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8年七、八月间,毛泽东以战略家的远大目光纵览全局,敏锐地察觉到历史已将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精心筹划新的方略。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准备,人们期待已久的战略大决战终于拉开了大幕。这场大决战,是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地组成的。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19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旅),  相似文献   

2.
陈晶 《福建党史月刊》2009,(1):F0002-F0002,I0001-I0004,49-52,F0003,F0004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组织指挥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中国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4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孟红 《世纪桥》2009,(16):20-24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之间展开的一场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略大决战。其意义和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为了把三大战役搬上银幕,八一电影制片厂耗资1亿、历时5年,凝聚演艺精英们殚精竭虑、同心协力拍摄完成了鸿片巨制《大决战》。以其宏伟逼真的气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争史诗三部曲。  相似文献   

4.
由王道平、周宏雁、姜铁军撰写的《震撼世界的大决战》(以下简称《大决战》)一书,于1990年4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军事历史专著。该书全面地记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进程和胜利,比较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与国民党军队及蒋介石的战略指导之间的优劣得失,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光辉实践,概括了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理论的要点。全书30余万字,资料丰富,内容充实,叙述平实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集历史记速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好书。通读全书,可以看出它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后期,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所组成的战略大决战胜利结束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适时将解放西藏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6.
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最动人的篇章。正是这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大政治集团的大决战,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创了中国人民的新世纪。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辽沈战役》,以其思想及艺术上的深、真、美,把三大战役之一的辉煌历史再现于银幕,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历史,深刻揭示了历史前进的铁的法则,由影片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将永远激发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辽宁大地上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从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战略攻势开始,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辽宁百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辽沈大决战的支前大军中,为中国革命战争史册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气势宏伟、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对后来进行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辽沈战役前和战役发展过程中,作为东北局、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主要领导人的林彪,却对率领部队南下北宁线作战,尤其是对攻克锦州作战曾几度产生犹豫和动摇,险些失去大决战战机.1948年,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出现了更有利于我党我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2月7日在给林彪等东北  相似文献   

9.
目前,党史、军史界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划分分歧较大,一是把三大战役的开始和结束,作为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二是从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开始。至三大战役结束;三是从1947年6月底鲁西南战役开始,至渡江战役结束;四是从广义上讲,解放战争全阶段全属决战。那么,哪一种说法正确呢?要认识战略决战,不仅是以军事斗争为主线的决战,而且也贯穿着政治上的决战。通过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精锐主力,而且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10.
1948年春,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大决战的前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和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在这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奠定了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局.西柏坡,这个原本并不知名的北方小山村,作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此成为名扬天下的革命圣地.而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施娟 《党史文苑》2006,(7):44-48
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刊.几个月后,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就开始了.在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毛泽东关心着新创刊的<人民日报>,他亲自导演的"空城计"--连续撰写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华社消息和言论,巧妙地化解傅作义军袭击石家庄的行动,影响深远,是<人民日报>创刊之初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2.
剧版《大决战》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式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讲述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4年间,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处于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时期,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和平的希冀,依靠着千千万万人民的力量,用革命的武装击败反革命的武装,以少胜多,最终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3.
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刊。几个月后,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就开始了。在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毛泽东关心着新创刊的《人民日报》,他亲自导演的“空城计”——连续撰写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华社消息和言论,巧妙地化解傅作义军袭击石家庄的行动,影响深远,是《人民日报》创刊之初的一段佳话。傅作义施用“围魏救赵”之计毛泽东选择了东北作为战略决战的起点。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序幕,东北野战军主力直取锦州咽喉之地。眼看东北蒋军退路将被切断,蒋介石急令华北傅作义出兵,与集结在沈阳的国民党军主…  相似文献   

14.
董彦 《前线》1986,(12)
最近读完《在大决战的日子里——毛泽东生活录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掩卷沉思,毛泽东在历史大决战中的桩桩往事,历历在目。书中记叙的是一九四八年党中央、解放军总部离开陕北——渡过黄河到达河北西柏坡——进入北平,直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开国大典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中,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部署,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日日夜夜,读来引人入胜。作者把我们的视野引向当时世界瞩目的这场惊心  相似文献   

15.
在解放战争时期,在震撼世界的战略决战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仅成功地领导了炮火连天、摧枯拉朽的地上大决战,而且还奇迹般地领导了神秘莫测、惊心动魄的地下大决战。1948年11月8日,规模空前的淮海大战爆发伊始,对战局胜负有着重大影响的驻守在江北重镇徐州地区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两个军3个半师共23000余人的战场起义,就是中共中央领导的一系列地下决战的杰出典范。  相似文献   

16.
震撼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解放军之所以能在这场大决战中取胜,除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因素外,还与毛泽东在此之前对全国解放战争进程的长期思考是分不开的。本文拟就毛泽东战略构想的演进与大决战的关系作一探讨,并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历史经验。一、毛泽东关于北线作战的长期思考,为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全国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战略重点始终在南线,其在东北、晋察冀和晋绥解放区的兵力较弱。战争头两年,蒋介石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分别为218、249个旅,其中北线分别为64、99个旅…  相似文献   

17.
正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的一次重大城市攻坚战,发起于战略决战之初,结束于渡江战役之际。由于国民党当局拒绝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4日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第二天,历经半年多的围城攻坚,解放军终于攻克固若金汤的华北孤岛。时值纪念太原解放70周年,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谈3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军事斗争经验、军事指挥艺术等方面的成熟阶段.因此,在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中,在战争规模宏大、战斗频繁激烈、作战形式多样的复杂条件下,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辉煌战绩,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现笔者谨就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军事战略思想方面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而淮海战役最先是由粟裕建议发起的。在解放战争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南线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粟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提出了重要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送给党中央的一份重礼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开始进攻延安。3月19日晚,毛泽东率领中共首脑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  相似文献   

20.
在战争指导和实践上,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48年9月30日,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的粟裕第二次来到了曲阜.第一次到曲阜是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部署济南战役.这次是部署即将进行的淮海战役,策划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