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使命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在历经50多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现代台湾文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台湾文坛在短期内即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这与台湾作家因光复而焕发的创作热情分不开,同时也应归功于大陆文学和台湾文学的汇流.早在日据下的20年代,台湾新文学就已发轫并建立了自己的光荣传统.然而1937年以后的战争时期,台湾新文学遭受重大挫折,一些顽强的作家也只能默默地暗中耕耘.宝岛的光复,使这些作家内心充满“狂热的喜悦和期待”;挣脱异族铁蹄重获自由的解放感,久被压抑现得以迸发的祖国爱,使他们摩拳擦掌,积极准备投入建设家园的热潮中,而文化重建工作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日据时期的著名作家杨逵、龙瑛宗、吴浊流、杨云萍、王白渊以及叶石涛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如杨逵出版其文集《鹅妈妈出嫁》、《送报夫》等,先后担任《和平日报》新文学栏、《力行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并自创刊物,编印包括鲁迅《阿Q正传》、郁达夫《微雪的早晨》、茅盾《大鼻子的故事》等在内的中、日文对照的《中国文艺丛书》.此外,他还积极投入有关台湾文学建设和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讨论.吴浊流除了先后任职于《中华日报》日文版和《民报》外,还抓紧时间出版日据末期  相似文献   

2.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3.
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受"五四"影响而诞生,日据时代深受摧残,光复后重新与祖国接轨.50年代,官方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相结合,而作为"战斗文艺"的反叛,现代主义得到蓬勃发展.70年代,带有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论取西化文论而代之,大力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社会批判功能和民族性.80年代后,除了"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的分歧外,随着"新批评"的衰落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台湾文论界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5,(2)
<正>一当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历史,以上世纪50年代为分水岭。1950年之前,台湾文学经过日据时代五十年殖民教育,最后阶段推展"皇民化",严禁"汉学"、"汉字"。1945年台湾光复,此后从1945年至1949年,台湾社会中文和日文并行,史家称为"光后初期"。此期有两家报纸副刊,竭力推广中国文学:先是台中的《和平日报》,于1946年前后,以《新文学》《新青年》《新妇女》《新世纪》《新时代》等五个副刊群,大量引进"五四"新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现状关于战前的台湾文学,即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文学,在日本已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成绩。但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文学的研究,却没有多大的成果可以介绍。下面就有关的一些问题作直接的说明。 4年前,日本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文献要览》一书,该书收录了1945  相似文献   

6.
李金凤 《求索》2013,(4):150-152
"文艺大众化"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潮流。考察文艺大众化论争,应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原生态的期刊杂志中进行重新审视。《北斗》杂志的艺术价值论争为该问题的核心分歧点,代表了人们对文学观念和文学价值的不同认识和判断。《北斗》的多元宽容、左联言论的相对自由、左联成员的启蒙姿态,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复杂、多元的大众化讨论的面貌。《北斗》文艺大众化讨论中存在的分歧与差异,是现代文学由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转型的过程中,五四新文学与左翼文学在交锋与碰撞中擦出的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一) 科幻小说是一种奇特的文学样式。作为科学幻想,这类作品要求作者应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胆创新,超越已知的现实世界,跨越时空去开创无有之乡;作为文学作品,科幻小说亦需要有独特的内涵,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深挖人性的本质。在台湾当代文学中,科幻小说属于稍后兴起的文体。直至60年代中期,还极少见到出自台湾作家之笔的科幻作品。50年代,虽然一些少儿杂志如《学友》、《东方少年》、《良友》和《新良友》等,发表过一些科幻小说,但均为翻译之作,而且数量不多。50年代末,台湾作家赵滋蕃曾在香港  相似文献   

8.
正3月26日,台北春和景明,两岸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举行。四渡海峡共推中国文学发展两岸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新书发布会和赠书仪式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主办,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国文天地》杂志社承办,已在台湾走过了4年的  相似文献   

9.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访台散记     
不久之前,应台湾“中国文艺协会” 的邀请,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家访问团访问了台湾。访问团成员共10人,来自作家协会、大学、文学刊社,此行任务为文化交流。 访问团在台湾与台湾文学界举行了研讨会,探讨社会变迁和文学发展的关系,六湾作家陈映真等20余人和我们全团成员参加。我在发言中讲了两点,一是在世界的急剧变动中,文学应更加关注人生意义的追问,一是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文学的繁荣。访问团还与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师生座谈,参观了《联合报》副刊,参观了《文讯》杂志社(由中国国民党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