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边缘文化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就业中的角色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分工的细化为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导致了其边缘角色认知困境的出现.本文通过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对此类边缘文化人的特征及其角色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边缘文化人是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态多样性的体现,其出现缘于青年知识分子在个人及群体职业角色建构过程中社会认同的匮乏.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其形成机制采取正向干预,通过对内部报酬、外部报酬及角色支持的调整,化解青年知识分子就业中的这一角色困境.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NGO的研究仅仅关注宏观的制度空间或中观的社会资源等组织与外部互动层面,鲜有深入到组织内部关注微观的个体成员尤其是其心理认知与组织间的关系。在个体层面上为什么广大青年会参与无偿的志愿服务,在组织层面上为什么草根NGO之间的组织绩效迥异,在整合层面上是什么协调个体与组织的目标一致?通过运用"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组织认同"理论和对广州市30家草根NGO的526名青年成员的调查,且以构建组织认同"前因——中介——结果——控制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来探求以上研究问题,并总结"公域"范畴的草根NGO与"私域"企业组织认同方面的异同,为此建议草根NGO应加强个体和组织特征建设以提高组织认同与组织绩效,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年对农村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社会认同程度在入职前后出现的由高到低转变,导致了其从选择进入农村干部群体到主动从乡镇村岗位中流出,在其中,自我认同、社会及组织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构自我认同和追逐自尊的过程中,择业青年选择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但由于现代性社会风险的压力,青年在基于追求安全感的自我认同建构中呈现出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带有焦虑色彩的上进意识,并在职业的稳定性中表现出来。同时,在社会比较、体制内的政策冲突和组织隐性规则下,农村青年干部遭受了群体外部积极性构建失败和群体内部合法性的持续瓦解。在目前,构建农村干部群体的社会意义系统应成为维持农村青年干部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性别意义上的分层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性别分层一方面是指男女两性社会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女性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问题。当代中国女性NGO组织发展与性别分层有密切相关性,一是女性NGO内部的差异化性别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利益分化与差别的结果;二是女性NGO由于受到了性别的影响而降低了其本身的职业声望;三是女性NGO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个女性隔离职业,造成职业的性别歧视。而女性NGO发展推动社会分层的合理建构与有效转变,主要在于其能促进建立一个利益均衡的制度结构,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建立一个开放、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以及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整合、形成性别平等的政治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青年公益人:一个新型社会群体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公益人是伴随改革开放时代而诞生的群体,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进程中发展壮大,他们具体包括青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组织管理者、青年爱心机构负责人、青年公益传播者、青年公益研究者、青年公益创业者等等。青年公益人群体发挥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扩大社会参与、构筑社会良心、健全社会保护、丰富社会职业等方面。作为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期的新型社会群体,青年公益人将发挥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缺乏报酬、福利甚至晋升等物质激励下,志愿服务组织这种非“经济理性” 共同体有着令人难以理解的凝聚力.本文着重研究其领导者是如何选择和进行了一条摒弃营利和物质激励的组织模式,制定迎合社会精神需求的组织理念,采用文化管理的手段,使成员社会化,接受、延续并维护组织文化,最终使组织的理念和文化被社会所认同,强化志愿服务NGO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年群体的婚恋观是一个群体价值观的侧面,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婚恋观不断趋于自由、平等、开放与自主。青年婚恋观是整个社会环境与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更是青年自身根据个人背景和自我评价与认同,进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性别和阶层认同对青年婚恋观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青年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文化,正确、理性地评价自己,青年群体也才能建构出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8.
斜杠青年(主副职不相关)面对专业差距和职业规制对身份认同的冲击,为了持续获得斜杠身份赋予个人的自我确证和价值满足,他们创造优势、赋能副职发展、发挥职业主体性,建构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身份、塑造非职业但专业化的职业角色、加强副职身份认同。研究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处境,发现他们将多重职业身份的建构视为个体发展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为斜杠青年的出现及演变提供了多方位分析角度,找出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中的困境与冲突,启发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课题组以长三角地区七个城市3322个青年劳工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公益意愿与公益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与老一代产业工人群体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较之老一代产业工人群体,他们的公益意愿偏高、公益行为偏低、公益行为渠道单一。分析还发现,家庭生活压力、工作稳定性与保障程度、城市生活参与状况及社会关系性质是影响其公益意愿和公益行为的重要因素。要想提升该群体公益意愿与行为,关键在于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1.
间隔年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是一种人生阶段性选择,但它既是文化反哺进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也是同辈群体价值认同中的阶段性选择,更是探寻人生真谛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行走间隔年,有助于青年人在路途中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幸福人生的本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回归后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进行人生抉择.  相似文献   

12.
