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体信任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培育积极的群体信任有助于巩固和谐的群体关系,促进群体互动和团结合作。从社会互动的视角分析,群体信任受多个互动要素的影响,如个体层面的信任经验与隐性偏见,群体层面的群体接触程度、群体认同、群体威胁与群体地位,社会层面的社区邻里关系、制度性信任及社交媒体的调节作用等。因此,通过扩大个体信任半径,提升国民普遍信任水平;打破群体边界,推进跨群体接触与跨群体友谊的建立;弱化群体差异性,凸显共同体身份;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信任型社区;同时,发挥社交媒体的信任力传播作用,彰显社会契约信任力等方式,提升群体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2.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及价值体系、权利义务规范的理解、接受和确证,包括党组织思想价值体系认同与信仰、身份角色认同与情感归属、身份规范认同与践行三个层面。基于浙江省多阶段分层抽取的1575名基层党员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浙江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基层党员具有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意识,浙江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但也存在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未充分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身份规范认知与身份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而身份起点的功利化和信仰实用化、党员身份社会比较优势弱化、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党内组织生活缺失和民主生活满意度不高是身份认同缺失的主要原因。身份意识培育需加强思想建党,优化信仰教育机制;强化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立足党员需求培育第一身份意识;加强入党动机考察,把好入口与出口关;严肃党内组织生活,锤炼党性修养,改变知行脱节。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是衡量青少年思想意识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东西部地区青少年对少先队的组织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第一,无论是在组织认同总分上还是四个维度的得分上,东部地区青少年的组织认同都显著高于西部地区青少年;第二,从组织认同四个维度的年级变化趋势上看,东部地区青少年的组织认同呈现出先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而西部地区青少年的组织认同则呈现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东西部青少年组织认同差异性的产生与地区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学校重视程度、少先队的活动课构思、活动的校本化体系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应致力于推动少先队活动的专业化与体系化以及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校本化的少先队活动,以活动认同为突破口,在活动中深化组织情感体验和对组织的认知,进而形成有少先队组织特色的行为规范,从而切实提高青少年对少先队的组织认同,促进并引领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培育青年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推动"双创"稳健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青年知识产权意识的培育还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等问题,对此,要在全社会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培育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运行与奖励制度,增强青年群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社会,消费成为社会中占主导位置的力量,消费也成为人们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少年期也是个体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少年在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中受到消费主义的极大影响。更多的青少年通过消费彰显个性、品位,消费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路径,然而青少年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加剧了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打工青年艺术团以"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为宗旨,在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中形成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纵深联合能力增强、整合社会资源意识和能力提升、服务功能日益泛社会化的特征,并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家园、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诉求、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的载体、增强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认知方面凸显了广泛的社会功能.同时,打工青年艺术团面临着发展困境,这些困境反映了草根青年组织发展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组织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青少年组织认同的研究对于探讨如何增强青少年思想意识教育和提高青少年组织工作有效性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组织认同的文献从其年度分布、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四个维度进行梳理、统计和分析,以总结出当前国内青少年组织认同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并指出未来青少年组织认同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卓琳  罗观翠 《求索》2013,(11):223-225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指代个体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在心理上与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趋于同化的过程。"认同"理论发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而后经埃里克森得以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被用来分析产生群际歧视的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对歧视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而后,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当下,随着社会集群行为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社会认同理论得以跟进,为解释社会集群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在社会个体行为、社会群体现象、社会结构系统之间搭接了可资借用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9.
