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与客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认识认识,其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两个要素,即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他们互以对方规定自身的存在及属性。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可分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客体就是指评价对象,它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评价域,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逻辑地内含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其实质是评价关系,进一步说,可归结为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也论人的价值——兼与冯小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的价值的实质内涵是指客体的人的存在及其属性、实践活动及其物化成果对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理解“人的价值”的关键在于必须从彻底的关系论的立场出发。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从具体的现实的人的主客体地位的辩证关系中,从人的“创造”与“享用”的辩证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价值”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真理标准是指检验思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尺和尺度,所回答的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现象是否相符合的问题。价值标准是验证客体对主体、现实属性对人的需要是否相符合的标志和尺度,实践活动是其实施的方式,人类实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能动的、有目的的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价值评价是价值哲学的重要内容.价值评价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评价主体将客体的属性纳入自己的头脑并运用主体的目的、需要和本质力量加以分析和改造的活动.它与一般的认知活动在对象、规则和目的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价值评价由于有主体的创造性、知识、情感和意志的参与,故其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同时,它也受着价值事实、主体需要和社会实践等客观性因素的制约.在价值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结合,这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律价值的组成部分或特殊表现的宪法价值,就是蕴含着主体价值需要(或价值预期)的宪法在与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主体发生的效应。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宪法作为人的价值需要的对象化产物,本身蕴含着应然价值;另一方面,宪法反过来对主体发生效应,以促使应然价值转化为实然价值。宪法价值是在宪法价值关系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宪法价值关系就是主体为创造和实现宪法价值而与客体发生的关系。宪法价值关系是揭示宪法价值的一把钥匙,而要弄清宪法价值关系,首先就要对宪法价值关系的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进行科学的分…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价值”,一般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效用。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马克思关于价值的一般定义对于理解法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法律制度与人存在一定的价值关  相似文献   

7.
谭细军 《律师世界》2001,(10):34-35
一、刑事诉讼中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占主流的哲学理论中,“价值”一般被认为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某种功能或者属性,据此,有的学者认为,价值“在哲学原理中则表示已经纳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体的各种能够主体需要的功能或属性”,由此进一步推导,刑事诉讼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实施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的特定需要而对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由于“在主体本身多种利益的需求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活动也必然是是多样的、多维的”。于是,这些学者将公正、效率、自由、和平、…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产物。主体有人类整体、人类整体之下的群体以及人类个体三个层次 ,与之相应 ,客体也包括与人类整体相对的外部世界 (群体 +个体 +人以外的世界 )、与人类群体相对的外部世界以及与人类个体相对的外部世界。因而不仅物具有价值 ,人亦有价值。由于人自身是主客体的统一 ,因而人还有自我价值。构成价值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价值的生成、推动价值的变化 ,这是 (哲学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影响价值变化的主要有主体需要、客体属性及实践三个要素。价值观念冲突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类主体生存条件之差别和对立 ,直接根源则在于价值客体的差别和对立。因而要逐步消除人类价值观念的冲突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人类主体生存条件方面的差别做起  相似文献   

9.
当代政治合法性的获得应当是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将两者割裂开来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政治系统追求政治权力统治效能的有效性、制度规则的合法律性以及谋求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但它只是在追求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形式基础,而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之间达成的价值认同才构成了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基础。政治权力主体只有将这些价值共识通过实践性活动体现于自身追求的目标之中,实现政治合法性的形式基础与实质基础之间的融合,才能为当代政治合法性构筑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九、关于犯罪客体的再争论 最近,犯罪客体问题又成为刑法理论的一个热点,争论烽烟再起。我们认为,有必要明确一些基本问题。 (一)犯罪客体概念的历史发展 对犯罪客体的研究,必须以主客体关系为基础,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用来表示主客体关系的客体一词,是在 14世纪才与主体一词一起出现的。如英文的(Subject)和(object);法文的(subjet)和(objet);德文的(subjekt)和(objekt)都是如此。这两个词都是从古拉丁文演变而来[1]。主客体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观世界的客体的…  相似文献   

