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青少年期的各种成长因素中,青少年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尤为重要.家庭是使青少年受到保护、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同辈群体则是另一重要的因素,这是同辈群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同辈群体的存在,使青少年敢于斩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脐带走向社会.当然,脱离父母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行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家庭结构完整性与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3—2014学年以及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为基础,基于O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生活在结构缺失家庭中的农村青少年相比,结构完整家庭中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较低;家庭结构通过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两条亲子关系路径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状况;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父母监督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信心等亲子互动显著正相关,而与家庭经济状况并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意义,从微观的为人父母层面和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都对预防和减少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亿万农民工进城的步伐,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他们的社会化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有部分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存在着先天性发育不良和后天性营养不足等问题。文章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分析发现:以家庭、学校及其同辈群体构成的微系统是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年社会化的基础环境;"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家庭-社区-学校"等居间系统对其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父母职业状况、城镇公共服务政策等外部系统、文化宏观系统以及时间系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修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生态系统,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关怀;共筑和谐的居间系统;建立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外互动机制;营造有利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顺利社会化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了解边缘女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通过抽取福州某青少年特训营116名女学员为被试,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边缘女青少年在不安全性行为上具有普遍性和高发性,且具有性别、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的差异,部分不安全性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安全性行为的预测力也有差异。结论认为应针对边缘女青少年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系统、科学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潜在人群,教育和挽救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行为,透过对行为产生原因的剖析,发现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诉求,进而提出救助与支持的工作目标及对策,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6.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青少年时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同辈群体以其独特的性质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有其特殊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群体间的对比效应、群体内的同化与分化作用、同辈成员之间的社会比较以及模仿与从众。而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引导则应从开展积极的道德实践活动、营造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和良好的道德文化大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他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同辈交往方面的共同点要远远多于其相异之处,其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受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束缚;青少年在同辈交往中存在性别隔离现象,但在该问题上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并不一致;青少年对同辈的男性气质特征认可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常态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导致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从而使中国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隔代直系家庭现象越来越普遍。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会对亲子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疏离或亲近的程度可能不一样。本研究借助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考察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影响,从青少年与父母的亲近程度、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青少年与父母交往的频率三个维度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并作出解释。研究发现,目前,14岁左右的青少年家庭大多数亲子沟通较为缺乏,但亲子关系总体较为亲近,且“和妈妈的关系”明显好于“和爸爸的关系”。在经济条件好父母职业地位较高的家庭中,青少年和父母亲子关系疏离较轻,亲子关系较为亲近,呈现出良性发展的特点;亲子关系疏离现象比较频发在夫妻分居、夫妻冲突激化和单亲家庭中。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家庭结构会影响青少年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消减青少年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疏离。  相似文献   

9.
目前澳门博彩业发展迅速,导致不少服务行业的职位需要轮值工作,这就导致了家庭中父母之中一人或者两人都需要轮值。由此引发我们去探讨澳门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父母轮值工作模式以及管教模式之间的关系。根据探讨的结果我们建议政府为母职设立津贴,增加托儿服务、增设日夜间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当然,父母也要增进与子女的沟通,尤其是父亲要更多地参与管教子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电影《新警察故事》中犯罪青少年的解析,揭示了青少年走上犯罪歧途的社会化基础:家庭教育畸形,包括家庭环境的影响、需求缺位和情感怪圈;电脑游戏模拟及此过程中的角色领悟偏差;同辈群体同化及群体亚文化的构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74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根据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将青少年分为3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和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中等、无违法犯罪行为三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矛盾性、父母监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父母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2.
北京青少年学生基本生活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一项定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青少年学生对家庭与父母的态度、对学习与成绩的看法、对朋友的理解、对生活的满意度及未来的期望等基本层面的生活观。家庭价值观念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观中依然具有核心的意义,学习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心,朋友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群体。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各种期望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青少年学生在生活观的这些层面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论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亚文化群体是价值、行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具有互动频繁、行为方式独特、聚合力强、有潜在反文化倾向等特点。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影响极大。它通过其固有的内在机制:亚文化氛围、同类价值、学习模仿、文化压力、去个性化等等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使青少年被卷入毒品活动。为了消除亚文化群体的影响,一方面应对其实施控制与打击,另一方面则应挽救吸毒青少年,并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对青少年实施超前教育,预防青少年参与毒品活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 张璐斐、吴培冠/社会心理研究.2 001,(2). 提要: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  相似文献   

15.
王秋香 《理论月刊》2007,(1):167-169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播媒介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动力因素中的家庭及学校处于弱势状态,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则补位过度,出现强势与弱势的错位,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男女的恋爱交往不尽如人意,导致恋爱关系难以建立、恋爱关系破裂或双方矛盾重重.我们通过个案研究发现,这种恋爱交往的困惑和个体成长的家庭养育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包括亲子依恋、教养方式、童年早期经验等.所以,家庭有必要为孩子创设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重视父亲的作用,建立起孩子对父母平衡的依恋关系,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性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家庭系统理论泛指在家庭心理学中运用系统思维,对个体、夫妻和家人在相互关系中以及活动环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家庭心理学理论.家庭系统中常见的压力因素有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家庭的三角关系及与原生家庭的牵连纠葛等,对亲职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亲职教育中应正确认识亲职教育的目的,合理设置亲职教育的内容,适当借鉴家庭系统治疗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欺负行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近年来呈现跨文化研究的趋势。但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研究者对"欺负"有不同的表述。采用各国研究者共同参与制定的欺负术语,并运用HBSC①(即Health Behavior of School-aged Children的英文简称,意为在校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中有关欺负行为的研究结果,研究2009/2010年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中207,334名在校青少年欺负行为与身心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不同国家受欺负青少年的比例差异较大,年龄、性别、家庭富裕程度对青少年受欺负的程度有较大影响。受欺负青少年每周会出现身体症状(头痛、胃痛、背痛、头晕)和心理症状(坏脾气、感觉恍惚、情绪低落、难以入睡、早上疲倦、感觉被排斥、寂寞、无助),43个国家和地区中青少年的12个身心症状与欺负行为之间有着持续而强有力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游戏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迅猛崛起.作为网络游戏主体的青少年,在获得了网络游戏乐趣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又与青少年所在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差异接触理论最能解释澳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之所以违法,是因为在其行为的学习过程中,学到较多破坏法纪的理念而较少守法的理念;在与亲密团体的接触中,他们会被塑造,学习对某一特殊社会行为下定义,变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澳门的偏差和违法青少年有较多的黑社会朋友,与黑社会朋友来往也很多,他们也容易受朋辈的负面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的“偏差行为”及“违法行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