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同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对斯大林的这个民族定义适用的范围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理解。有的认为这个定义只适合于资产阶级民族,有的认为只适合于阶级社会以后的民族,有的认为这个民族定义适合于原始社会以来的一切民族共同体的广义民族。我认为,依据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内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后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从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存在的比较稳固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这种稳固性长期性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这一点正是研究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规律的一把钥匙。研究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的规律性,既要对民族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作宏观分析,也要从微观方面揭示社会诸因素和民族相互联系中的具体矛盾。  相似文献   

3.
民族和宗教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范畴。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人们共同体,宗教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现象。宗教不是民族的一个特征,一个民族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民族也可以信仰同一种宗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又有很密切的关系。民族问题中有一个宗教信仰问题,宗教问题又往往以民族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复杂交错;对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采取什么态度、执行什么政策,往往被看成是对这个民族采取什么态度和政策。因此,在民族问题中,宗教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因素;在民族政策中,宗教政策也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物质特征和精神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它作为一种稳定的、凝聚力很强的社会实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从来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政治则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民族和政治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探讨民族因素与政治体制、政治行为的关系,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正确认识和掌握政治发展的规律,从政治科学的意义上来看待民族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部族     
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和民族四要素理论,我把人类历史中的民族共同体划分为三种形态:民族共同体原始形态——部落、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部族、民旅共同体高级形态——民族。民族共同体一词的含义,相当于传统广义的民族。部族不同于氏族、部落,也不同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形成的民族,但是它与它们共处于民族共同体这个体系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属于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它,氏族、部落无发展出路,没有它,资产阶级民族也没有产生的基础。一、部族的形成部族产生于阶级社会产生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其逻辑表现在出场逻辑、在场逻辑和未来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出场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内蕴着民族工作的"五个认同",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民族作为一种稳定的、凝聚力很强的社会实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从来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构成民族的诸种要素中,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作用。政治则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民族和政治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心理素质都属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探讨  相似文献   

8.
原始民族的形成问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对此极为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原始民族的形成问题,却说法不一,争论不休。本文试就原始民族自然形成的时限、前提、基础、途径及其类型这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以期争鸣,不妥、荒谬之处,乞请识者斧正。 (一) 民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由于共同经济的内涵不同,民族可分为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四种不同的历史类型。学术界综合民族学、考古学及历史  相似文献   

9.
孙学玉 《政治学研究》2022,(2):21-30+167-168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习惯于民族差异化研究,从族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民族习俗、建筑、饮食、服装等,倾尽笔墨,“族”分缕析,较少从国家、法治、公民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角度研究民族问题、看待民族政策。本文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论断,总结了民族理论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思想基础的深刻考量,揭示了中华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必然;主张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规律研究,科学回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澄清人们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建议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汲取国外民族发展经验教训、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重视防偏纠偏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这两个表述资本主义时期民族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概念,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但我怀疑它们的科学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给民族下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它表明民族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同于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以及以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氏族组合而成的部落,也不同于以人们的遗传特征划分的种族。这个定义还表明,民族是以  相似文献   

11.
一、必然性和必要性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利益群体是人们在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利益群体是比阶级宽泛得多的概念,我国现阶段存在着众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令人惊叹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网络都在打破原有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屏障。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人们用以在网上结成电子共同体并促进该共同体之维系和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工具,它还成为人们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以及实现各自不同行动目标的一根有力的杠杆。网络的出现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确实给人类交往活动与生存状况带来了质与量的飞跃,并使得人类主体的社会性和共同性得到了一种空前的延伸与发展。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它叉在同时以一种抽象的、被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增加了人们行动环境的符号性和虚拟性。  相似文献   

13.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只有具备这四个特征才称其为民族。但是民族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民族的发展。现在,大部分民族的存在。虽然具备着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是有相当一些民族已经不完全具备这些了。而是只具备其中的两三个或者一个。民族发展的趋势逐渐使一些特征消失。但是,这些民族并没有因为失去某些特征而消亡,或者被其他民族共同体所同化。相反,同其他民族(即具备有四方面特征的民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提出的这个民族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对于全面论证和正确阐明俄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纲领,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民族纲领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各国马克恩主义政党解决民族问题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一词,多年来使用上很不一致:或在习惯上泛指历史上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或就它的科学含义确称一定历史时代人们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古代民族”说,斯大林提出了“近代民族”说,人们随其所是而各采斯说,发表了各种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周平 《政治学研究》2020,(1):32-44,M0003
突破中国民族话语中以“民族”概念专指少数民族的思维的限制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民族”概念最早形成于欧洲,指的是具有国家形式的人群共同体。这样一种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具体表现为国民的共同体,是在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形成后便将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蕴涵于自身,使其成为蕴涵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的人口组织形式,并为欧洲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民族”概念的使用范围拓展以后,不具国家形式的各种历史文化共同体也被以“民族”概念来指称和描述,从而使民族的种类迅速增加。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又对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治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和国际政治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如此形态多样和影响深远的民族现象,政治学者不能漠然视之,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关注和研究。由此形成的民族议题,既是政治学理论和知识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解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和发展及政治学知识体系完备和创新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民族定义评析及对现代民族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的定义,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和《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答梅什柯夫、柯瓦里楚克及其他同志)》中作过基本相同的表述,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从提出迄今已经七十多年。七十多年来,尽管中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者不断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不少人提出了新的定义并对民族的特征进行再划分,但是仍然没有一种新的定义能够取代斯大林的定义。斯大林的这一定义及其对民族的跨征划分“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研究者所普遍使用,事实上也为欧美和日本不少学者所接受”。众所周知,斯大林的这一著名定义是在对鲍威尔、石普林格尔等人对民族这一人们共同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这一基本概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几个基本特征。这篇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列宁曾对这篇著作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文章写得好极了。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注释第一○三条》。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又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书中,重申了这一定义,并将第四特征更加完善地表述为:“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极为突出的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搞好民族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其所属政治系统表现出来的一种政治归属感,它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叠加,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呈弱化态势,这需要从多种路径着手,以提升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感,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对于创新完善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复兴的涵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统一于复兴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应,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开拓世界历史、国家、民族、国民四个维度以形成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兼顾规模和效率,平行推进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的建设;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作出相关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作为国民共同体的建设,要从全体国民和国民个体两方面,增加扩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民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