权力是最永恒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在当今中国,失陷于职务犯罪的官员绝不在少数。一般而言,在诸多落马的腐败官员中,像邢福煌这样“潜伏”15年屡屡受贿的案例,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政府法制》2014,(27):11-11
《人民日报》2014年9月1日刊发崔楠楠的文章:俗话说“相府门人三品官”,“身边人”本无权,但与权力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就成了权力的“代言人”.管住身边人,关键是给权力“加密”.将权力关进笼子,身边人进不去、摸不到,自然不会搭车蹭权.没有了权力光环的笼罩,身边人也就少了些“套近乎”“被公关”的纷扰,“身边人”的贪腐土壤也就铲除了.  相似文献   

17.
权力这个东西,自古就很“霸道”。在权力运行的时候,在权力发威的时候,在权力遇到阻力的时候,这种“霸道”的个性,展现得更加充分。源于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权治”才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权威: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心灵深处,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进步,“权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府“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8.
对现代官僚制作全面深刻的理解,有赖于对其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之理论文本的深入剖析。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现代官僚制理论的梳理后认为,经济性是现代官僚制兴起的原因,工具性则是官僚制的本质,这种本质又直接导致了现代官僚制的自我权力化并产生了政治与行政之争,而制度之下的人也随之被工具化。现代官僚制在创造了惊人的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如何在现代官僚制下实现“人是目的”这一主题,则是马克斯·韦伯理论的永久命题。  相似文献   

19.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也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当前,腐败问题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广大干群最痛恨的顽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日,有人提出“谁来监督组织部长”这个问题。问题提出的起因,是最近连续揭露了几起“卖官大户”的典型案件,竟然多是组织部长。人们不禁想到:组织部长作为“管官”的官,权力很大,大到随便就可以封你个什么官;因此说,这个问题,很严肃,也很严重。“管官”的官,权力非同一般。一些人把“管官权”当成“私有财产”,才干出了“卖官”一类丑事,导致“管官”的官烂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