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尤其是传统西方大国的质疑之声和忧虑之情与中国力量的提升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中国"和平发展"话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重大全球性命题。由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当今世界话语体系中西方话语权的绝对优势、东西方文化差异、目前西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理论自身的建构与传播存在的问题,造成中国对和平发展理念的追求并没有在国际社会赢得足够的认同,极大地阻碍了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挑战。为了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为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千年梦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坚定意志、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论构建与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进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的统一,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正当利益包括其在台湾的经济利益,只会给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毋庸置疑,两岸关系牵动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中国统一将是亚太地区地缘战略重大事件。长期以来,有看法认为,一旦海峡两岸走近并实现统一,中国将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自1949年起即处心积虑经营的第一岛链封锁线,冲出四海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实主义者关注国家间权力平衡,相信零和规则和战争不可避免,不认为中国会和平崛起。自由主义者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对中国崛起有着更乐观看法。但是不能简单把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分析贴上"亲华"或"反华"标签,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自己理论服务,为自己国家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4.
对于英美政治、法律文化传统中的"civil disobedience",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违法行为,所以与"善良违法"的译法相比,"公民和平抗法"的译法似乎更为妥当。"公民和平抗法"是英美社会抗议的一种古老传统。从历史文化传统角度看,这源自从英国历史早期就形成的独特法律文化与政治文化传统。在当前中国"暴力抗法"现象还不时出现的情况下,认真与公正对待"公民和平抗法"行为,不但不会危及法治,而且还会有助于良法之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相似文献   

6.
<正>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自己的坚定信仰。所谓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过程中,中国和平基因始终是一个重要元素。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与中国和平基因对接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基因,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和谐,内蕴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虽然形成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但它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三重历史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本质上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形成的时间不长,而且中国和平崛起尚处于进行时,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并非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经验,有利于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自信。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未来前景究竟如何,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它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中国和平发展能否成功实现;二是和平发展道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崛起后的中国会不会谋求霸权地位。处理好这三个问题,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将是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8.
<正>人民爱好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人民维护和平。人民,是中国和平基因的关键构成要素;和平,亦是中国人民不变的美好追求。人民爱好和平,源于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烙印。悠悠中华五千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是"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和平思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典型的民族性格。人民爱好和平,源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谐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核心是"和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始终不懈努力,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将自身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0.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8)
【时政】温家宝出访南亚四国温家宝总理于4月5日至12日对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其间出席了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亚洲合作对话第四次外长会开幕式,并在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温家宝说,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首先是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亚洲地区互利合作发展势头良好,相互利益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南亚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资…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24)
正459.除了两岸经济合作带来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条件。台湾的和平与安全与大陆息息相关,一方面,唯有中国不断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不会有甲午战争失败割让台湾岛的悲剧重演;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台湾将难保和平与安全。——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460.我渴望中国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朱海安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相似文献   

12.
袁学哲  ;庹道中 《传承》2014,(6):98-99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出席印尼APEC峰会和文莱东亚系列峰会,传递的东盟外交政策理念一脉相承。妥善处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立足中国在东盟的国家利益诉求和政策目标,对于中国和平发展机遇期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  相似文献   

14.
郭晓东 《传承》2012,(18):73-75
作为国际社会中"中国责任论"的主导者,美国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表明其对华战略的新调整,意图在承认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利益。美国不断热炒的"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将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界的和平稳定取决于大国关系的稳定,而"零和博弈"不会对任何一方有好处。因此,针对中美贸易摩擦,两国只有回到谈判与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来,去除战略误判,才是正确的选择,才能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双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现实依据.从列宁的"和平共处"到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倡导的和平外交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外交原则,也为我国在21世纪确立和平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全球化的大背景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下的全球利益的共同维护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中国地缘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特性和发展模式的成功所带来的国力的提升,则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加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陈键兴 《台声》2014,(6):16-17
<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5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经得起风浪考验。两岸关系风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2014年3月22日-4月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习主席这次欧洲之行举世瞩目,也是中国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行动。访问成果丰硕,历史将会证明这是一次对中欧关系有巨大推动的访问,是中欧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飞雪迎春到,新的一年——1994年的来临,使人类又向21世纪迈进了一步。我们谨向各国读者、朋友恭贺新年快乐!我们祝愿新年的钟声,成为人类和平之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仍然是当今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也正为此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层面看,对和平概念最一般的表述即"非战争"。从实践层面看,现实的和平是一种包含着冲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拓展了人们关于和平问题的视界。和平是"客观存在的状态",是主体的行为方式,并体现为规则、规范或制度。作为客观存在的状态,和平是多重利益的结构性存在,不同的利益应当在求同存异中寻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