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刑事习俗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刑事立法、司法和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致使基层司法人员在习惯与规则的边缘如履薄冰。在坚持刑事法制统一和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生产、生活方式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刑事法律变通,是解决藏民族刑事习俗与刑法间冲突的有效径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有《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较为详细地阐明了各种婚姻法律关系,为解决大多数婚姻家庭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考虑到我国民族群体复杂的现状,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量存在,显然仅仅依靠国家制定法来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婚姻家庭问题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寻求我国《婚姻法》与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在良性互动中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司法机关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民间调解在解纷过程中可以弥补公力救济的不足。本文以维吾尔族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为维吾尔族农村民间调解的发展提出建议,希望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国最大的民族散杂居省份,河南的省情决定了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睿 《法制与社会》2014,(18):215-216
近年来,由于历史、民族和地缘因素,边疆民族地区一直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区。与此同时高校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利益多元化和敌对势力插手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其应对处置十分复杂。我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多数聚居在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特点和原因,努力探索有效的预防与处置工作机制,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维护边疆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就不会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更不会有全国的社会稳定。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性,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关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根本,培育积极政治心理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青海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大省之一,其公证发展状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公证制度中具有典型性。《公证法》实施之后,青海公证得到长足发展,现全省公证机构44个,公证人员2011年增加103人,~①2012年增加110人,~②公证队伍人数呈现递增趋势,业务素质大大提升,公证业务量持续增长。但总体而言,青海公证工作发展未能完全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而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但在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大量流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乡误作民族自治地方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族乡制度是为解决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特殊政治制度,它有别于为解决民族聚居地区问题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将民族乡误作民族自治地方的现象需做一深刻分析,防止谬种继续流传。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乡规民约成长于少数民族聚居的乡土社会中,构建民族地区乡规民约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并使之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新的主导力量,对于稳定农村社会生秩序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针对此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民族高校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教育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育和管理意义重大: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也是与分裂势力和恐怖势力作斗争的需要;事关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关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本文重在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策略上,提出三点措施: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分层管理,注重教育的过程性;鼓励树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典型;毕业生党员跟踪管理.  相似文献   

12.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关系的和谐是全区社会和谐的根基。为了更好地实现广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平安广西,我们必须采用法治的模式来进行治理。本文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自治立法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广西民族法治的建设研究,以期对平安广西、和谐广西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谭万霞 《法制与经济》2008,(10):114-116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关系的和谐是全区社会和谐的根基。为了更好地实现广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平安广西,我们必须采用法治的模式来进行治理。本文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自治立法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广西民族法治的建设研究,以期对平安广西、和谐广西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道德发展的源泉之一。端正对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的认识,把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地区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之中,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加强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探索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实现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的形成主要靠公民意识的培养,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只能借助和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现阶段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意识教育延伸,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深入探索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成合格公民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6.
冯景  刘泽  赵丹 《法制与社会》2015,(4):219+227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之一.民族院校大学生作为促进各民族地区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论述民族院校学生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民族特点、教育实践、时代精神、教育机制几个方面对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希 《时代法学》2008,6(4):105-111
我国复杂的民族状况决定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犯罪控制的特殊性及难度,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应当在我国民族地区发挥预防犯罪的社会控制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中,民族习惯法应当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法治构建中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张建军 《犯罪研究》2008,(3):7-12,20
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一个藏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该地区的刑事犯罪案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传统的自然犯比重大;盗抢牲畜犯罪一直较为突出;命案大多发生在牧区,突发性强;刑事案件法外调解普遍存在。因此,为了妥善、及时地处理该地区的犯罪案件,维护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当结合藏民族的特殊性,对“两少一宽”的刑事政策予以解读和贯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  相似文献   

20.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作为党的维吾尔族领导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做好本民族的工作,承担起维护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