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耗散结构论”与“非平衡系统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耗散结构论”与“非平衡系统经济学”泉心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ityStructureTheory)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被誉为当代科学的“最辉煌成就之一”。其提出者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ngogine.191...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独特的领导优势和内容优势。这些优势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面貌,赋予其独特的世界意义。基于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集中表现为彰显“民族复兴论”、超越“西方中心论”、破除“历史终结论”、证伪“文明冲突论”、驳斥“零和博弈论”与化解“生态危机论”等六个维度,以此为世界现代化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3.
北京现代革命史1997年文章著作目录索引段丽欣文章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新文化运动新论胡维革胡晓岩长白论丛第3期论五四新文化结构的构成与整合段培君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第6期五四启蒙运动初探——兼评“五四启蒙运动中断论”朱玉湘烟台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4.
学习与把握《论十二大关系》的辨证法唐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简称(论十二大关系》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整个讲话,...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通过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现代化生动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终结了封闭僵化的一元现代化发展旧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以并行不悖的“多线论”发展模式,破解了“单线论”裹挟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中资本宰制的同一性发展逻辑,而且重构了和而不同的现代化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多元叙事场景,不仅破除了“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的逻辑悖论,而且开辟了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从“一元”与“多元”维度探析现代化的叙事面向,在“应然”与“实然”的张力间透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逻辑,在“一”与“多”的辨析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性,以此作多元现代化合理性之答。  相似文献   

6.
《2 0 0 4中国现代化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现代化的阶段论 :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两阶段论。杭州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座“发展中城市”与第一次经典现代化的完成还有差距 ,又在改革开放中萌发出一部分第二次现代化要素。杭州已在不少方面已基本上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所要求的指标 ,在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上 ,当前应着重探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方面 ,还有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实现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读了《再论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①(以下简称《再论》),对该文作者和某同志(《再论》所称《经济》一文的作者)的争论,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再论》提出要“平心静气地实事求是地开展讨论”,我很赞成。因此,我们还是从有文字根据的争论着手。以下集中三个方面对《再论》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再论》认为,他与某同志的争论,“主要在于,是不是可以把非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把“社…  相似文献   

8.
孙峰华 《发展论坛》2000,(1):63-63,,40,
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国家18个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协办,世界上第一个以“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数字地球国际会议”(ISDE)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出席了此次会议,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数字地球”的重视。一、什么是“数字地球”什么是“数字地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三种,即“号召论”、“虚拟论”和“工程论”。“号召论”认为“数字地球”是可以嵌入海量地球数据、多分辨率、三维的对地球的表示(戈尔)。“虚拟论”认为“数字地球”即虚拟地球(美国1998年6月23日“数字地球”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二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确立了“革命加建设”的基本方针。三是确立了速度与规模并举的现代化“赶超战略”。四是确立了以农轻重为序、工农业并举的“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五是确立了以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为内容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六是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现代化战略。 2、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理论上系统地解决了一系列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着眼于中国的实际,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坚持现代化建设全面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眼于经济建设这个重点;坚持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论和阶段论的统一,着眼于各个阶段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坚持现代化建设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的统一,着眼于非均衡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围绕人与自身关系的主题所阐述的“历史合力论”思想 ,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既从理论上继承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思想 ,又结合党建的实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加以发展 ,是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的新“历史合力论”。  相似文献   

11.
彭庆军 《探索》2022,(1):136-148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基本单元调整回应社会治理复杂性,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路径。传统的大社区论、次社区论与“扩”“缩”并进论囿于社区规模的“扩”“缩”争论,忽视了社区优化调整所面临的法律限制、治理风险、结构压力、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困境。此类困境的产生,一是因为社区的本质属性是“社”,先天具有规模上限,而社区作为“区”,又有行政属性,必然具有规模下限;二是由于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社”的建设不仅慢于“区”的建设,且二者建设标准难统一,偏好不一致;三是源于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社区自身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因此,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社区的合理设置需要以基层党组织规模为基础,将社区设置融入城市居住区科学规划之中,并尽量使新建社区与居民小区规模保持一致。通过政治单元、产权单元与治理单元相统一,实现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行政效率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他针对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多次、反复强调工作效率,“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0页)“上下都要讲究工作效率。”(同上书第2卷第282页)行政效率论是邓小平行政改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搞好行政改革、提高工作效率的强大思想武器。“办事效率太低,人民很不满意”,早在1980年邓小平针对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素质不高、形象不佳等突出问题,曾经尖锐指出,这样还搞什么四个现代化!他…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分期──兼述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追求文化传统现代化的过程高令印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指尧、舜、禹(传说时代)至夏、商、西周时代所形成的,由西周的周公进行了综合和总结。一是他把原始的天命论解释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打破...  相似文献   

