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联合国维和部队“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道主义干涉”是冷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影响深远的理论思潮与实践。2011年3月30日联合国通过第1975号决议,强调要“采用一切必要手段执行任务,在其能力范围和部署地区内保护面临迫在眉睫的人身暴力威胁的平民,包括防止对平民使用重型武器”。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是冷战后海外用兵最为频繁、进行军事干涉行动次数最多的国家。研究者们通常认为,美国的军事干涉在决策和实施上具有很强的单边主义色彩,其突出特征是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在决定使用武力时一意孤行,时常将自身意志凌驾于联合国和国际法之上。通过考察冷战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重大军事干涉行动中的选择可以发现,尽管美国在使用武力的决策上较少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约束,但它在军事干涉行动中既不是纯粹依靠自身力量单干,也不是依靠其缔造的多边或双边军事同盟,而是经常性地采取联合阵线的方式执行军事打击和战后维稳行动。联合阵线的目标确定性及手段灵活性为美国主导军事干涉行动提供了便利,而规避集体行动的困境、让伙伴承担军事行动的负担、为干涉行动寻找合法性以及减少美国的投入和损失等考量,也使得美国具有招募多国参与其军事行动的强烈动机。由于当前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不少国家倾向于加入美国的军事干涉联合阵线,以便在美国主导的等级体系中获取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宪章》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侵犯主权和使用武力,但将一国“威胁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规定为例外,同时又高度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在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同时,推动安理会将一些国家内部侵犯人权的行为解释为“对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进而在它们的领土上设立了禁飞区.作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的新模式,设立禁飞区已经在伊拉克、波黑和利比亚进行了三次实践,显示其正在演变成一种国际规范,但它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因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以维护“人权”、保护科索沃地区阿族人为由,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实施军事打击,这是美国肆意践踏国际关系准则的新干涉主义的表现,开创了冷战后以人道为名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恶劣先风。科索沃战事虽然已息,但剖析美国新干涉主义的本质及认清北约新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认为伊朗的核计划就是发展核武器,伊朗发展核武器肯定会造成核扩散。因此,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打压伊朗,企图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在美国的压力下,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了五次核查,2006年至2007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696”号决议、“1737”号决议和“1747”号决议,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工作,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各种场合声称“不排除动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面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打压和力量的极端不对称性,伊朗全面分析了自己优势和短处,综合施策,巧妙运用战略战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战略压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6.
1993年5月6日和6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第824号和第836号决议,决定在波黑的6个穆斯林飞地建立“安全区”,并派遣维和部队保护那里居多数的穆斯林,但“安全区”一直是波黑“最不安全的地方”。现将6个“安全区”简况介绍如下: 萨拉热窝 位于波黑东部,是波黑的首都,为多民族聚居区。战前人口52.6万,目前约有38万,驻有1500人的维和部队。1992年4月,波黑内战爆发后,穆军控制了萨市中心区,塞军  相似文献   

7.
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终是影响美伊关系及世界局势的重要因素。今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13日伊正式宣布将无条件接受该决议。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武器核查将很可能再度成为美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导火索”。 一、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在美国推动下启动。1990年8月,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美率多国部队对伊发动了“解放科威特”的战争。战后,为彻底削弱伊拉克这只“海湾虎”的实力,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于同年4月3日通过对伊制裁的第687号决议。决议要求伊必须向联合国申报其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核、生、化武器和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弹道导弹,以及生产这类武器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韩国调整防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15日,韩国海军和朝鲜海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延坪岛以西海域,发生了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首次海上交火事件。就在海上硝烟尚未散尽之时,又传来朝鲜将发射“大浦洞2号”远程导弹的消息,从而使半岛乃至东亚局势更加趋于紧张。在韩国政府于此前后的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应对中,其正在调整中的国防战略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一、重新以朝鲜为主要防卫对象,但在对策上变武力对抗为“以柔克刚”。冷战结束后,韩国军方对周边安全形势和所谓“威胁”的判断曾发生几次变化。90年代初,刚刚签订了南北基本协议书的韩国,一度放弃冷…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法视角看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介于宪章第六章规定的和平方法和第七章规定的强制方法之间的一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干预手段。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有了重大变化,对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摆脱困境,联合国维和行动必须准确定位,坚持维和三原则,尽快制定专门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法典,正确对待人道主义干涉,完善国际干预机制,由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无核区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蒙古放弃“一边倒”的从苏政策,谋求用政治和外交手段保障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建立无核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蒙古无核区是国际社会中单个国家建立无核区的先例,受到很大的现实制约。5核国的态度始终是影响蒙古无核区建立的重要因素。1998年53/771)号决议的通过是蒙古在无核区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决议的贯彻落实并不会一帆风顺。蒙古无核区的建立对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以及核不扩散制的巩固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干涉往往成为大国霸权主义的政治工具,所以必须对这类干涉予以符合伦理和法理的严格限制.本文认为,一项人道主义干涉要能够是合理与合法的,就须同时具备至少六项限制性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必须有严格限定的正当理由,必须由联合国作为唯一合法的国际干涉权威来发动、进行或监管,必须仅仅将武力的使用当作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而其使用方式和预期后果必须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2.
失去的十年:美国中东战略失败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的“9·11”事件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走向,以“文明冲突论”为外交政策的理论指导,推行“武力反恐”和“民主改造”政策,引发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高涨。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原本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造成南北贫富悬殊的政治经济矛盾,而美国新保守主义却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出发,过高估计自身力量推行“大中东民主”,使得美在冷战后本有可能进一步巩固中东地位变得影响力大不如前。奥巴马上台后,虽然明确放弃布什时期“文明冲突”理念,努力缓解伊斯兰的反美情绪,但已很难超越中东已有的现实,十年错误路线导致的“外交后遗症”不是“灵巧外交”短期内所能挽救的。  相似文献   

