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圈子腐败是一种特殊的腐败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利益共谋与交换是其基本动因。利益输送是圈子腐败中的核心问题,其中的利益主要以直观的物质形态和隐秘的情感形态表现出来。不管何种形态的利益输送,都是掩映在庇护关系中进行的。对于庇护者而言,其建构庇护关系是为了实现政治权益最大化、延续政治资源的  相似文献   

2.
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常听到有同志称自己是个一般干部,无官无权,想腐败也没有条件的说法.言者目的也许表明自身不存在腐败行为,但说法不妥,因为腐败是"想"也"想"不得的.对于任何一名党员来说,即使没有腐败行为,但如果滋生了"想"腐败的心态,也是十分危险的.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决杜绝一些党员干部搞"小圈子"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严肃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纵观十八大以来因一些"老虎""苍蝇"的落马而牵出的窝案、串案,甚至一些地方部门出现的塌方式腐败,无不与大大小小的"圈子"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腐败者常常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腐败,"无意"之中身陷腐败,不仅自身后悔也令其他人惋惜.我们且将其称之为"无知"腐败.  相似文献   

5.
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官"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村官"腐败愈演愈烈.从"他律"的视角考查,"村官"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监督缺位.要遏制"村官"腐败的势头,必须从规范国家公权和社会治权的权力运行机制、设立专门的农民维权或监督基金、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程度等方面入手,形成防治"村官"腐败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过冷河"是指在公务员离职后的法定期限内,限制其从事特定职业或发生特定行为,以达到遏制"期权腐败"的法制设定.香港的"过冷河"条款,从规制期限、规管内容、权利救济等五个层面着重评析了香港遏制"期权腐败"的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鼓励干部"辞官下海"已不算什么新闻。这反映了各地党政机关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改变作风、治理腐败的急切心情和良好愿望。但在从业回避、保守国家秘密等方面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忽略了有可能出现的腐败转移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徐爱萍  金言 《侨园》2007,(4):22-23
腐败是个世界性话题,并非中国的专利。自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洋腐败"就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涌入而现  相似文献   

9.
李靖  陈希 《理论探讨》2020,(6):176-182
社会关系嵌入于"三不腐"机制各个环节运行过程中,对"三不腐"机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嵌入性理论框架审视,社会关系通过角色认知、协同保障制度和廉洁文化等三个方面嵌入于"三不腐"机制运行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嵌入的背景下,"三不腐"机制因角色转化机制降低腐败成本、协同保障制度漏洞降低信任水平和内外部文化因素提供腐败动机生存空间而面临功能困境。以社会关系模式优化为导向,从以重构"利益—情感"共同体明确角色认知、以协同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多元合作、以精神趋同消除腐败动机等三个方面构建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是学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文化传统与社会责任的分析维度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深刻反思我国的"腐败黑数"问题.对于畸高"腐败黑数"中主要由文化、社会等外在因素导致的行为失范和腐败犯罪,应主要立足于宽容的救赎,而控制和消弥畸高"腐败黑数"的根本出路应是植根干文化基础之上的严密而人性化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徐明 《理论探讨》2004,(2):114-115
"灰色收入"是腐败的一个重要的滋生地。少数政府官员利用特权大肆攫取"灰色收入",是导致腐败蔓延的一个直接原因。必须从现存的政治及经济制度的缺陷上来分析和认识腐败本质。腐败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对社会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垄断。当前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现实基础是不对称的反腐败的收益和成本。建议精简政府机构,公开办事程序;削减公共权力,减少"灰色收入";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查处惩罚力度,推进反腐败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腐败中,"权钱色"交易是共性,其中"公权力"是腐败滋生的中心要素。公权力腐败和异化主要表现在特权、专权、滥权、霸权、越权等方面。随着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腐败也推陈出新,如"双面、两手"干部,集体腐败和联手腐败,特权腐败隐性化和扩大化,公权力与资本联姻等。针对公权力腐败特征和发展趋势,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障公权力阳光运行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公权力阳光运行,关键在于把握好"用好公权力、借重公约力、提升公信力"三个环节。其中,用好公权力是基础:要明确职权,依法行政,保障民权;借重公约力是保障:要约束监督,疏通渠道,顺应民意;提升公信力是目标:要取信于民,民生至上,凝聚民心。最终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3.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直观反映。现阶段党内仍存在以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学缘关系为纽带的官场"圈子文化",它是造成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内政治文化不健康、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的重要原因。而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又为官场"圈子文化"提供了滋生和发展的土壤,二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官场"圈子文化"的形成,是对封建官场文化的心理认同、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利益驱动、权力制约存在失衡的内部监督和管党治党不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彻底根除官场"圈子文化":一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内政治文化;二是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废除"潜规则",弘扬"明规则";三是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远离"被围猎";四是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政绩工程"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腐败直接相连的"政绩工程",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基本观点,严重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和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预防和杜绝这类政绩工程,是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反腐败斗争中,一种现象值得警惕,某些干部今天还在大讲廉洁奉公,明天却因腐败叮当入狱,他们扮演了一个"两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4,(50)
究竟是有了怎样的腐败"沃土",才会滋长出如此之多的腐败官员?人大的监督为何形同虚设? 是"民主监督权力"还是"权力监督民主"?  相似文献   