14.
《党建与人才》2001,(12):45-48
卷首语:迎接新世纪的春天杨利民(1.1)真抓实干再创佳绩本刊特约评论员(2.1)抓紧抓好农村“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钟祖言(3.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本刊编辑部(4.1)国企“三讲”学习教育重在提高素质本刊编辑部(5.1)党员干部公开场合讲话要注意影响钟祖言(6.1)日破云涛万里红本刊编辑部(7.1)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钟祖言(8.1)江泽民论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9.10)谱写党风建设的新篇章本刊编辑部(10-11.1)新世纪初的形势与任务(12.1)要论摘编: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邓小平新时期教育改革理论主要由四个有机相联的部分构成:(1)批驳“两个凡是”,推翻“两个估计”,拨乱反正,廓清认识,确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2)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适应经济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针;(3)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学改革,由重点到一般,由单项到整体,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步骤;(4)各级领导解放思想,精心施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关键和保证。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总目录     
马克思主义研究欧文主义:求实的空想———兼论民族性与社会主义运动余大庆陆伟芳(1-18)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意义俞田荣(3-28)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再研究韩康(5-5)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新发展陈新来(5-17)政治文明涵义之我见陶岳潮(5-21)邓小平理论研究从“南方谈话”看我党确立“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张文元(2-5)“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再实践朱中人(2-9)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南方谈话”到“七一讲话”看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17.
张蕴  孙道进 《探索》2023,(6):120-133
从中西比较视野探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具有的统摄现代化“普遍性”与中国社会“特殊性”的典型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与优势。西式现代化囿于“资本至上”叙事语话框架,在理论发展上主张以乡村“从属论”支撑“城市偏向论”,在价值导向上片面强调农业部门的“从属性”而边缘化农民利益诉求,在发展经验上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因而难以避免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缺位、社会正义缺失及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桎梏。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相较西方模式具有典型超越意义,主要表现在:基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坚持“四化同步”,发挥现代化的超越性;基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变革农业生产关系,确保现代化的普惠性;基于传统乡村的现代转型,重塑乡村内生秩序,保障现代化的可持续性。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有力化解了“资本意志”主导的现代化陷阱,体现了对传统现代化内涵的升华以及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其重要成就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的创造性成果,也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现代化立场的经验凝结,体现了...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02,(5)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纲领和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政党,就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论党的建设》第347页)他还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自身必须坚强有力。”(同上,第155页)这就明确指出了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都要通…  相似文献   

19.
《前线》1999,(4)
哲学也谈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陈志波)《理论前沿》1999.2一个有害的命题──“关系是生产力”剖析(禾火)《理论前沿》1999.2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哲学基础及实现途径(刘文仲)《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论政治体制改革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李晓榕)《求实》1999.2论弘扬真理标准讨论的三种精神(张源生王小林)《求实》1999.2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的形成逻辑与超前意识(潘懋元)《教育发展研究》1999.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宗教文化(蔡彦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1周恩来的政府观(邓弋青)《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1…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用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诠释了中西两种思维模式对于孝廉关系这一议题的思维程式、逻辑理据和核心观点。中式思维沿着“一本始源-家庭本位-斗孝为首德-德才外推”的理路,最后得出“孝可生廉”的结论;西式思维则从“个体本位论”出发,借助“领域分离”的理论与现实,主张孝廉无关(“孝廉分离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