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种珊珊 《法制博览》2015,(2):160+159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通讯事业也在飞速发展,手机短信也以其高效、便捷、实用等优势为广大用户所青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消极问题也日益显露,垃圾短信的剧增侵犯了人们的安宁权、隐私权等民事权利,因此,亟需国家法律给予严厉规制。基于这些情况,文章首先对垃圾短信进行界定,然后分析我国垃圾短信的法律规制现状及不足,继而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拇指经济"——手机短信业务发展迅速壮大,被人们称之为继报纸、电视、电台、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各种垃圾短信侵权事件也随之而来。本文旨在根据工信部即将出台的规定从民法的角度探讨手机短信民事侵权责任及完善。  相似文献   

3.
朋友的孩子在外地读大学,一日朋友收到自称儿子的一条短信,大意是手机和钱包都被盗了,这是借用同学的手机发的短信,让他立即汇款若干至某账号。朋友一看短信,第一个反应是遇到了骗子,报纸上这样的骗局多了,朋友自然不会上当。  相似文献   

4.
王静瑾 《工会博览》2006,(14):44-44
那天老公出差时,我特意叮嘱他,没重要事,别打长途,给我发短信,一定要原创,而且每天发3条以上!闻此言,老公皱起了眉头,但我不给他机会反对。我对他说:“你知道咱们新疆小伙李亚鹏发了多少条短信才把天后王菲追到手吗?几千条啊,大拇指得按多少次?要不咱俩也试一下短信情缘,对平淡的爱情  相似文献   

5.
王维平 《南风窗》2008,(6):38-39
把垃圾当成资源来对待时,我们就应该用"管理"这个词,而不是"处理"。可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垃圾管理思想体系和实际操作经验。人类历史与垃圾同行垃圾始终伴随着人类,见证了社会的兴衰发展,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3年,就有了环卫工人。但同时,垃圾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迈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美国人从1924年开始填埋城市垃圾,到了1980年代,到了无处可埋的地步。1972年以前,城市垃圾大部分都被运往农村做肥料,那时候的垃圾里极少金  相似文献   

6.
刘柠 《南风窗》2007,(11):66-68
日本庆应大学名誉教授松村高夫说:“4月27日的宣判,是政府和法院共同制造的、令日本蒙羞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石破 《南风窗》2010,(20):52-55
单向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受贿者?他为什么受贿?为什么投案自首?一审宣判后,他又为什么不上诉?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他过去教我们怎样做人,现在教我们怎样做父亲。不久前的一天,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庭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宣判,判决对象是十八名小演员  相似文献   

9.
戴玉 《南风窗》2012,(25):38-39
电子垃圾国际流通链条的确立,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欧美日已基本建立了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却没有足够能力来处理日渐庞大的电子垃圾,于是中国的浙江台州和广东汕头的贵屿镇,先后迎来了电子垃圾拆解业的"黄金期"。就在1990年,中国加入了世界各国刚缔结不久的《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并于10年后明令禁止进口电子垃圾,而这已无法阻止台州在2007年被相关国际报告称为"发达国家倾倒有毒电子废料的新地点"。在发达国家,电子垃圾可经由指定的  相似文献   

10.
依山傍海,红瓦绿树,风光秀丽。有着东方夏威夷美称的青岛,夏日里显得更为诱人。位于著名风景区栈桥海滨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几个庄重的大字令人驻足起敬。 1992年6月26日上午,在这里公开宣判的一桩不同寻常的案件,通过新华社电讯的传播,很快引起了海峡两岸的关注。新华社6月27日电: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6日上午对26年前驾机叛逃台湾的李显斌进行了公开宣判,依法以投敌叛变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铤而走险 1965年11月11日,是空军驻浙  相似文献   

11.
捡垃圾的人 富有的城市,扔掉的垃圾,养活着捡垃圾的人。捡垃圾的人埋头垃圾堆里,像躬身土地的农人专注寻找不是垃圾的垃圾。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新规自5月起正式实施。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初始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让人们学会垃圾分类。于是,在很多单位和社区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负责告知垃圾分类信息,定期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他们指导市民分类投放垃圾,并伴随着恶臭对投放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他们因为辛勤的付出得到尊重,也常常遭遇市民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甚至是辱骂……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本期的聚焦,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3月18日上午,北太平庄街道总工会爱心志愿服务队来到枫蓝商务楼宇开展志愿者活动。当看到志愿者对垃圾站中的废弃物进行垃圾分类时,广大商户纷纷点赞。通过活动,各商户进一步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提升了垃圾分类意识,进而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裆下整风     
刘原 《法制博览》2010,(10):27-27
最近扫黄之风甚炽,各大网站在扫,中国的阿姆斯特丹—一东莞在扫,现在连手机发个黄段子都要治罪了:短信里如有不良信息,移动即停止短信功能,勒令你到营业厅给公安写检讨书。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山东××县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一名计生办的干部强行给一名未婚少女戴上节育环,并将其与狗关押在一起长达5天5夜,导致少女精神崩溃。这位少女经历了怎样的噩梦……  相似文献   

16.
王长鹏 《法制博览》2015,(5):121-122
2013年,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75个国家和地区保留死刑;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仅有58个国家宣判了死刑;且在宣判死刑的国家中,仅有22个国家执行了死刑,在全球来看,仅有少数国家尚保留死刑。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目前尚不具备在立法上即刻废止死刑的各种条件,然而从《刑法修正案(八)》到《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我国正努力缩减死刑适用范围的事实已是有目共睹。本文将从全球死刑废除的趋势出发,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再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对我国逐步废止死刑的路径选择予以探究,以期对我国死刑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7月1日之所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日子,是因为在进行20多年垃圾分类宣传倡导后,上海通过立法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上海成为在垃圾可持续管理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从实施开始,上海就经历着无数的质疑,还有网民们不断地调侃。半年过去了,上海成效如何?在年初召开的上海市人大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时任上海市长应勇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一系列数据:上海着力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基本形成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大力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全国垃圾分类热潮的掀起,"零垃圾"这个有助于垃圾源头减量的概念或许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但是,鉴于长久以来生活习惯的原因,可能大部分人仍觉得很难有动力去落实、去行动,更是难以想像一家四口人一年的垃圾,用一个罐子就能装下。"零垃圾"与"断舍离"有异曲同工之妙,最早由一位叫比亚·约翰逊的法国女士提出。她的倡导是尽量不制造任何垃圾的"苛刻"生活,利用各种手段为地球"减负",比如杜绝使用一次性商品,把多余的物品转赠他人,或者捐给慈善机构,把生活中可降解的垃圾进行堆肥处理。  相似文献   

19.
员工在一个周末被公司手机定位,认为是剥夺个人空间的侵权行为,即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而公司则认为,进行手机定位跟踪是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单位的权利。双方于是走上法庭。2007年12月,此案一审宣判:公司构不成侵权。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首发路产分公司工会干部变身为"宣讲员",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他们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垃圾分类知识微课堂、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张贴宣传海报,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变身"守桶人",指导垃圾分类落实。他们还以面对面讲解、互动体验小游戏等环节,带领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为进一步帮助职工加强对垃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