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宁的党内民主理论深深植根于俄国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情;列宁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是对民粹派党组织理论的批判继承;列宁的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深受西欧的民主政治发展与民主党人的政党实践和理论的影响;俄共(布)面临的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要求以及党的自身状况是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8,(3):20-21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是列宁亲自创建和直接领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俄共(布)有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非常重视党章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列宁对工人阶级政党党章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列宁非常重视进行反腐倡廉建设,他在领导俄共(布)和国家机关进行反腐倡廉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在推进党和国家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和研究列宁的反腐倡廉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的升华──邓小平思想与列宁思想的比较研究俞良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共(布)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党工作,就此提出了重要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  相似文献   

5.
关于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历来富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顾俄共(布)成为执政党的有利条件,仍旧沿袭革命时期的集中制传统;还有观点认为列宁在党内以民主之名行集中之实,集中制彻底取代了党内民主。这两种观点实质是对列宁领导俄共(布)建设党内民主的历史背景、原则和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等方面的错误认识,因此有必要回应这两种误读,进一步认识列宁关于执政党怎样建设党内民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6.
<正>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列宁领导俄共(布)又一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时候,"托洛茨基派""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派别却挑起了一场关于工会问题的党内大争  相似文献   

7.
王进芬 《求实》2007,40(8):7-10
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过程中,非常强调提高执政党自身能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性。他提出,执政党只有成为建设的榜样,才能说服广大工农群众;执政党只有懂行才能管理,懂行的人才有职权;执政党只有会经营才能保持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8.
陈杨 《唯实》2011,(5):9-13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初的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列宁为巩固俄共(布)的执政地位,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重温列宁关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总结列宁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意识以及夯实执政基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时期,曾经先后在党内开展了两次群众性的清党工作。这两次清党,巩固了俄共(布)执政党的地位,提高了俄共(布)的战斗力,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一时期的清党工作经验,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整党工作,有着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俄共(布)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俄共(布)的中央机构逐步建立起来。俄共(布)的中央机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二是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政治局、书记处,三是中央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三类中央机构的创立,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制约。这种权力结构,是列宁为俄共(布)和国际共运留下的宝贵遗产,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关于俄共(布)如何增强执政意识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祖平 《理论学刊》2006,4(10):12-15
列宁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到1924年1月逝世的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为增强俄共(布)的执政意识,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中一些重大而现实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重温列宁关于增强执政意识的思想,总结列宁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强化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5,(1)
<正>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要确立两个理念,走出两种误区: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存在"要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问题,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这样一个人为地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立起来的问题;二是确立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地位,也绝不是把法治简单地当成可有可无的工具手段,而是突出了法律和法治的重要性,强调在党和法治之间,两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一致关系。首先,我国《宪法》明确确立了  相似文献   

13.
党群关系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1922年1月,列宁在为俄共(布)中央起草的一份决议中提出:“对于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害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全集》第33卷第162页)。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也指出,党群关系好坏,党是否能保持和发展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相似文献   

14.
“中央组织局”并非现今意义上的中央组织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早期模仿俄共(布)和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而设立的一个中央机构。这个机构存在时间不长,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对当时党的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的文化建设问题首先由列宁根据俄共(布)执政后所面临的文化制约提出,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自身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与迫切。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忠实代表的思想,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执政党文化建设中的矛盾与问题,为21世纪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列宁依法治国思想是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并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和发展的。列宁依法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依法保障人民民主、坚持宪法至上、完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权力监督和处理党法关系等,启示我国法治建设要坚持人民民主、完善法律体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和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确保依法治国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轻判是可耻行为"1918年5月4日,列宁得知莫斯科革命法庭对4名犯有受贿和敲诈勒索罪的莫斯科侦查委员会工作人员轻判,立即致函俄共(布)中央:"我请求把审判贪污案件(1918年5月2日)的党员开除出党的问题列入议程,因为他们对案情属实、本  相似文献   

18.
党政关系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会遇到又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创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理论和原则,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关于党政关系的思想。今天,我们学习和探讨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苏联,从苏维埃出现的那一天起,党政关系就被提到了日程上来。1905年,当有人提出“是工人代表苏维埃,还是党”这个问题时,列宁就在《我们的任务和工人代表  相似文献   

19.
苏联共产党成立于1898年 ,当时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 ,根据列宁的提议 ,于1918年3月党的七大上改名为俄共 (布 ) ,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又决定改名为联共 (布 ) ,至1952年党的十九大决定更名为苏联共产党。1991年8月24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次日 ,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 ,宣布自动解散苏共中央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 ,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其财产和档案由内务部负责处理 ,并责成苏联检察院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至此 ,苏共这个成…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七条规定:"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对于这一条规定,广大党员干部肯定不陌生。"预备期一年"的规定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设立预备期?现就这两个问题作一定历史考察和梳理。关于党员预备期的规定,最早源自俄共(布)党章。早在1919年3月,列宁领导下的俄共(布)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章修正案,其中第二章规定,新党员入党,工人、农民预备期至少两个月,其他人至少六个月。这是俄共党章首次对党员预备期作出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