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个读了《彭德怀自述》的人.无不为彭老总对党和人民披肝沥胆、死而后已的浩然之气所震憾。这是一部中国红军的建军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史;又是一个旧中国旧军队的士兵.成为几百万革命部队领导人的历史;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然而.这样一部历史、却不是专家们坐在明亮宽敞的研究室里撰写的,而是彭老总在10年浩劫中.身处囚室.在身心俱遭残酷摧残的情况下一个字一滴泪、一行书一行血倾注而成的。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感到彭老总被毒打致残后.忍受着巨大的苦痛.在没有阳光的暗室里交待“自述”材料的情景.点点滴滴的满是彭总的血泪……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部表现我省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文学集《高风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洋溢着时代精神和英雄风采的动人之作,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中不断变革进步的缩影和记录。这部作品没有着意去撰写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多少惊心动魄、曲...  相似文献   

3.
长征既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永恒话题。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歌颂长征这一“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有提纲挈领的论著,有广征博引的考证,有饱含情思的回忆录,有再现历史画卷的文学作品,竞相从不同的角度向今人和后人展现长征的历  相似文献   

4.
董岩 《新湘评论》2006,(12):62-63
“笑谈真理”。是梁衡早在中学时代就熟记在心的一句列宁名言。几十年过去了,他没有想到。这一句话。自己竞实践了大半辈子。  相似文献   

5.
“笑谈真理”,是梁衡早在中学时代就熟记在心的一句列宁名言。几十年过去了,他没有想到,这一句话,自己竟实践了大半辈子。30多年来,行走在文学、政治与新闻之间的梁衡,先是以文学的手法将一部科学史演绎得生动形象,创作了40万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裹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然后又以敏锐透彻的笔调奏出了《新闻三部曲》,把新闻理论、新闻采写方法谈心般地告诉读者;在完成了科学史与新闻理论的通俗化之后,梁衡又将普及、转化的笔锋移向政治领域,出版了《走近政治》、《爱国的理由》这样脍炙人口的力作。2006年4月,中国…  相似文献   

6.
“笑谈真理”,是梁衡早在中学时代就熟记在心的一句列宁名言。几十年过去了,他没有想到,这一句话,自己竟实践了大半辈子。翻开这本装帧素约的《红色经典》,你一定会被它安雅平和、清谈娓娓、不矜不躁的自然态度所吸引,也一定会为它字字珠玑、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思想意境而击掌共鸣。尽管《红色经典》里说的都是些政治人物和大事大情大理,但全无干涩生硬味如嚼蜡、议论空洞形同说教的尴尬;有的是平等相待、坦诚相见的言传身教,如师如友,生动亲切,如春风扑面,灯火照人,令你心头茅塞豁然顿开,一扫政治文章在人们眼中的固有成见。显然,梁衡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改革”成为2014年度最热的关键词,2014年也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撰的《改革热点面对面2014》,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回答了人们关于改革的若干疑问。 深入调查研究,直面改革热点。该书开篇指出,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大众有什么样的梦想?为什么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没有同步提升幸福感?焦虑和不安又因何而起?中宣部理论局秉承求真务实作风,从年初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了解研究干部群众所思所想,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反复推敲,最终梳理出10个话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相关重点问题。这些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连接群众利益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福建党史月刊》2016,(7):62-62
正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主席喜欢读中国历史,事实上,他对西方历史也相当关注。他最喜欢读的是法国近代史,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是拿破仑。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曾读过法国、英国、俄国等多国出版的《拿破仑传》。粗略统计,从1910年到1973年,毛泽东读、谈拿破仑不下40次。他对拿破仑的熟悉程度,让一些法国  相似文献   

9.
《党建文汇》2014,(2):55-5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先后沦陷.3000多万东北同胞和无限的山河从此被日寇的铁蹄蹂躏达14年之久.大批被迫流亡关内.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东北军民,日夜渴望着“打回老家去”,与亲人团聚。  相似文献   

