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西方从以工业化生产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社会逐渐转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作为人类基本整合形式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末美国现代核心家庭模式在人口统计上已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家庭的变迁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女性主义批判了功能主义建构的现代家庭刻板模式,推崇后现代家庭模式,并在家庭多样性的研究中积极建构多元化的后现代家庭形象。后现代情境中家庭模式的深刻变化也吸引了主流社会理论家的关注。贝克提出"协商家庭"模式,吉登斯构想亲密关系转型、情感民主化,从反思现代性视角探讨社会从制度上超越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模式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因素影响下,中国家庭的结构、规模、功能呈现弱化趋势,而结婚之前的青年异性交往则呈现自由化、公开化、普遍化倾向。根据2013年对江苏N大学完成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问卷调查而形成的"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数据,对其进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以江苏N大学为例,"90后"大学生的交往观念向"开放型"深化;在大学生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性别因素、年级因素,以及家庭特征的核心家庭因素、城乡户籍因素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两岸婚姻走过苦涩与沉重,走过谨慎与无奈,不断向着幸福与平等迈进,而一段段酸甜苦辣的两岸婚姻,也仿佛一面面西洋镜,折射出两岸关系不断变迁的时代光影。2013年7月12日,民政部发布"2013年两岸婚姻家庭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这也是大陆官方首次专门发布两岸婚姻家庭方面的课题指南。此课题涉及两岸婚姻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对两岸社会的影响、两岸婚姻家庭利益诉求、有关民间团体研究、两岸婚姻家庭权益保障,和相关政策制度评估等。专业性之强,领域之宽泛,前所未有。这也从一个层面展现出,大陆官方层面对于两岸"三通"后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婚姻家庭也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发生着变化,婚姻家庭中的妇女地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状况。本文将从家庭资源的分享、家庭事务决策的参与、家庭责任的承担和家庭地位满意度四个方面来描述新世纪前十年中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正>为帮助在台的两岸婚姻家庭子女了解大陆,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由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主办、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承办的"冰雪情缘·青春相约"首届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冬令营于2015年2月1日至6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台湾和大陆的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台湾为大陆配偶服务的民间团体代表、媒体代表和相关  相似文献   

6.
简析当代婚姻家庭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学习与实践》2007,(7):130-133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当代婚姻家庭模式出现了新变化、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对当代婚姻家庭模式变迁的分析,归纳出同居家庭模式、"丁克"家庭模式、流动家庭模式等17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婚姻家庭模式。这些新型婚姻家庭模式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婚姻家庭模式的多元化变迁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出现阶段人们对婚姻家庭的模式选择和需求正朝着全球同一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的家庭及其功能都发生了变迁,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观念多元化,婚姻家庭问题呈上升之势,对家庭的功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以往在家庭内可以得到满足的功能现在已经向社会转移,家庭的这些功能转移因而需要社会发展专业的家庭社会工作来满足家庭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4月17日上午,全国台联两岸婚姻家庭"爱我中华"主题研修班开班。研修班于4月16日至27日在北京、河南两地进行,共有27位来自台湾的大陆配偶社团负责人以及常住大陆两岸婚姻家庭优秀人士参加,在北京期间的研修活动由全国台联与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旨在通过集中学习,更好发挥陆配协会和两岸婚姻家庭群  相似文献   

9.
正家庭变迁向来是现代家庭研究的核心议题,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源自西方经典的家庭现代化理论,它在传统家庭(或称前现代家庭)与现代核心家庭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不仅在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方面,而且在家庭关系与家庭观念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家庭研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从对家庭结构的关注转向对家庭关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和韩国明知大学妇女家庭生活研究所共同召开的"中韩家庭变化与社会应对"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10-1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中韩8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此次会议是有关中韩婚姻家庭变迁比较研究的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自2004年起,两机构曾合作进行了"近50年中韩婚姻家庭政策变化"、"近十年中韩离婚率变化""、中韩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机制"等多个课题研究,并在韩国召开了两次小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就以下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的方法 ,调查目前女大学生在恋爱当中的恋爱现状、恋爱观念、恋爱行为、恋爱与性行为、恋爱与经济和恋爱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女大学生恋爱的原因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和特殊环境等四个方面。高教工作者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积极有效处理情感困境 ,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获得成功的事业 ,收获美好的爱情  相似文献   

12.
大陆配偶在台湾的社会困境与人权宣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两岸通婚发展趋势,从社会学商品化婚姻的视角分析两岸通婚现象的形成因为与相关影响,从台湾地区近15年来大陆配偶人权宣导历程,检视大陆配偶组织化过程、台湾地区非营利社团组织的角色与功能,并对台湾"陆配"问题和政策走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恋爱、婚姻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的群体,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调查问卷和分析综合方法,研究了她们的恋爱观和恋爱心理,主张维护女大学生的相应权益,并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正确地引导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恋爱观是经济、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在恋爱问题上的反映。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恋爱观念、恋爱目的等恋爱价值观上产生了偏离。因此,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改善与创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15.
祭祀公业作为台湾地区特有的民事习惯和制度构建,因其研究样本的唯一性和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可谓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考察中国传统习惯变迁的"活化石"。其一波三折的法律化进程以及在法律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争议,如存废之争、性质之争、继承资格之争,对于大陆现有因"祭祀文化"兴起而产生之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和今后民事习惯的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家训。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良好家风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道德力量。家风孕育出的人格魅力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面貌。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婚姻人数已达近40万对,直接影响群体人口近200万。两岸婚姻家庭是"两岸一家亲"的践行者,他们的家风故事是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在此,特刊登一位两岸婚姻家庭成员撰述的家风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4,(5):84-85
<正>为提升社会务各界对两岸婚姻家庭的了解和关注,进一步树立两岩婚姻家庭群体的正面形象,充分诠释"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倡导中华民族优秀婚姻家庭文化,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和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正在开展"一家连两岸两岸一家亲"图文视频征集活动。一、活动名称"一家连两岸两岸一家亲"图文视频征集活动二、活动组织主办方: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承办方: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纵向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及特点。结果发现,性别观念总体上趋于现代与平等,但在社会分工与文化规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性别分工观念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在子女姓氏及财产继承等文化规制方面则渐渐摆脱传统的桎梏。相比而言,城镇女性的性别观念更为现代,农村男性的性别观念更为保守;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越高,性别观念越现代;但是,性别观念并未随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秦琴  李美双 《人民论坛》2011,(12):160-161
恋爱观是经济、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在恋爱问题上的反映。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恋爱观念、恋爱目的等恋爱价值观上产生了偏离。因此,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改善与创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恋爱纠纷的不恰当处理易干扰双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家庭、学校、社会产生伤害和负面影响.针对恋爱纠纷的产生原因,应构建以自我干预为基础、家庭干预为辅助、学校干预为核心、社会干预为保障的大学生恋爱纠纷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