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铁元 《实践》2008,(10):37-38
近年来.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鄂尔多斯市根据当地实际,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2007年鄂尔多斯市粮食产量达27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1350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3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牧区经济社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鄂尔多斯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就的取得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3,(29):52-53
从打造一个亮点,到形成一条示范带,再到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六枝特区以村庄整治为龙头、产业发展为支撑、乡风文明为引领,全面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以点突破打造一个新亮点从2012年下半年起,六枝特区郎岱镇阿乐村开始有了"名气":青山环抱、绿树茵茵,一栋栋农家"小别墅"掩映其间,魅力阿乐吸引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农家旅馆大受亲睐.  相似文献   

3.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5.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亿万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直接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智力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是农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7.
郑文 《支部生活》2006,(11):17-17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住“六个关键”:一是推进产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牛产是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要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通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基础设施搞不好,农村面貌变不了。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要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要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潜力。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雷景贵 《奋斗》2006,(3):38-40
沼气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的模式,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村环境优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宏昌 《奋斗》2006,(8):30-3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给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10.
陈剑锋 《求实》2007,(10):89-91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农业增长的成本不断上升,农民收入增幅越来越小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开拓新的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生物质能源产业为新农村建设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生物质能源具有产量大、可储存、碳循环等优点,为解决我国能源紧张和环境治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新农村应当怎样建?如何才能按照全会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都在加肾行动,积极探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来自各地的新经验、新做法,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让我们首先走进寿光大地。去感受一下那里农村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整体系。它既有物质文明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应当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而乡风文明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已经载入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走进整洁、绿荫掩映、规划有序、错落有致、街齐路平的新农村.你会为她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叹,而这一切和我省实施的土地整理是分不开的。土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农田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为改善农牧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我省各地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农民稳定增收和生活宽裕创造了条件。通过改造旧村庄和整治“空心村”。归并农村居民点。改变了村容村貌,使农民居住的环境和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今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基本内涵和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说到底,就是激发农村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品严重短缺、供给不足,是制约云南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突破这一瓶颈,既是云南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又是保证新农村建设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创新思路举措,构建长效机制,加大公共投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社会的保障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才能促进云南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小军 《学习月刊》2013,(23):45-45
开展新型农民培育活动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9.
杨伟光 《新长征》2006,(11):29-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好农民的文章,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6,(2):11-12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用20个字作了高度的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20字的摹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