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闻法刍议     
一为什么要制订新闻法?它的重大意义还需要好好研究。1980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些代表提出应该制订新闻法,新闻界的同志很赞成。但是有不少同志却不以为然,认为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在党直接领导下的,一切按党的政策、方针和指示办事就行下,还要什么新闻法?订了新闻法,究竟是按党的领导办还是按新闻法办?以后,在北京新闻学会召开的新闻立法座谈会上,呼吁制订新闻法的同志谈到“记者对事实负责,报纸对法律负责”时,有的同志又批判说:“怎么能只对法律负责呢?还要不要对党对人民负责  相似文献   

2.
非凡 《天津律师》2002,(1):9-13
民间流传着两则与法官有关的笑话:一天,一个派出法庭的法官在村里审理一起案件时,被胖妻唤住,称自家的猪跑出了圈,于是,他暂停审案撵猪而去。待猪被赶回圈里,法官重新回到审理现场后,问当事人:“我刚才审到哪里了?”另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当事人拿到判决书后,发现其中有“根据《新闻法》第23条判决如下”的字句,惊讶地问法官:“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你怎么能这样判呢?”法官的回答理直气壮:“我觉得新闻法就应该这样规定。”民间笑话虽然未必真实,但百姓对法官素质的不满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1980$在全国人民Jt表大会上,来自新闻界的1980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来自新闻界的数位人大代表首先发出了新闻立法的呼声。1983年,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几位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迅速制定新闻法”的建议。并说,制定新闻法,一方面是为在党的领导下保证新闻采访自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制某些新闻工作者滥用新闻自由,随后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向中外新闻记者宣布,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始着手起草《新闻法》。198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成立,新闻立法成了它的一项重要任务。1988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  相似文献   

4.
邵名正教授谈《违法行为矫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3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决定将《违法行为矫治法》列入本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这意味着创立了五十年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随着《违法行为矫治法》的制定,将向违法行为矫治制度过渡。这是劳动教养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次深刻的变革,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记者日前就制定《违法行为矫治法》的有关情况,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研究中心主任邵名正教授。邵教授多年从事监狱学、犯罪学和刑事执行法学的教学研究,长期关注劳动教养立法和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并做了大量研究和调查工作。谈起这个话题,邵教授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记者:邵教授,199…  相似文献   

5.
王卉在2007年1月10日的《科学时报》上撰文《江平:信息不公开阻碍法学创新》说,2006年12月30日,在北京“2006·学术前沿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就法学如何创新谈了他的看法。江平认为,法学的生命力和创新就是立足于它的审判实践,而法院是最能够体现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发生时怎样去解决的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16日上午10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进行表决,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高声宣布:通过!这一天,注定将被载入中国立法史册。这是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第一部进入八审的法律草案,也是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草案。从酝酿到出台,被民法学者王利明称为“立法非常复杂”的物权法历时13年不同寻常的波折,《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上涉国本,下系民生的法律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法的结构框架新议吴光辉中共中央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乔石委员长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  相似文献   

8.
据《西安日报》1月19日报道:记者从西安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了解到,《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问责办法》日前开始施行。据悉,以《办法》的形式对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确立“问责制”,这在全国尚属首家。  相似文献   

9.
省人大常委会2008年工作要点、立法计划、监督工作计划的出台,虽说是一年一度的寻常“发布”,但因为关乎大局、关系民生,不仅为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干部和“一府两院”所关注,也为我省社会公众所关切。在工作要点、立法计划、监督工作计划出台一个月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群众、人大代表和“一府两院”工作人员,细听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斯人 《检察风云》2011,(22):4-5
记得三年前,在《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典礼上,法学家江平成为最年长的“践行者”,年届80的他走上台时,一个踉跄,险些摔倒。主持人白岩松忙扶上去,机智地应对道:江老师一路走来,虽然也有坎坷,但是,你看他“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舞台中间”。  相似文献   

11.
人物     
《中国律师》2012,(10):86-86
江平:律师是很重要的社会进步力量9月13日,江平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中国的法治进程"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其中一方面体现在对待律师的问题上。律师在  相似文献   

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形式,享有立法权、监督权。地方人大相对全国人大而言,立法工作要少很多,基层人大很少能实际的独立使用立法权,那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问题就显露出来,并引起了全国人大的重视。此后,有些地方人大在财政监督、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历经多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终于正式出台了。《监督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人大监督的新途径,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改革举措,其中有关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权的设置,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反补贴条例》介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帅 《律师世界》2002,(6):17-20
世贸组织新闻官约瑟夫,面对一批批纷至沓来的各国记者,曾谓称:“从新闻角度上,中国已经入世五次。”而面对多达千余件的外经贸法律文件清理、修改和制定,笔者要说:“从法律意义上,中国才刚刚入世。”这其中,《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这三部贸易保护措施法的出台尤为引人注目。在此,本文将尝试对《反补贴条例》加以介评,权作抛砖之作。一、《反补贴条例》的立法背景及其意义根据《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下文简称为《WTO协定》)及《中国加入议定书》(下文简称为《加入议定书》)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八面来风     
《江淮法治》2009,(21):26-27
淮南市:公开征集明年立法项目,淮北市:党委出台《意见》加强人大工作,合肥市:代表首次列席政府常务会议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社会》2003,(1):53-53
据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蒋耀平司长透露的,新的《电信法》草案已经送交九届人大讨论。到2003年的人大召开时,《电信法》将会出台。  相似文献   

16.
李寒芳  徐安 《法人》2004,(9):40-42
一系列规范政府管理的法律《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使得部门立法越来越需要改变行政命令式的立法方式。充分利用法律界人士群体智慧的“开门立法”,成为明智之举。在此过程中,身处法律实务之中的律师协会如何为立法建言献策,从一个行业组织过渡到为社会群体利益执言的公众代言者?《法人》记者通过对中国知名律师协会会长的专访,讲述律师协会与立法的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7.
郑文飚 《特区法坛》2004,(5):42-42,50
在今年2月下旬召开的万宁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万宁市人民法院院长李彪所作的《万宁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曾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及其他与会者普遍认为,今年的法院工作报告是历年来最好的报告,也是这次人大例会上六个工作报告中最有感染力的一个报告,因而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多年来少有的全票通过。这个《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落实司法为民工作要求一心一意,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18.
3月9日,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郎胜解渎“未来5年的立法规划”时,提列“完善反腐败方面的立法,真正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今后5年的立法重点。  相似文献   

19.
2016年5月1日,在岁月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但在法治铜川建设的征途上,此刻将镌刻下新的历史标注——铜川市承接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也是一部“管立法的法”《铜川市地方立法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这是我市法治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部倾注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大量心血,凝结着各方智慧力量,历经艰辛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于今年2月20日经铜川市十五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于3月25日经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  相似文献   

20.
舒国兵 《法制与社会》2011,(22):275-276
新闻舆论监督应当在法律范围内运行。《新闻法》是实现新闻法治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对新闻侵权的法理分析基础上,对我国我国《新闻法》立法的紧迫性和立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