17.
财税制度反腐,是一种以管控公共财产为中心的反腐思路,其要义在于通过完善财税法治体系来规范公共财产收入、支出与监管的全过程,由此规范政府行为,实现腐败的源头治理。腐败的主要表现是"公财私用",而财税法作为管理国家钱袋子的法律,能够充当公共财产的"看门狗",并可以通过管住"钱"来管住政府的"人"和"事",形成"不能腐"的制度网格。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表明,财税制度反腐是中国相对共识较大、阻力较小、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优选路径。未来,应当将"管人"与"理财"相结合,构建人财并重的反腐系统。具体来说,应当树立"公共财产"观念,通过确立权利本位来消弭腐败文化。同时,应在财税决策上通过完善预算制度来限缩腐败空间,在财税运行上通过构建正当程序来防杜腐败机会,在财税监管上通过严控公共资金来遏制腐败行为,从而实现政府财政活动的法治化,寻求法治顶层设计之下的腐败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结果风险:社会领域腐败客观状况和主观认知的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领域腐败的客观风险表现在损害的现实性、主体的连带性、规则的隐蔽性、腐败的普遍性等多个方面;而其主观风险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话语表达、媒体的话语建构、专家的话语解读以及公众对腐败的话语认知而被逐渐夸大和扭曲,脱离了腐败风险自身的客观状况。这样就形成一条断裂带,造成了腐败风险的归因难、腐败风险的演化与异化等新的社会风险后果,形成了人为风险、关系风险和文明风险共存交织的险恶风险网,加剧了社会的无序,进而为新的公共危机埋下祸根。对此,政府、媒体、专家、公众等多主体应协同合作,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策略,开创对腐败及其衍生风险的"合力共治"的良好局面,推进社会的"互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的"惯习"有正负之分,前者对于腐败有抑制作用,后者对于腐败具有诱因性。社会转型期,权力在社会空间中处于中心位置,场域中的体制表现为显性与隐性,腐败的产生来源于隐性体制与负面惯习的共同作用。从根本上治理腐败,一方面要从隐性体制转向显性体制,通过将显性体制落到实处形成对权力的制约;另一方面从负面惯习转向正面惯习,通过重构健康的社会关系抑制腐败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亲缘腐败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扩张性、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扩张性是亲缘腐败的首要特征,即腐败多为一种"裂变式扩散"的蔓延形态,必须警惕"亲缘腐败"模式制度化所带来的极大危害。其次,亲缘腐败中的利益共同体由血亲、姻亲等关系黏合而成,所以通常具有强稳定性的组织形态。最后,由于亲缘腐败的扩张性和稳定性,腐败规模必会越来越大,所积累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可持续。从诱发因素来看,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诱发亲缘腐败的深层原因,官员职业角色的错位通常是其直接诱因。遏制亲缘腐败,就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对症下药,形成一套作风建设与家风建设双管齐下、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双向发力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