11.
价值,依照最简单的理解,可以认为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这决定于客体的特性和主体的需要。法律的价值司以理解为法律对人的有用性,这主妻体现为法律的目的价值,法理学中将法律价值分为法律自身价值、价值评价标准和目的价值三类,民商法显然也符合这种划分,本文拟只将其目的价值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经济法和民法学者在关于经济法的独立性问题上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对经济法和民法各自的理论体系及涵盖范围至今仍无一个基本的共识和定论。本文尝试从法的价值角度出发。探究经济法与民法的价值取向,分析各自对经济生活的不同作用。正视两者的互补关系,从而使其在共同调整经济生活时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本文所指的法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一种特定的满足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等对于主体(个人或群体)的意义“。即客体的有用性,另一个是主体的需要。我们探索经济法和民法的价值。一方面要从法理的角度分析两法的存在和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其对现实经济领域中群体或个体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去了解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所在,这样,学术主张才不会仅仅是纯粹的“争鸣“。  相似文献   

13.
法的价值是法律科学研究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法的价值是指:“在人(主体)与法(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①”这表明法的价值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体现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法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务员的价值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国家公务员或对其作价值分析的时候,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比较片面的倾向,即只认识或只注重其价值客体的地位,而忽视了其价值主体的地位。 从价值学的角度而言,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所谓价值主体是指从事现实社会活动,以不同方式学握世界的人,所谓价值客体是指人的社会活动所指向和所掌握的客观对象,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价值即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归根到底不过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正> 杨保军同志在《主体需要与法律价值》(见《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只有紧紧抓住法律自身的深层本质,才能真正揭示法律的价值,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杨文的主旨在于以"主体需要的性质"来规定价值关系是否成立以及价值的有无.他认为,"不合理的需求关系只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而不能成为价值关系","以不合理的需要为根据所制定的法律也许有用,但决没有价值."我们认为,这种表述及其结论不符合关于价值的一般规定,混淆了不同价值关系中的不同主体,以及价值的主体与价值评价的主体,值得商榷. 一、要区分不同价值关系中的不同主体 1.某个法律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只能是特定的阶级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  相似文献   

16.
刑事程序价值是哲学价值在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具体反映,它在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闻的一致性.对于主体而言它表现为一定的需求,对于客体而言它表现为一定的属性,既不等同干它的有用性,也不等同于它的抽象的"善",更不等同于国家整体利益.刑事程序价值在构成上可以分为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其中工具价值又包含两个层次对实体结果的工具价值和对社会生活的工具价值.刑事程序价值与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构造和刑事诉讼职能具有密切的联系,对刑事程序价值的研究能为这些相关范畴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人认为这三者之间是并列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比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更为本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属性、功能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是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价值是一个表示客体对于主体之有用性,揭示主体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哲学范畴。研究法律价值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法的应然性研究,为法的运行、操作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使法以其特有功能在具体社会形态中发挥作用。同一般价值概念一样,法律价值具有两重性特征。一方面,法律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它表示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律之间特定的需要和满足关系,即价值关系。其中人是价值主体,法律是价值客体。另一方面,法律价值又是一个表征意义的范畴,它表  相似文献   

19.
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在理论上能得到科学的论证。当犯罪构成从犯罪成立的意义上来定义时.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中反映和说明犯罪本质特征的必要要件,无犯罪客体则无犯罪。犯罪客体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它是客观实在的、反映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价值要件。许多犯罪的犯罪直接客体需要通过对犯罪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来概括,但是,若其犯罪直接客体已被确立下来.它具有反制作用,可以限制对犯罪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的实质解释。价值要件(犯罪客体)和事实特征要件(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存在着一个“互为反制定律”。  相似文献   

20.
认识要不断发展,离不开主体——人。人的认识活动是以人为尺度即坚持主体尺度去实现人的认识活动的。主体是既按照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进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对所要认识的客观世界进行试探性的实践活动的,在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认识结构,最后才形成了不同的认识结果。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人、认识行为以及人的认识结构的最后形成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