在抗击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涌现出一大批90后青年逆行者。他们中有医生、护士、警察、志愿者、快递小哥和辅助人员,这个青年群体的勇敢行动,既体现了对自身职业使命和伦理的清晰认知,也体现了国家情感的高度认同。正是这种清晰的身份认知与高度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年轻的逆行者冒着生命危险开展繁重的医疗救治与疫情管控工作。他们身上展示了新一代青年的社会成熟度、群体责任心、职业使命感、担当精神和公益品格,他们早已从曾经被标签化的"垮掉的一代",成长为"勇敢的逆行者",已经并终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中坚一代"。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的发育和良性运行对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力量弱小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亟需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另一方面需要对其加强监管。以四川省为例,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存在重资金扶持轻能力建设、忽视社会组织自主性以及社会组织社会认同较低等问题;在监管环节,存在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方式单一、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引导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构建培育政策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发展软环境、建构综合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宇 《人民论坛》2020,(28):126-127
从"帝吧出征"到"饭圈出征",青年网络迷群意志表达呈现出越来越高的组织性。其意志表达既有自我辩护、还原真相及群体身份认同等表征,也有爱国护国、政治参与等严肃主题。在组织层面,"饭圈出征"以广泛动员为基础,以组织关系构建为依托,以意见领袖为枢纽,展现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多元化的网络语境下,应当警惕青年网络迷群对严肃议题的娱乐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台湾流行的哈狗歌现象入手,调查发现哈狗歌的消费群体为青少年,女性青少年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该群体具有组织性、排他性和偶像崇拜等特点。从心理学和歌词文本两个角度出发,文章考察了哈狗歌流行的原因。粗口哈狗歌作为青少年面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集体解决的方式,实际上是不成功的解决办法。社会首先要改变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并且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以消弱哈狗歌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台湾15~39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占到社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是决定台湾未来的重要政治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下,台湾18~34岁的青少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上体现出了更多的"人造独"现象。具体表现为:政治立场上,凸显个人主义,试图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来构建台湾"民主"的先进;政治参与上,网络媒体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参与政治性社团的积极性不高;政治认同上,对蓝绿两党的态度都不乐观,对两岸关系的认识模糊,较为重视"台湾身份";政治意识上,以支持学运的方式赢得执政当局的关注,倾向于"小确幸"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4.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是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曾一度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忽略。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必须要直面生态伦理意识这一问题,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扩展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增强了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需要;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的将来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香港和澳门人心回归问题逐渐成为探讨焦点。港澳青年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将最终影响"一国两制"的贯彻、落实与发展。本文从港澳比较的视角出发,在"制度-心理"的视野下,将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维度下的心理构建机制影响因素归纳为"政治-文化-利益"这三项认知要素。基于608个在粤港澳生国家认同感的调查数据,发现:澳门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香港青年;港澳生群体内部异质性产生的根源不在于生源地,而在于国家认同各认知要素构建的心理融合状态;港澳生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据此,本研究提出应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与政策倡导,以融合引导"两制"差异认知;从学校教育、舆论宣传、实践交流三管齐下;关注港澳生政策的"精准化"等方面共同努力提升内地港澳青年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对着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化大湾区,青年身份认同对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略规划为粤港澳青年群体归属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依据和基础,但是青年典型代表特性不够鲜明丰富,三地青年群体交流融合深度不足,媒体信息传播力度不够以及由于殖民政策导致的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一定挑战。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青年多方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7.
傅梅蓉 《前沿》2013,(21):28-30,42
网络问政的兴起折射出公民主体“意识觉醒”和“意识匮缺”交织并存的现状。网络公民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公民身份认同度高、参与欲望强、公民意识认知不完整、理性不足、实践技能缺乏等特征;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多向度性、建设性和倾向性特征。公民意识教育是促进网络问政良性发展,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理应从完善认知、培育理性、增强能力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对现代财税制度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税制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中等收入群体、调节高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生活质量、积累人力资本,达到优化和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目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充分发挥财税制度的重要作用,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及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探索构建负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监管;加大中央转移支付下沉力度,加强财政支出在住房保障、技能培训、教育方面的倾斜;提升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和养老服务水平,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15年3至4月,课题组在中部6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与行为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与行为的现状,表现为主流积极向上的正向分布状态,在社会责任认同意识显著增强的同时,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责任践行,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点。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要增强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二要明晰责任教育的规范性,三要立足团学队伍的责任培育,四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定位。现实存在的诸多消极的社会认同,如旁观者认同、受害者认同、自利性认同等,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却从深层次上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讲,以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社会认同,不可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构建和培育以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本文从认知、情感、行为、利益四个层面,探讨了重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