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唐碑     
肖白 《前进》2006,(6):56-56
古来胜地多藏宝。在山西省会太原晋祠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镇祠之宝,即大唐天子李世民御制唐碑。  相似文献   

3.
太原在2003年举办了纪念建城2500年的活动,他们把城市的起点定在了公元前497年。依据的是晋阳城建城的时间。可是,晋阳城早在900多年前就被宋太宗赵光义烧毁了。在今天的太原城里,能看到的故迹也就是建造于明代的双塔和残存的崇善寺了。除了古书上  相似文献   

4.
贞观宝翰亭     
隋朝末年,太原人李渊镇守河东。其子李世民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还练得一手好字,是个胸怀大志的青年。那时晋阳一带,到处都流传着歌颂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的功德。李世民从小就对唐叔虞怀着仰慕之情。当时隋炀帝荒淫残暴,肆意欺压百姓,搅得天下不安。李世民常常跑到晋祠唐叔虞祠内,跪拜在唐叔虞像前,痛斥隋炀帝祸国殃民的暴行,并发下誓言:推翻隋朝,为民除害,得天下后,效唐王一样,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强盛。后来,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了隋朝,为发扬唐叔虞治国功德,故定国号为“唐”。李世民继位时,年号称“贞观”。…  相似文献   

5.
并萱 《今日山西》2003,(2):13-13
今年,古城太原以崭新的风貌迎来了建城2500年。在2500年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有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太原市委、市政府把今年确定为“招商旅游年”,并组织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展示太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新世纪新太原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富裕文明的新形象。据历史文献记载,晋阳古城见载史籍的最早年代是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太原古称晋阳、并州。西周时(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属唐国领地。公元前497年,建成晋阳城(今晋源镇以北一带)。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置…  相似文献   

6.
《春秋》2017,(4)
<正>店头古堡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背靠蒙山,面向龙山,村前紧挨的风峪沟口离晋阳古城仅5公里。风峪沟是古代晋阳城西通古交、娄烦以至陕甘的主要通道。从春秋战国到宋朝,这里曾发生过重大战争。因店头古堡位于风峪沟口,它是晋阳城的西出口,扼守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直到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淹  相似文献   

7.
佐人 《现代领导》2009,(8):30-31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登基初期常说的一句话,记载在《贞观政要》上。 “把群众的批评当作一面镜子!” “要以英雄的崇高思想为镜子检查自己!”  相似文献   

8.
太原访古     
山西省省会太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它的前身既称晋阳,又叫并州,最初建于三千年前的周朝.战国时期(前四七五——前二二一年),它曾是赵国的都城.唐高祖李渊(六一八——六二六年在位)凭藉它的"地势险要,经济富庶",起兵伐隋,夺得天下.五代(九○七——九六○年)时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也都是从晋阳起家当了皇帝的.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宗赵光义在这里推翻了北汉政权,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古城也被毁坏得片瓦无存.  相似文献   

9.
太原是我国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春秋以前,太原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九朝古都(陪)都之称。悠久的历史给这一片热土留下了丰富而闻名于世的古迹。近年来太原市政府加大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促进作用。开放的太原蕴含着古晋阳文化的底韵,独特的景观凝聚了古晋阳人民的智慧。太原要面向世界、世界想了解太原,我们的旅游业大有潜力、大有作为。实施精品战略,以特色产品带动旅游整体上档高…  相似文献   

10.
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的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几可乱真。太原仿古铁器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2.
文笔双塔     
天上的神仙闷得慌了,也总想看看人间的生活。这天,太上老君闲得实在没意思了,就下凡来到太原府。太原府地处汾河平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已成了中华大地上有名的“锦绣太原城”。太上老君先到了北边的窦大夫祠,但见荷花映日鲜,古祠林木幽,参天的古木,令他心旷神怡。可他到了城东,却见荒凉的山丘、稀疏的人烟,凄凉无比。太上老君不由联想起他在城中路过的文瀛湖。那湖中一桥飞架,桥两边自然形成两片湖,多像两层天然巨镜,又像一揭开盖的砚台啊!我若把自己的笔捡两支来此相配,岂不妙哉?!他老人家想到做到…  相似文献   

13.
出太原西南行25公里,有一座悬 瓮山。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多的晋水。在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口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这就是三晋名胜──晋祠。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是祀奉西周时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词堂,后因位于晋水发源地,故名晋祠。晋祠创建年代不详据北魏邪道元《水经注》载:“沼西际山枕木,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足以证明在1500多年前…  相似文献   

14.
读罢《人民公安》今年第8期所刊王仲方同志的《振聋发聩的声音———随罗瑞卿部长考察派出所笔记》,罗瑞卿部长那严肃而又亲切的面容仿佛浮现在眼前,他那略带四川口音的响亮有力的话语似乎又萦绕在耳际:“每个民警都应该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父母亲,不应该把自己看成...  相似文献   

15.
太原,古称晋阳,又称并州。据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隋末,由于李渊在这里起兵创建帝业,立国号为唐,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使得太原在千年之中久负盛名。最近,记者访问了太原市委书记侯伍杰。他一见到记者,谈起在新千年里使千年古城换新颜的新打算,便兴趣盎然。他用凝重的话语首先说道:“站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交汇点上,我深感责任重大。过去我们落后了,现在我们要奋起直追,要在新千年里,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把这座千年古都,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城市!”何为现代化?如何让这座古城在新千年里焕发出勃勃生机?侯伍…  相似文献   

16.
据说“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著述功德的一种文字,久而久之,成为了韵文的一种形式。古往今来,人们沿袭运用了这种文体,有用以规戒自己,为己立铭的;也有用以衷告他人,为人劝警的。铭中之名者,当首推唐人刘梦得《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警世骇俗,千余年来传诵不衰。现在,人们又把“铭”作为一种武器,针砭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近读一刊物中披露一篇《科室铭》,吟之,有些味道。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我国的盛世,李唐时代的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我读过《李世民传》,深知李世民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非常开明。他和谏臣魏征的关系,是大家熟知的,和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合作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盛赞李世民,同时也盛赞魏征,称赞房玄龄、杜如晦,李与魏,房、杜,在当时就是主明臣贤两相悦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远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18.
太原,古名“晋阳”,又称“龙城”,始建于春秋末期,迄今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山川毓秀,人文荟萃,自古就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和“先有晋阳,后有汉唐”的美誉,曾是中国北部政治、文化、军事、交通的中心,是九个王朝的国都或陪都,到19世纪,晋商叱咤商海,号称“海内最富”,几度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坚实的科技力量,以及距离首都北京660公里、距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20.
狄仁杰(公元607--700年)唐大臣。字怀英,太原南郊狄村人。曾任唐中央最高法官大理丞,还做过江南巡抚,豫州刺史。他为官清正、刚直、机智,受到唐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皇后的重视。狄仁杰在作江南巡抚时,曾废除江南神祠1700多所。狄仁杰明知武则天信佛,但他并不因此示弱。狄仁杰为官秉正,也多有传闻。他在作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时,勇敢地救下了被元帅张光辅定了“忤逆”罪名将被处死的两千多人。这些人后来改为流放边境地区。狄仁杰在宁州做过刺史,受到人民的拥戴,给他立有“德政碑”。那批流放者路过宁州时,宁州人民出来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