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空间类型。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居住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民“安居”不仅仅是有房而居,安居概念逐渐变成了以“美居”为核心和以生态环境及社会融洽相协调的“居住”。与此同时,一些“城中村”、低收入阶层的城市贫民和外来打工人员等由于经济状况较差而不得不在条件较为恶劣、环境污染严重、低矮的房屋或棚户区居住。正是因为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与居住质量需求差异较大,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出现分异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居住的贫富分化会造成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扩大社会…  相似文献   

2.
居住环境是“住宅内部环境———住宅近旁环境———住区环境———城市环境”体系中的基本环节。居住环境的构成涉及到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技术体系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居住环境的整体设计居住环境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地形、地貌、矿产、水源、植被等;而后者则指城市的建筑等人工的环境,它既有声、光、暖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居住环境美化工作,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契合,同时…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加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为了解北京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满足市民公共服务需求,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期开展了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居住环境满意度包括居住地周边公共服务和小区物业管理两个方面。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不当的城市建设行为,人们居住环境急速恶化,人口的过度集中,建筑的高层化,人造环境的泛滥造成土地严重失水,衍生热岛现象。城市已不再是人、自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乐园。因此人们对住宅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同心声。健康住宅顺时应势地被提了出来。它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外居住环境中。其核心是:…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规划和政策的评估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机制。然而在我国,以往的公共规划和政策与规划评估,更多地还是采取定性评估的方法。本文探讨建立有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基本框架,形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动态测评机制,规范性评估与实证性评估并举,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和比较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北京市发展态势的时序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6年经济结构和经济差异的变动不大,技术创新变化显著,而经济稳定一项需要关注。从2006年的规范性评估结果看,北京市交通、医疗、教育、城建、经济等几个方面表现尚可,但居住方面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大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品质是否达到现代化和人文化,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内外在体现。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而居住水平改善又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动到城市,带来城市更加繁荣的发展。短缺经济时代:住房改革与市场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社会矛盾突出、百废待兴,政府和市民都盼望通过改革开放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住房改革问题上的迫切性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7.
人常说,21世纪是一个视觉时代。男士们追求衣着光鲜,美女们追求高回头率。生活在中国600多座大大小小城市中的人,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社区生活者亦渴望他们日夜居住的城市能强烈为人关注。于是,城市包装时代开始了。有人认为,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城市也不例外。有人认为,包装就等于在树立不朽的品牌。有人认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好的包装,高明的包装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有人认为,我们的城市是要好好地包装,但也别忘了城市应有的品质:并不刻意掩饰,并不刻意虚假城市的品质应该是内生的,让阳光照耀每个角落。城市包装的真谛是域市化——让我们和谐地、有技巧地包装城市。  相似文献   

8.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大陆社会的地域指标在社会分层中所起的作用要更突出一些。所谓地域指标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距离中心区域远近的程度。居住在距离中心区域越近的地方,则地位越高一些。比如,居住于“紫禁城”内,那是至高皇权的一种标志;反之,与中心区域越远的地方,社会地位越低,比如,历史上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就是社会地位骤降的明显标志。二是城市与农村的分野。一般来说,城里人的地位高一些,乡下人的地位低一些。此种现象古已有之。但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当代户籍制度却使此种差异更为固化和制度化了。…  相似文献   

9.
彭剑 《传承》2010,(6):116-117
对赣西地区的宜春、萍乡和新余三地的人居环境良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对其生活便利性、居住安全性、环境舒适性、出行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五大宜居内容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研究,寻找不同城市区域宜居性规律并为其和谐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赣西地区的宜春、萍乡和新余三地的人居环境良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对其生活便利性、居住安全性、环境舒适性、出行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五大宜居内容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研究,寻找不同城市区域宜居性规律并为其和谐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社区规划及其着眼点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是介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中介系统,大大小小的社区构成社会的有机体。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社区环境品质,主要包括住房本身和居住空间环境设施的水平。住房面积大小、成套率、日照、通风、楼层、户型单元及其对家庭成员结构的适应性和对年龄、职业角色的适应性等  相似文献   

12.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决策,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要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建筑品质,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市牡丹社区时强调:“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既要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也要加强社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有3/4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以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为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谷玉冰 《人民论坛》2011,(10):158-15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有3/4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以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为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海这座城市的基石在街道,在里弄,在广大市民居住的社区。街道社区,可以说是上海这座城市健康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是它们,保持了上海的城市繁荣与社会稳定。而这些“细胞”之所以展现蓬勃生机,离不开社区党建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许多漳州市市民欣喜地看到,这些年来,市区的人文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公交出行便捷了,城市饮水质量提高了,城市规划规范了……“这些变化体现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的实效,”漳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阿[合目]如是评价。  相似文献   

17.
居住环境作为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心态变化和行为规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居住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物业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引发的矛盾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政协天地》2012,(7):46-46
公元1600年,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在工业革命后,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到1950年,欧洲城市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比为50%,居世界之首。与此同时,欧洲也成为最早遭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地区。如英国伦敦,1801年人口仅95.9万,而1901年为454万,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失业激增,社会问题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国家住建部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利、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对宜居城市作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衡量标准。我的理解,一座高品质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她既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又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由多种功能构成的有机体,为居民提供居住、交通、生产、商业、休闲等社会环境。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城市住房资源配置失衡而引发的社会阶层差异扩大和居住空间隔离分化现象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和谐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本文通过将城中村改造与建设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结合研究,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引入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社区模式,以向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住房为改造目标,是城中村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方式,也是城中村社会有机更新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