13.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的民族政策及其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越共“六大”以来,越南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围绕革新开放、发展经济这一中心进行了调整,根据“六大”、“七大”、“八大”的政治报告的有关论述、1989年政治局第22号决议和1990年部长会议第72号决定、政府首脑525号指示、1993年政治局7号决议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情况,越南革新开放以来的民族政策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海湾战后,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对伊拉克实施了包括武器核查、经济制裁、设立“禁飞区”、支持反对派及动用武力和武力相威等各种手段,逼迫伊遵守联合国决议,对伊进行全面遏制。经过长达11年的国际经济和军事制裁,萨达姆虽依然稳坐江山,甚至指挥游刃有余,但伊拉克的经济和军力遭受重创。伊拉克认为,联合国长期受制于美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后,先是以“人道主义干预”,后来改用“保护的责任”为旗子,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实现政权更迭的新干涉主义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思潮和模式。这种新干涉主义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十分严重,它直接破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危害地区和世界和平,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鉴于“保护的责任”已被塞进2005年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成果文件中,因此,有必要对维护国际秩序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厘清。  相似文献   

16.
安理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背景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禁止“除执行人道人义救援和撤侨任务外的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并授权成员国采取“不包括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的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及其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决议还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等制裁措施,并要求利比亚冲突双方立即实现停火,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务院1998年1月30日发表了1997年度人权报告,这是自1978年以来美国发表的第21份人权报告。 该报告称,50年前签署的人权宣言的普遍原则“是衡量基本人权的标准”,“依然完全有效”。但实际上该报告是以美国的价值观和人权观去评判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干涉别国内政。它评称,“冷战后对自由与人权的威胁仍然存在”,1997年“强大的极权政府践踏公民的人权以维持统治”;“一些国家的矛盾冲突增加了对公民的威胁”;“转型期国家呈现出一幅进步与后退的混杂景象”,“有的滑回极权主义轨道”。对宗教自由、妇女解放及工人权利也进行了颠倒是非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日美安全条约》的“远东条款”包含干涉“台湾问题”的内涵。1972年中日复交时,就处理“台湾问题”形成了原则共识。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正以渐进方式与台湾当局发展政治与安全关系。中国应把握日本的动向,挫败其阻挠和干预“台湾问题”的阴谋。  相似文献   

19.
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索沃危机尘埃落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武力干涉暂时得手。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很多的思考。这些思考至少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霸权主义逐步发展。由于美综合国力增强以及世界力量失衡等因素,美进入一个新的扩张和干涉时期。科索沃危机就是这种扩张和干涉的集中表现,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一)科索沃危机既反映美全球战略的总体构想,同时又强化了美霸权主义和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意图。近年来,美国为确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多次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宣称,美21世纪的目标就是要“领导整个世界”,使…  相似文献   

20.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同日,联合国安理会作出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的第660号决议,8月6日,安理会通过对伊实行强制性全面制裁的第661号决议,标志着国际制裁的正式启动。此后,联合国安理会就伊问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迄今已有63项之多,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