10.
正萍乡,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是传统光荣、基因鲜红的工运摇篮。这里曾经发生过无数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按照省委有关全省党史部门注重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的要求,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萍乡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萍乡市史志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党建》1997,(7)
《鸦片战争》——重大历史责任感的凝聚编者按:《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恢弘、真实地再现157年前鸦片战争历史的巨片。影片主创人员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为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努力责任感使命感忧患感导演谢晋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故事,长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聂皖辉 《党史纵览》2008,(12):45-47
张恺帆(1908-1991),安徽省无为县人.他1926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解放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他出生入死,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事业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他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勤政为民: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曲折坎坷.能屈能伸,胸怀坦荡。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安徽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德高望重:在中共安徽党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徐京 《党史纵览》2002,(9):34-35
最近读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凯夫事件始末》一书,从中受到很大教益,感受颇深。《纪凯夫事件始末》一书,共18.7万字。全书用事实说话,平铺直叙,客观公正,很有说服力。作者李之琏虽是当事人,但对事实的叙述,却没有任何主观臆断和夸饰不实之处。该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从严治党,倡廉反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龙菲 《理论与当代》2013,(10):54-55
浙江台爱情连连看节目法国专场。30岁的法国男子来华近10年,微笑面对镜头:我知道孔子,不过,我最喜欢庄子。因为,你知道的,逍遥游。自十七世纪以来,庄子哲学一直是西方人的热门话题,西人对他的关注、谈论、喜爱从未停歇。而在国内,庄子却显得颇受冷落。担心大家不读,亦或误读,袁仁琮先生明显有点着急。抚清历史尘埃,厘清误读,让先哲的智慧之光重现于今,先生用了"刻不容缓"这个词。他说:"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有深远影响的史书,编撰者司马光的主旨是“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以“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读《资治通鉴》,边读边想,每有会意,作点眉批及标识符号之类,待全部读完,略加归纳梳理,间或发点议论,杂七杂八倒也凑了若干条,算作“杂记”,又加了个正题,权充为文。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朝历代,凡明君贤臣都注意这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常思其为何主,慕尧、舜,耻桀、纣,察秦二世而亡,鉴隋炀帝之暴失天下。以至当直臣魏征死,竟痛切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相似文献   

16.
马学成 《党的建设》2012,(10):22-23
读一本好书会让人口留余香、心存余馨.眼前放着的《党的建设》就是。这样一本书。我叫马学成,是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的村支书。大墩村是积石山县的“保安三庄”之一,村内都是清一色的保安族人。随着近两年农家书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尽管扑向你群群恶魔,依然把终结的双唇紧锁,因为你有一个坚强的信念;胸中正在蛇更年期一个新的中国,面对屠刀你放声高歌  相似文献   

18.
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一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厚度,更有面向未来的高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又一篇充满革命豪情与壮志的时代雄文,在中共党史文献中堪称经典。习近平同志对全党曾反复多次地强调学习。在他的主持下,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已达33次。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 10周年了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为什么它仍然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 ,就是因为它凝聚着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需求作出理论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观点和论断。时至今日 ,这一光辉文献对于我们科学地总结历史 ,着眼现实 ,展望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把理论当教义 ,视书本为圣经 ,阉割革命理论的灵魂 ,拿本本去裁剪活生生…  相似文献   

20.
陈晋 《党的文献》2006,(5):88-91
在历史大幕开启之后,人们常常关注舞台中央上演的有关国家兴衰演变的政治、经济或军事大戏。事实上,一些不大起眼的文化细节,有时候却牵引或预示着历史大戏的走向和结局,这大体便是古人说的一叶知秋。而“文化一叶”之所以能够知“历史之秋”,就在于它是一个国家立国、救国、兴国、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力”所在。用今天的说法,叫国家“软实力”。笔者捡拾近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几个思想文化的片断,看看文化这个“软实力”究竟是如何形成、展示,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大戏走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