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公共食堂是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伴随着"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而骤然兴起的"新生事物",是建国后极"左"路线的产物.它从1958年夏的普遍"大办"到1961年夏的基本解散,历时三个春秋,演绎了由盛到衰的短命历程.事实已经证明,"大跃进"和农村公共食堂的大办,是党中央和毛泽东领导农村工作中的一个严重错误.其教训是惨痛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罗平汉 《共产党人》2007,(11):50-51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各地农村纷纷建立公共食堂,几亿农民吃起了大锅饭。公共食堂既限制了农民的吃饭自由,又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一段时间,公共食堂却被当做“共产主  相似文献   

3.
邓智旺 《党史纵横》2004,(12):26-27
1958年秋,人民公社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兴起。人民公社一成立,就普遍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当时,供给制被作为“共产主义因素”而倍受赞扬,虽然这一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一直坚持到1961年6月《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颁布。供给制的广泛推行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7月,全国农村开始办人民公社。8月7日,人民公社的第一个章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产生了?思蛘旅魅饭娑ǜ萌嗣窆缡敌泄ぷ手频耐保敌辛甘彻└啤H嗣窆绲墓…  相似文献   

4.
王永华 《党史纵横》2002,(10):33-35
从1958年到1961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的开展,我国农村公共食堂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农村公共食堂是怎样演绎其历史命运的?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它为何只存在三年就夭折了?它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什么?!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1年冬,全国掀起了一个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当时片面地认为高级社的规模已不适应大办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年2月,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各地据此开始…  相似文献   

5.
徐功献 《党史博览》2013,(12):27-30
农村公共食堂是20-50年代中共在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中,伴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而骤然兴起的“新生事物”。到1958年底,全国农村共建立公共食堂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公共食堂办起来后,尤其是公社化后曾一度实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而且提倡“放开肚皮吃饭”,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公共食堂,其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6.
这张照片是仪陇县将军乡某公共食堂的几名炊事员在厨房做饭时的情景。时间是公元1958年9月23日。  相似文献   

7.
1958年下半年起,自古以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分散做饭的中国农民,忽然全都拥至新开办的公共食堂就餐.至是年底,作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新生事物的公共食堂,全国达到了345万个,在公共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5亿中国农民吃起了名副其实的大锅饭,为这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这年的农村公共食堂是如何兴起的?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食堂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新的制度尝试。目前学界对公共食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认为公共食堂是一种超前的制度设计,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它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遭到了广大社员的强烈反对。本文依据1961年北京郊区农村调查的资料,着眼于微观层面,以公共食堂参加者的经济账为中心来考察他们对公共食堂的态度,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偏重政治视角的不足。从调查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少社员确实因公共食堂在经济上更为划算而支持公共食堂,他们对食堂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具体的管理问题上。不过随着中共中央对公共食堂政策的转变,基层干部对公共食堂转持消极态度,北京农村的公共食堂随之解散。  相似文献   

9.
王健 《世纪桥》2008,(21):26-30
<正>农村公共食堂是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伴随着"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而骤然兴起的"新生事物",是新中国建立后极"左"路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面无情的镜子。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就善于从自己的历史中总结经验。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号召成立公共食堂。这一历史已成过去。但在改革开放实践“三个代表”的今天,研究公共食堂这一历史,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四川农村公共食堂成立的由来四川农村公共食堂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伴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而兴起来的,是极“左”路线的产物。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从根本目的上讲是为了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了早日实现由社会主义向共产…  相似文献   

11.
民粹主义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曾染有民粹主义色彩的 ,是我国近代史和党史学界的著名专家胡绳同志。在此 ,本文试就民粹主义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关系问题谈一些看法 ,不当之处欢迎批评。第一 ,从思想根源来说 ,两者都是唯心主义的产物。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人民民主政权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刚刚完成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 ,试图通过单纯的调整生产关系 ,从而达到对生产力的极大促进的良好愿望下而按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模式加速中国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一次失败尝试。但…  相似文献   

12.
晋商兴衰原因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晋商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加以辩证分析,是认识研究晋商问题的一个新视角。把握机遇、以德经商、创新、追求特权、不用外人等因素曾导致了晋商的崛起及兴盛,同时也成为晋商后期衰败的重要导因。这种福祸相倚的辩证关系,有益于我们破解晋商研究中一些弥思不解的悬题。  相似文献   

13.
像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一样,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五段论"的基础上,我们把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发展的阶段分为六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公共社会.这种互动关系在每个阶段的运行和变化的特征是各有不同,其中既表现了适应性,又蕴涵了矛盾性.而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是在既适应又冲突的交替变化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的极大热情和中国共产党人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使一部分党的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产生了骄傲情绪与激情冲动。因此,促成了"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和"人们公社运动",这是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对未来美好政治制度理想化的追求,传统农民的均贫富小农意识所导致的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社会公信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普通民众对中共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中间派人士增加了对中共的理解和支持,全国人民对中共领导抗战的期望值空前提高.中共社会公信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共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提高中共的政治声誉;二是中共发动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提高中共在下层民间社会的影响力;三是中共积极参与和领导民主宪政运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力地争取社会中间势力的同情和支持;四是中共注重发展自身力量,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进步势力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中共社会公信力的提升体现了始终注重和强化全民族的社会动员、始终坚持和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民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决定其应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而立法不完善、检察机关的双重领导制及业务经费保障不足等是制约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的主要因素。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决定了检察机关不适用和解、调解等纠纷解决机制,在特定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撤诉。要推动人民检察院有效行使其法律监督职能,必须完善立法,为人民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行政属性是流变的,而非固定如一.原始社会的行政属"前行政"阶段;古代社会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属政治行政阶段;现当代的行政则属政治与管理行政阶段;根据其流变的趋势,未来社会的行政可能属单纯的管理行政.本文还对行政流变的原因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公共权力是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基础.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保证公共权力健康、有序、高效运作,防止公共权力异化的关键.而我国第三部门作为新兴的社会组织,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第三部门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演进。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寻了建党之初的党派合作、抗战时期的协商尝试、建国之际的协商功效以及建国之初的协商推进,也吸纳了协商受挫时期的深刻教训。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协商民主组织平台,提升了多党合作的重要地位,发展了多党合作的既有方针,开拓了社会协商的全新场域,指明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方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重申了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概括了协商民主的独有特点,将政协协商视为民主的重要形式,强调了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推进了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十六大之后,我们党将协商民主纳入政治文明视域,把政治协商融入决策程序,明确了协商民主任务,创新了协商民主理论,颁布了协商民主制度,使协商民主建设得到提升。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界定了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阐释了协商民主的独特地位,厘清了协商民主的多方来源,明确了协商民主的实践重点,拓展了协商民主的网络形式,指明了协商民主的努力方向,建构了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实现了协商民主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