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科院最近向国家最高决策层提出重大建议:“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建议刚一提出,便很快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  相似文献   

2.
中国:走向知识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走向知识经济本刊记者丁逸李希光中国科学院呈报给党中央和国务院一份长达46页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最近引起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极大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春节期间将这份报告阅读了多遍,并作了重要批示。这份报告...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提出全面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经引起全国人民尤其是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创新战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其中政策创新是其重要内容。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关键在于执政党的政策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及时的政策供给;同时,使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瞭望》1998,(32)
中科院积极筹组首批八个创新基地丁逸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今年七月初对新闻界说,中科院将从今年起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合理分工及科学院的发展目标,调整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分批建设和稳定支持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5.
知识创新工程向三大深层难题“叫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刚刚结束的中科院2000年工作会议上 ,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进展再次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不到一万五千字的工作报告中 ,用了1/10的篇幅正面检讨阻碍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继续进展的三大深层难题。在向几十家新闻媒体开放的会议上 ,有勇气亮“家丑” ,不仅表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更表达了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科技界的“领头羊”对国家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1954年1月28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政务院第204次政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提出:“在院务会议下成立秘书处,遴选科学家若干名充任秘书,成为院务会议在学术领导方面的有力助手。院对各研究所分学部领导,拟暂分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技术科学部、生物学地学部、社会科学部等四个学部;各个学部由所属各所所长及院内有关专家组织学部委员会;学部委员会只管学术领导,不管行政事务。”此后,成立学部之事便进行积极酝酿和筹备。中科院拟出了筹备学部的书面文件,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20世纪领导了世界创新,从而也领导了世界经济.美国之所以能够领导世界创新,源于其高效运行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主要由企业、大学、联邦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各级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的高度成熟的“官产学研”互动网络,它具有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的市场、高度完善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保驾护航的政府等特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行,是因为美国有着超前的国家创新战略.借鉴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战略,有助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我国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被大会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未来20年将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中科院的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将  相似文献   

9.
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有关事项报告办法》),着眼于事前把关和事前预防,规定“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级党委管理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工作,并负责审核下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突出了对主要领导用人权的制约,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前监督制度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株洲电力机车厂党委从1980年开始,建立起一支由党政工团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党委中心学习组共25人的报告员队伍。这支队伍坚持每个季度到所属67个基层单位作一次报告,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讲述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国家、铁路、工厂的形势任务,工厂的方针目标及发展战略,宣传工厂的重大改革举措。16年来,这些报告员共下基层作报告2336人次,听报告的职工达到64万人次以上,成为最受全厂职工欢迎的一件事。 这支报告员队伍之所以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十几年一以贯之,在于他们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委对报告员队伍的领导。党委要求每位报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多受到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也在不断地提高。文章介绍了创新创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体系、教育氛围方面存在的缺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宇 《党政论坛》2014,(12):4-5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要正确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相似文献   

13.
王元 《理论视野》2013,(1):22-23
创新驱动在十八大报告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而且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创新驱动的概念是在2006年制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作用创新政策与制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一个环节,政策、制度的支持是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能否高效地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者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然而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创新来说就是政策、制度的强有力的保障。而政策、制度的制定是由政府人员来完成的,政府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不能避开不谈的是英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在 2 1世纪中叶左右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 ,根本的出路是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 ,变潜在生产力为现实生产力 ,大力提高综合国力。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1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 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希·李斯特。他在 184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一书中 ,首先提出了国家体系这一概念 ,并且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如何影响一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葛恒云 《民主》2007,(1):12-15
21世纪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发展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大增加。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资源首次成为创造财富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想在当前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大科技发展力度,积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抢占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制高点。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印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制度创新印度2003年公布的《科学技术政策》,是自印度独立以来继1958年的《科学政策决议》、1983年的《技术政策声明》后,发表的第三个重要科技政策文件。印度…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国职工政研会第十次年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全国政研会在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年会0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政研会和叨余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中宣部。中组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的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委托,中宣部副部长刘鹏到会表示祝贺并讲话。会上,袁宝华会长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主题报告,副会长戴舟作了会务工作报告,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郑斯林、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倪豪…  相似文献   

18.
从诺贝尔奖看美国的基础科学和创新体系王渝生膺诺贝尔科学奖的都是卓有成就的一流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可以代表这个国家基础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水平。美国在本世纪前10年(1901—1910年),只有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其余...  相似文献   

19.
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且提出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和一系列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8,(27)
让最大的科技人才库“活”起来──中科院机构改革机制创新的自我探索今年春天,当新一届政府宣布将用三年时间从机关减编分流一半公务员而获得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时,也着实引起了以往与公务员一样,都被称为“国家干部”、大都靠国家财政拨款发工资的事业单位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