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5年发布的《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明确规定检察机关要逐步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作为固  相似文献   

2.
目前,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正逐步被我国司法实践部门推行。自2005年12月15日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2006年3月1日起,全国范围推行检察机关在对职务犯罪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过程中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制度。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21条明确了该项制度,并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因此,认清我国2005年以来该项制度在检察院自侦案件中的司法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司法经验,探索我国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全面推行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在西方国家的侦查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并经实践证明 ,具有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规范警察讯问行为等程序正当效果。在我国推行侦查讯问录音录像技术 ,除了要解决获得警察的支持与经费两大问题之外 ,还要制定严格的关于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操作规则 ,并使看守所处于中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刑事错案的曝光率上升,侦查人员非法讯问行为也几经公开,国家司法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伴随人权保障理念进入大众视野,为严格规范我国侦查机关执法行为,重塑司法公正形象,录音录像被引入至侦查讯问过程中,成为期间监督手段.公安部门及检察部门先后出台《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等操作性规范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进行全面规定,但其中就侦查讯问录音录像资料保存方式的规定仍采用传统的硬件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显得十分违和,长此以往也将为侦查讯问资料的留存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科学构建侦查讯问录音录像信息管理系统是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5年11月1日发布《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决定从2006年3月1日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进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所谓"同步录音录像",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有关人员对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整个过程用录音或录像予以记录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下称“讯问录音录像制度”),自2005年12月15日高检院出台《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而在法律规范层面上予以确立。随着2006年3月1日起在全国检察机关的分步实施和分级推进,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层面上开始运行。而在制度实施前后,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高检院下发了《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从2007年10月1日起,全国检察机关全面实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那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能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若能,又属于哪一种证据形式?笔者试着对这一问题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8.
石学友 《法制与社会》2011,(33):139-139
2011年5月14日至15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对职务犯罪实施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认真坚持并不断健全完善。实践中对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法律性质、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与讯问笔录之间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制约了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这项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现在讯问录音录像资料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出示,更有必要明确其证据种类。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解决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法律性质,是这一制度走向成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建中 《法制与社会》2013,(31):188-188,190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检察机关讯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的规定,将同步录音录像从内部工作制度提升至法律层面,对检察机关依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梳理检察机关推行同步录音录像工作存在问题,.并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曾美清 《法制与社会》2013,(28):270-270,282
新刑诉法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侦查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实施讯问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不仅可以遏制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保证讯问程序的合法性,也可以遏制犯罪嫌疑人随意翻供,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笔者结合近十年来开展该项工作的体会,谈谈在新刑诉法下推进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小蓓 《犯罪研究》2011,(2):92-95,111
目前学界对非法证据规则的研究兴趣多集中在其产生背景、价值、发展、构建等方面,鲜有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用中检察监督问题加以研究探讨。本文从中国的宪政状况和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并论证建构一种“以检察机关排除为主、以审判机关排除为辅”程序,即主张确立检察机关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用中的主要主体地位,并辅以相关的配套工作机制与措施,从而为确立中国特色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夏菲 《犯罪研究》2011,(2):103-111
英国警察最初与普通公民一样,基本上不具有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权。司法判例以及20世纪前期发展的法官规则认可了事实上存在的警察讯问权并确立了基本的适用规则。由普通法调整的状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制定法在规范警察讯问程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公民的沉默权予以限制。警察讯问权总体上不断扩张,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法和制定法都努力保持警察侦查权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For the first time, the UK Criminal Justice Act (1991) allowed the videotaped evidence of a child to be substituted for the child's evidence-in-chief in a criminal court.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evaluation of that legislation. One hundred and fifty children were observed testifying in a criminal court in the UK. The use of the videotaped evidence and subsequent cross-examination of the child witness (usually via the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 was also observed. The data base from 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of all trials involving child witnesses in England and Wales was also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ideo technology into the criminal courts reduced the levels of stress of child witnesses but did not increase the conviction rates.  相似文献   

14.
金昌俊 《河北法学》2011,29(11):172-176
韩国近年来通过制定《犯罪被害人保护法》、《犯罪被害人保护基金法》以及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构建了内容较为完善的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韩国改革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是以保障实体性利益为中心而进行的。以介绍韩国新的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为媒介,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适应公安机关办理现行犯案件的现实需要,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117条增设了对现行犯的口头传唤措施,但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立法的科学性不足,当下实践中,现行犯案件中初查措施的适用乱象纷呈。现行犯案件初查中强制措施的适用既具有现实必要性,也具有理论正当性。应当将现行犯的立案程序独立设置,同时修改拘留制度,以明确被口头传唤或者无证拘留后的现行犯的犯罪嫌疑人身份,解决紧随其后的讯问行为的合法性以及讯问笔录的证据效力,消除"先侦后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人权保障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力度成了各国人权保障水平的标志。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更容易受到侵犯。对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精神,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侦查讯问制度,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我国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7.
Jeffrey Butts 《Law & policy》2001,23(2):121-124
Problem‐solving courts have become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U.S. justice system, and their popularity appears to be growing internationally with courts under way or in development in countries such as Australia and Great Britain. Drug courts are the most visible type of problem‐solving court, but other varieties are beginning to take hold. Mental health courts, domestic violence courts, and community‐based courts among others are beginning to handle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the legal workload in many jurisdictions. Criminal law violations as well as neighborhood conflicts and interpersonal disput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referred to problem‐solving courts rather than to traditional criminal or civil courts.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discover practitioners' appreci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changes that the Youth Just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99, largely implemented in 2002, will have on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 of vulnerable groups. Method. Police officers and social worker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that asked about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Youth Justice and Criminal Justice Act 1999. Results. Practitioners thought that a large number of interviewees would be eligible for the special measures allowed within the remit of the new act.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act would result in achieving best evidence with respect to accuracy and recording of interviews and in less discrimination against vulnerable groups. However, it was believed that implementing the act would be demanding in terms of time and money. Conclusion. Police officers and social workers sh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views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icacy of the new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19.
“机关”不宜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昌 《现代法学》2007,29(5):54-58
机关应否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在1996年修订《刑法》时即存在争论。我国1997年《刑法》第30条明文规定"机关"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但争论并未因此而停止。通过对"机关应否规定为单位犯罪主体的争论"和"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得失"的评析,可以看出将国家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弊大于利,因而虽有规定,却没有执行,实际成为置而不用。据此,"机关"不宜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刑法》第30条中的"机关"一词还是取消为好。  相似文献   

20.
陈卫东  孟婕 《法学论坛》2020,(3):120-129
经过《刑事诉讼法》三次修改,中国的刑事辩护制度在立法上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已与国际规则和标准接轨,律师的各项权利不断丰富发展,日益完善。但时至今日,唯独律师在场权没有落实。西方法治国家均建立了讯问时律师在场权,并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模式。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入法,律师在场权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其在我国已具备现实可行的条件和契机。鉴于制度本土化的诉求,应当考虑借鉴消极面向的基本范式,即以监督和事后反馈的方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制度改革需要详细构建侦讯期间律师在场权的适用范围、供给来源、权利类型和流程设计等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