利益是认同的物质起点,认同是促使大学生们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他们从自我认同过渡到建构认同,从认同形成向认同执行转换的过程。认同形成前,以分散的个体"意见力"形式存在,经过多维建构作用后,会归集产生一种明显指向的"认同力",这是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集群行为重要的内在缘由和外在动因。高校要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加有效路径供给,帮助大学生群体提升认同高度,对接社会核心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徐岩  石力 《青年探索》2022,(4):51-63
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服务于弱势群体的民办公益机构蓬勃发展起来,但这些机构的从业者面临的工作困境往往被忽略,是“情怀”还是“收入”影响着这类青年公益人对工作的感受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本研究以从事公益性服务行业,在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民办孤独症服务机构中的职业照顾者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该从业群体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共情能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收入在内的多个重要社会结构性因素与工作倦怠关联显著,此外,研究凸显了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及其与工作倦怠的复杂关联,即同情与认知共情是比收入等物质因素更重要的保护性因素,能有效缓解工作倦怠,而情感共情则会加重工作倦怠。由此,研究建议在关注这群青年公益人物质困境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培育他们的职业共情能力,以避免过高的情感卷入,缓解工作倦怠,提高职业照顾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聚焦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基于住房的居住、投资和权益三种属性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安居效应、财富效应、服务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住房产权可能影响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中介效应,即公平感知的心理机制。研究将全国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数据(CGSS2017)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宏观数据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成为青年人评价自身阶层地位的重要指标。第二,住房的安居效应、财富效应、公共服务效应对不同青年群体存在差异性影响。第三,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存在心理机制的中介渠道,拥有自己的房子,部分地通过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平感知,影响了他们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对着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化大湾区,青年身份认同对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略规划为粤港澳青年群体归属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依据和基础,但是青年典型代表特性不够鲜明丰富,三地青年群体交流融合深度不足,媒体信息传播力度不够以及由于殖民政策导致的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一定挑战。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青年多方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6.
罗昊 《中国青年研究》2023,(6):78-84+14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青年职业农民的兴起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显著的乡村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鄂东北S县青年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了青年职业农民自我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实践困境,重点探讨了这一群体应对困境的能动策略。研究发现:青年职业农民的生存境遇受到政府扶持“帮能”不“帮弱”、关系用工日益异化和后致性竞争加剧带来的个体能力困境三重因素的影响。作为应对方式,青年职业农民积极建构出依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公共组织的“组织性依附”行动策略,获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雇工、技术和价值认同,在绕开村庄社会的基础上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关注青年职业农民的发展状况,重新厘清这一群体与乡村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怪咖”与“罗莉”、“御姐”、“宅男宅女”一样,是青年人网络互动常用的空间符号,意指Geek(极客)、“怪蜀黍”等某类新奇古怪、特立独行、有主张有趣味有创意的人。通过对“怪咖”们共同行为特征的分析,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别具个性的个体凝合为彼此认同的群体、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建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进行青年人多元公共空间构建的。网络与现实生活的交错互动,实现了“怪咖”群体的空间生产与身份再建构。“翻墙”、Twitter等类同的互联网工具,“推友”、“G(geek)友”聚会,以及各种有趣的活动,共同建构着“怪咖”们的交往身份与互动空间。与此同时,“怪咖”们又通过地理实体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等介质,建构了以交流分享、大众传播为主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别具特色的主题聚合人群、划分群界。通过奇遇花园咖啡馆与科学松鼠会两大青年群体的经验研究,阐述“怪咖”群体建构公共空间的动力、方式与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B俱乐部的个案研究,描述了都市白领青年组织网络社团参与社会公益的活动特点,指出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都市年轻人并不是不热心公益,而是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对于公益责任的认同更加趋于务实化、人性化、生活化,而且这一群体特殊的公益实践方式和责任理念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9.
贾世秋 《人民论坛》2012,(13):45-47
党报在青年读者中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规划着社会的未来。青年承载了民族的希望,传承着国家的文明,党报只有走下圣坛,走入生活,真实地和着青年人的脉搏律动,给这个最有生命力的读者群体以人性化的尊严、理解和温暖,相信最终会赢得青年人的认同和回报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当前,国内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不过,大多数人提及创业时,往往想到的是商业创业。其实,除了商业创业外,还可以公益创业,而这将是未来青年创业的新路径。应用扎根理论来进行青年志愿行为与公益创业之间内在关联性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即青年人从志愿服务的介入期、体验期到公益创业升级期的志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