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贾平凹 《法制博览》2010,(14):30-31
我二十七岁有了女儿,多少个艰辛和忙乱的日子里,总盼望着孩子长大,她就是长不大.但突然间她长大了,有了漂亮、有了健康、有了知识,今天又做了幸福的新娘!我的前半生。写下了百十余部作品,而让我最温暖的也最牵肠挂肚和最有压力的作品就是贾浅。她诞生于爱,成长于爱中,是我的淘气,是我的贴心小棉袄,也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随着满清末年(20世纪初)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传人,起初推行“文明结婚”成为风气;到民国初期(20年代)婚纱花冠首次在我国亮相。留学归来的一代新人,选择在礼堂或教堂举办婚礼:新娘披婚纱,戴花冠,白色手套,手捧红玫瑰;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代替花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由亲朋好友簇拥着,多气派!  相似文献   

3.
崔欣  尉群 《工会博览》2013,(6):8-10
有这样一列从北京发出的神秘列车,成立初期,连北京客运段内部也极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它是我国行驶公里数最长的列车,往返共运行15652千米;在13个昼夜的漫长旅途中,它要对过境的所有旅客提供包括免费供应午餐晚餐在内的高质量服务.它就是隶属北京客运段联运车队,被誉为中华第一车的北京至莫斯科K3/4次国际联运列车.当记者走进这列连结欧亚大陆的列车时,发现在它诸多独特与不平凡的背后,是乘务员数十年如一日的高效工作.这里的列车员也因此被称为列车段里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4.
尹鸿伟 《南风窗》2010,(16):19-22
社会公众对裸官的疑虑,源于近年来频发的贪官变裸官、裸官变逃官事件。目前,裸官盛行、贪官外逃都已经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群体现象,但是政府却没有什么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应星 《南风窗》2007,(20):68-69
我这几年一直在关注群体上访和群体事件。从199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无论是群体事件还是集体上访,一直呈上升势头。尽管官方报道集体上访近两年有所下降,但数量和规模仍是相当高的,何况那些下降的数字中还有一些上访记录被删除之类的"猫腻"。民众的集体行动一旦开始,即使他们涉及的利益不是生死攸关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许圣如 《南风窗》2010,(11):66-68
地方"投资热"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在地方官员政绩的推动下,一次次大干快上式的地方经济竞赛在所难免,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全能政府,其辖域内资源要素动员能力会随着政治周期而循环。不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产能过剩的顽疾几乎不可能根治。  相似文献   

7.
刘红庆 《南风窗》2007,(6):84-8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是“两头热,中间冷”。并非中央不重视,财政不支持,老百姓无意识;而是上下两头在强烈呼吁,地方官员却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以保护为借口谋取别的好处。  相似文献   

8.
赵义 《南风窗》2008,(15):26-27
建立主要官员和民众的直接联系渠道,最主要的是能够不被下属包括职能部门"绑架"。现在很多地方的主要官员深入基层、集中接受民众信访后,多对职能部门发出质疑,就是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要想使官员成为说真话、讲诚信的笃行者,光靠少量的特殊勇者是不行的,要大大改造官场的场风某些初入官场的人,尤其是年轻的官员,一开始立志做清官而且发誓一心为民建功立业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后来却步步背信弃义、贪污腐败了?此中的原因值得细究。  相似文献   

10.
石勇 《南风窗》2012,(16):22-23
一些人常把群体性事件上纲为政治问题,动辄情绪化地把矛头指向制度,这完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激化矛盾。毕竟,对于有着实际利益诉求的普通民众来说,具体利益诉求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认真审视群体性事件中的"非政治"因素,有助于政府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处置。冲突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事件成为中国社会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它也在变化,因此,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按照一般的说法,群体性事件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时的一种社会后果。在性质上,它相当于  相似文献   

11.
郭庆晨 《法制博览》2011,(10):41-41
总是能够听到或看到党政机关改进工作作风的消息,总是能够从媒体听到或看到干部到基层调研、干部到乡镇“抓点”的经验和体会,这些消息和调研的经验体会,会让人心头一喜、眼前一亮:领导机关的干部真的“下去了”。  相似文献   

12.
秦海 《法制博览》2011,(2):46-47
你可以叫醒一个睡得再沉的人,你却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对于一个再糊涂的人,你不一定就没有可能和办法对他讲清某个道理;但对于一个装糊涂的人,你永远也没有可能和办法给他讲清某个道理。他总是会说不明白。  相似文献   

13.
蔡定剑 《南风窗》2010,(18):8-8
<正>今年5月,我在武夷山开会,地方官员极力推荐我们观看晚上的印象大红袍。这台节目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其在观赏场地和舞台设计上倒是非常有创意,没有剧院,以自然环境为舞台,露天看台既可极大限度地容纳观众,又省钱。配合现代的灯光技术,视觉效果倒可以激动一些妇幼儿童。  相似文献   

14.
狭名 《法制博览》2010,(13):28-28
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北方 《南风窗》2008,(2):32-33
清官思想,搞改革的人一般都有这个。清官思想不是说要把权力让给老百姓,而是想为老百姓做好事,而现代社会的清官思想就不光是做好事,还要让老百姓自己决定一些什么,这就是民主思想和清官思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夏吟 《法制博览》2010,(4):52-52
过去,人们大多称州县一级的地方官为“父母官”,不过,在那个“十官九贪”的社会,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并不多。只有那些公正廉明、贴近百姓的基层官员才配称为“父母官”。因为这一称谓,是从为百姓办事、受百姓拥戴的汉代的“召父(召信臣)”和东汉的“杜母(杜诗)”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章剑锋 《南风窗》2010,(10):52-55
不管在哪个地方,NGO和政府都不可能会有这么密切的合作,友成绵竹志愿者驿站站长唐荣脸上写着几分志得意满,现在我们和政府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8.
“信访悖论”及其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信访博弈中出现的国家常常会处在一个左右为难的困境中:既要为民做主保持其美好的形象,又要防止有人借机滋事无理取闹;既要对某些基层政府的违法现象进行严厉弹压,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基层官员的既得利益以激励其执行中央政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李克诚 《南风窗》2013,(3):82-84
这几年来,改革难以顺利推进。不改革,是因为缺乏自信,缺乏信仰。有些主要官员没有思想,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掌控能力,怎么会推行改革?另外,改革者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譬如,有人会说你作秀,会说你想捞取政治资本。  相似文献   

20.
案情回放杨某被某宾馆招收为服务员,并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凡在宾馆工作的女性服务员,在合同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宾馆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同年杨某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