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一些“明星”企业的相继衰落。它们曾被市场经济大潮高高托起,旋即又被这股大潮无情地淹没。它们曾是中国经济这张天幕上耀眼的星辰,但不久便黯然淡出。显赫一时与昙花一现的戏剧,竟如此频繁地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演,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之余,思之再三。这些企业的兴衰,给人留下的思考是多层面的。由此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对经济体制环境加以审视,也可以从微观层次上对企业运作方式进行反思。角度不同,方法各异,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我们归根结底都得面对这样一个命题:中国能否造就出“…  相似文献   

2.
张健雄 《党政论坛》2008,(24):31-31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有新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有新的变化。一是在地域上从美国延伸到欧洲,在内容上从“军事威胁”扩大到“经济威胁”和“模式威胁”。  相似文献   

3.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的较高的水平上,其中农业增长3%,工业增长11.2%,第三产业增长7.4%。从需求方面分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运行态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出口增长14.7%。上述各项统计指标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上承接了去年的走势,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化。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经济这种运行态势能否继续保持下去?未来中国经济形势会怎样?影响今年中国经济的最大变数当数美国经济的走向。自去年下半年始,美国经济在…  相似文献   

4.
梁立俊 《理论视野》2012,(10):65-69
中关经贸关系从“良性互补”演化到“恶性互补”——两国经济结构上高度依赖,又互相掣肘。目前,美国模式遭遇危机,美国意欲通过加入并主导TPP达到解除“中国风险”,提振美国经济且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加入并植入中美关系因素使TPP成为大国模型,而大国模型的特征就是无法绕开对方解决问题。从长远的视角看,中美两国只有建立合作和互信,通过内部经济结构调整,才能解决之间的深层矛盾,使中关经济关系重新回到良性互补。短期看,中国面对TPP可以静观其变,也可外围突破,但是最佳的途径是美国,或者TPP其他成员主动邀请中国及早加入TPP谈判。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本体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张一兵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上,邓小平是再一次将社会主义重新回落到现实土地上来的人。他从社会经济的历史进程着眼,从作为中国现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出发,真正地使我们的思路回到了...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1,(24):12-12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大,能否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发展的全球环境。从经济上看,世界通而不平。世界原来不通,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平面,美国、欧洲、日本是一个高平面,中国是一个低平面。新中国刚成立时不开放,有很多客观原因,冷战导致海平面不通是主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经济体制上来看,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经济类型上看,则是由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从经济改革的进程来看,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劳务市场等都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竞争日趋活跃,商品价格体系的改革已接近完成,中国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已经有了很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经济以建国以来最好的状态前进,取得世界公认的成果。然而,前进并非是笔直的通衢大道。成长之中也有烦恼。我们是在不断应对挑战,在解决各种难题的奋斗中前进的。从经济方面来说,目前我们的第一难题是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加以攻克。一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之中,市场的活力大大增强了,财富极大涌现,社会逐步走出计划经济所共同出现的短缺经济的困境,尤其是1992年以后经济起飞的冲势,使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我们记忆犹新,1993年开始的近两年时间,中国的第一经济难题还是通货膨…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伴生的政治现象余金成社会主义社会率先在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的建立,客观上促成了利用国家权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面。然而,事实表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远比教科书所概括的更为复杂,也更不易准确把握。而在这个问题上的...  相似文献   

10.
吴从环 《党政论坛》2002,(10):37-38
“西部大开发”被称为中国改 革开放从“第一个大局”向 “第二个大局”迈进的历史转折点,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的“西安讲话”也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上下篇。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最终也有赖于西部地区的发展。选择“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讲到“西部大开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产业结构的地区性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拉动中国内需、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等等。毋庸置疑,这些经济上的反应确实是“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11.
由马文奇、李洁明、江洋三位同志合著的《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当代中国经济理论的演变》一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该书在理论内容上的一大特点是勾勒出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这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众所周知,马克思所设计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由于受到当时所处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以及他的战友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特点作出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他们只是在总体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最重要的质的规定性和基本理论框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指明了理论的研究方向。后来的马克…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05,(6):47-47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季铸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面临严重的结构危机。1990-2004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从41.6%上升到53%,服务业则长期在32%的水平上下徘徊。在全球绝大数国家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转入服务经济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在工业经济旧轨道上驰行。  相似文献   

13.
易纲 《瞭望》1998,(50)
从80年代起,我国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两位数以上,1991年-1996年更是高达11.6%,由于近几年GDP的下滑态势超出人们预料,人们开始对中国中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示担忧,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更使人不仅从数字上,更从感觉上不太相信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总量已从40152万增长为1998年的69957万,增长了74.2%,20年总计增加就业人口29805万,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持续地创造劳动就业岗位的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决不能单纯地就经济论经济,就业务谈业务。”这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待经济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从政治上看待经济问题,是由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其历史使命就在于率领广大人民为了其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党必须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为人民谋求最大的利益,首先是物质经济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9,(52)
在历史交汇处观察世界经济形势,我们从已经感受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看到了下个世纪全球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短缺走向富足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突飞猛进、跨国公司影响日益增大的压力。专家告诉我们,只要攫住发展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就能使中国经济成为新世纪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活力盎然的重变组成部分。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经济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综合国力的迅猛提高令世界瞩目,国际间关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说法也屡屡入耳。那么在新…  相似文献   

17.
潘伯平 《学理论》2009,(9):87-88
“欢欢喜喜过大年”是国家的大事,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聚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年终奖不单纯是经济行为,它的激励有效性多少隐含着社会安定因素。因此,年终奖的理论研究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仅从年终奖的定义、动因、内涵和激励双效性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众多的民族和漫长的边界。在北方,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治国安邦使用的主要措施是两种:一是靠修筑万里长城将农耕经济区域与游牧经济区域隔离的办法,分而治之;二是在东北和西北,靠长期大规模驻扎军队‘“屯垦戍边”来发展经济、巩固边疆。后一种办法也为共产党人建设新中国所沿用(在新疆和黑龙江等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北疆地区的经济带有浓厚的“屯垦经济”特点。南方则不同。虽然中央政府也曾数次征调军队屯垦戍边,由于南方多山,有南岭和云贵高原,交通不便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无路无以运粮,无粮则大军难以…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主要贡献就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观察、分析、揭示了在中国条件下,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哲学。一、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科学内涵和特点什么是邓小平的经济哲学,它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首先应当弄清楚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在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之后,明确指出:要解决好中国的经济建设、经济发展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循此前进,…  相似文献   

20.
共有制经济性质初探陈道华深圳市宝安区万丰村,是深圳市交通旅游图上找不到的村庄。然而,这个只有近二千人口村庄的农民群众,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敢想、想干、敢说,创造出一种新的公有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